家书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2023-04-02 作者:couple 读后感

在读过一本有益的书籍后,写读后感就是最好的记录感受的方式,同学们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主动起草一篇读后感,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书读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书读后感参考7篇

家书读后感篇1

如果别人问起我对《傅雷家书》的看法,我总是会打趣说,如果我爸爸是傅雷,我一定会发疯的!因为他实在是太啰嗦了!

的确,翻开每一封信,我们都能看到傅雷对傅聪长篇大论的说教。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竭尽毕生所学之力、之能的爱吗?

整个暑假,我和我的爸爸发生了不少冲突,我觉得他开始变得不可理喻、无法沟通。但如果仔细想一想其中的缘由,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站在我这一边吧。爸爸总是希望我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所以几乎每天都跟我说要好好学习,不要荒废时间,我却总是嫌他烦,争端由此开始。

但转念一想,如果他不是我爸爸,跟我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他还会管我是否优秀吗?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因为父亲不如母亲细腻、会表达。父亲只会用实际行动显示他的爱。我的爸爸是,傅聪的爸爸也是。纵观这几十封信,虽然并没有多少字是直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但傅雷的每个提醒、每个关照都是一份爱,一份伟大的父爱。傅雷对傅聪的爱是那样沉默、坚毅。他把这份爱融到了对儿子的循循善诱和殷切期望之中。

我们总是没有真正体会过父母的心情,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但我们却不明白。大多数的父母不会表达,不会像傅雷那样给儿子有见地的意见。但父母为我们竭尽全力是不容否认的。而傅聪了解,他不仅是傅雷的儿子,受到傅雷的教育,也是傅雷的知音,与他共同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虽然我们很少能与父母做到想傅雷父子那样的知音,但我们应该做到像傅聪那样了解傅雷的苦心。我们是否忽视了这些呢?我们真正的体会过父母的心情吗?

当我真正沉下心想到这些时,不免为之动容。在人世间,也只有父母的爱是一定的、真正无私而伟大的。然而我们见过太多歌颂母爱的赞文,听过太多赞美母爱的歌曲,也读了太多太多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而《傅雷家书》以这几十封信中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悉心教导体现了这位父亲、也是天下的父亲对儿女竭尽全力的爱。

家书读后感篇2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家书读后感篇3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孩子篇;也是最好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他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傅雷家书》感情纯真质朴没有半点虚伪。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及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傅雷2月10日写给儿子这封信,除了一些家庭琐事之外,父亲还对儿子如何学习外语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建议。信的末尾,体现了一个父亲在儿子面前所表现出的谦虚品德,除此之外很多封信的很多地方还体现了一个父亲光明磊落的胸怀。

儿子音乐会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是傅雷仍旧给予了充分的鼓励还有“多多修养,把技术客服,再把精神训练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为改善”的建议。这其中体现了教子的精髓――那就是多鼓励、多指导、多建议。

我觉得这本书既适于学生也适于家长,如果你有时间我建议你去读读这本好书,一定可以懂得很多道理对自己的用处也是极大。

家书读后感篇4

今天我有幸阅读了一位父亲给孩子的深情家书。这份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一封封家书中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至爱深情,又蕴藏着一个中国学者对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良师,处处给孩子提出宝贵的人生建议。傅雷是一位父亲,更是一位益友,时时与孩子做亲切的交谈。她将自己独特的父爱在家书中娓娓道来。

傅雷是一位好父亲,他不仅把人生经验传授给了傅聪,还教会了傅聪如何为人处世。他如同一束光,在黑暗时,为孩子指引方向;在寒气逼人时,给予孩子温暖;在心灰意冷时,给予孩子安慰;读完这本书,我心生感慨,父爱是多么伟大啊!小时候,它化作一个雄厚的肩膀,一个坚强的后背,给予你安全感。长大时,它又化作指向标,为迷失的你指引方向。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一页傅雷对傅聪的忏悔。他让我想起平时父母对我的训斥,虽然在心里也暗暗恨过他们,但看过这份家书以后,明白了他们是为了我好,他们在暗地里也心疼过我们,只是他们经历过了贫困生活,不想让我们的未来像他们一样经受饥寒交迫,所以他们严格要求我们,希望未来的我们可以选择人生,而不是被人生选择。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原来他们的严格只是另一种方式的爱。

家书读后感篇5

“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每每读到此处,我似乎看见一位爱之深切、舐犊情深的父亲,他将自己的经验与爱意浓缩在纸中,流露在笔端。

他,就是傅雷。一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他与所有父亲一样,盼望着、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通过《傅雷家书》,我看到了他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忏悔,我看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看到了他对傅聪呕心沥血的教育……让我明白了父母们的严厉与教育都是良苦用心的。

曾经的我,也是母亲溺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爬山又让我在严寒中苦读,给我讲宋濂的故事,最终让我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年少的我总是有些轻狂,有些张扬,喜欢另类,喜欢与众不同,父亲就用时间与经历磨去我的懵懂与无知,让我像傅聪一样在朋友般的父女情深中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处事,学会了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学校和祖国。

读着《傅雷家书》,猛然间,我发现,原来一直不懂父亲的我一下全明白了做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默默地用他们的方式在践行着苦心孤诣的教子行为。

家书读后感篇6

翻开这本书,一个关心孩子又不失严肃的父亲的形象映入我的眼帘。傅雷不仅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个博学、睿智的学者,更是一名伟大的父亲。

翻看着一封封家书,我发现傅雷并不是以一个长辈对小辈的方法教育傅聪,而是以一个朋友的形式与傅聪谈心,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儿子成长,同时也教导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他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人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终于在他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培养了两个优秀的人才:著名的钢琴大师——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这一家的成就着实让人羡慕,但和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都尽量满足,长期以往,使孩子养成了惰性,并不懂得去珍惜:需要什么,只要开口就好了,父母一定会满足的。正是这种思想习惯促使现在社会上有一大批“啃老族”,甚至还发生了父母不满足孩子,孩子就对父母拳脚相加的事例。发生这种事,我不禁为这些父母感到可悲,更对他们的做法感到质疑,如果这些家长一开始就不轻易满足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心仪的东西,事情不会这个样子吗?在这一点上傅雷一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孩子不是溺爱他,给他更多的磨砺才能更好的帮助他成长。

家书读后感篇7

读《傅雷家书》前我和傅雷大约有三次交集:

一是前几年略读过他的著作《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但没深入了解傅雷。

二是20xx年的初夏,认真读了放在我家里二十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心中颇为震撼,被克里斯朵夫感动,被罗曼罗兰的文字感动,没多想这是傅雷的翻译。

三是20xx年末,在南艺校园闲逛,看见傅雷的雕像肃立在美术学院门前,才意识到傅雷和南艺的关系。

我当然老早就知道《傅雷家书》,也知道它是教育孩子的畅销书,但是一直没收,也没主动了解过书籍的内容,知道是爸爸写给儿子的信件。潜意识告诉我这样的信件通常意味着说教,我迟迟没有动阅读的念头。

合上《傅雷家书》最后一页,我心中五味杂陈,我的潜意识是正确的,同时感叹和此书相遇太迟。这是一个严厉地令人发指的父亲,这是一个饱含着深沉爱意的父亲,这是一个学贯中西、人格卓越的父亲,做他的儿子很幸运,亦很艰难。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共育有两子,大儿子傅聪,小儿子傅敏。傅雷对两个儿子的培养很不一样,他认为傅聪从小表现出很强的音乐天赋,就着力培养,傅聪也没辜负父亲苦心孤诣的栽培,成为名噪一时的钢琴演奏家。而傅雷却认为小儿子傅敏,资质一般,自然科学和数学还不错,就让傅敏走普通学校教育的路。有资料记录,傅敏当年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但是傅雷坚决不同意,最后傅敏成为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

?傅雷家书》中的书信主要是傅雷和傅聪之间的对话。当年傅聪远渡重洋到波兰学习钢琴,傅雷为了训练傅聪的思想,培养他的文笔和才智,平均每个月写三封3000字的长信,和傅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告诉傅聪人生道理,帮助他缓解在异乡的烦恼和苦闷。这样花费心血和精力的父亲,世上能有几人?

从通常角度而言,傅聪的确被傅雷培养成人生赢家,少年得志,全球世界巡演,定居英国,住在五层楼的别墅中,家中四台钢琴,有三架斯坦威。可傅聪的成功却掩盖不住傅雷的悲凉,在这悲凉中,我读到傅雷教育的失败。

是的,傅雷的教育是失败的,除了钢琴演奏的成功外,傅聪并没有成为他父亲在家书里千嘱咐万叮咛的"人"——一个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感情专一,艺术至上的"人"。

我们先来看看傅雷对儿子傅聪浓厚的父爱。尽管傅雷学识过人,德艺双馨,在当时也是名流,可他的父爱和普通父母并无区别,甚至比普通父母还愿意为儿子鞠躬尽瘁,付出一切。

儿子要远行时,傅雷不放心,一点生活琐事都要在信中再三安排:"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懒,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什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账。想念我们的时候,看看照相簿"。

儿子到了波兰后,傅雷拿出自己26年前留学法国的经验,手把手教儿子如何节省开支,如何请人吃饭:"事先可以协商,倘隔天通知下一天少吃一顿或两顿,房东可以不准备饭菜,因此可以少算一顿或两顿饭前。预料你将来不时有人请吃饭,请吃饭也得送些小礼,便是半打花也行,那就得花钱;把平时包饭地方少算的饭钱移作此用,恰好弥补。"

对于儿子的衣食住行,练琴交友,拜师学艺,傅雷左叮咛右嘱咐,末了,他还是不放心,说:"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辅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

用尽全身之力为孩子未来铺就一条坦途,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傅雷也不例外!可以想象出,在深夜的书房里,傅雷伏案工作一天后,虽然已经困顿不已,但是还要提着毛笔,用一笔一画的正楷,把疼到骨髓里的父爱,编织进家书的字里行间。那份牵挂,那份想念,那份忐忑,那份操劳,跃然纸上,而我,一个普通的读者,怆然涕下!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极其严格的,其严厉程度,恐怕大多数父母都不及他万分之一。

傅聪来信的信封不干净,傅雷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并由此推及做人方面,他认为:"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

傅雷寄给傅聪的书信,如果傅聪只回复"收到",傅雷势必不饶,一定要傅聪明确"来信及谱二册均已收到"。

傅聪演出海报的手写签名,笔画笔锋如何写,傅雷都要提出中肯的建议。

傅雷自己太博学,太强大,生活在如此优秀的父亲身影下,傅聪会不会很累?曾有傅雷的朋友问傅聪,他淡淡地回答说,还好,不觉得父亲的严厉有多过分!凭直觉,这不是傅聪的真心话,但是面对浓得化不开的父爱,他又能怎么说呢?

傅雷在信中和儿子,谈川戏,谈昆剧,谈李白,谈《世说新语》,谈贝多芬,谈萧邦,谈克里斯朵夫,他希望儿子要真诚,做艺术家一定要先做人。

他一再嘱咐儿子减少商业演出,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技艺和艺术的提高上面,不要成为演奏家,而要做真正的艺术家。

他与儿子修家书的目的,除了思念儿子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儿子把在波兰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写出来,方便国内的学子参考。他希望儿子做教育家,他苦心积虑地为儿子以后的事业做准备,为中国的音乐界作准备。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叮嘱儿子,好好学习,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傅雷是心中藏有大爱的人。

他深知儿子感情丰富,性情多变,除了学习之外,儿子的感情婚姻问题,让傅雷夫妇最为牵挂。他们用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一再告诫儿子,感情要专一,要多体贴自己的妻子。

可是,让傅雷夫妇倾注全部心血培养出来的儿子傅聪,学成之后,远走英国,为了演出的需要,加入英国国籍!这件事给傅雷夫妇带来难以想象的痛苦!

我们不是当事人,不好评价是非,或许这其中本没有是非!当年的中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气氛!让任何一个人身处其中,都未必比傅聪做得更好!做这样的选择,傅聪自有他的苦衷和无奈!

当看到傅雷遗书里的一行字:"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眼泪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一直忘不了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有些人把自杀的人视为是懦弱的人,胆小鬼。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是我们对生命的信条。可是"哀莫过于心死",心已经死亡,肉体只是一副架子罢了。

如果你细细读完傅雷的家书,感同身受体会一个父亲炙热的爱,就明白傅聪加入英国国籍带给他的致命打击,你虽然不支持傅雷对生命的选择,也许你会尊重,因为死亡,失去肉体不是这世上最可怕最痛苦的事情。

傅聪住在英国的五层别墅,和第三任妻子一起奏响斯坦威庄严的琴声时,我想到傅雷信中滚烫的话语,说好的淡泊明志呢,说好的感情专一呢,说好的教书育人呢?

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最后来,只落得一场空!

女儿十四岁,我们朝夕相处的十四年,使得我对教育有了最本质的认识,就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再次印证这个认识。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不可谓不尽心,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这世间难有几人能超越傅雷!可是,今日住在五层别墅里的傅聪,远不是傅雷当初教育时所期望的成果!

读完《傅雷家书》,内心深深感谢傅雷,正是傅雷无私的爱和热情(把自己心得写下来,以备别人学习借鉴),才让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得以领略文学、艺术和音乐的魅力。这也正是《傅雷家书》自出版以来,畅销不绝的原因。傅雷的光芒永远在世间闪烁,他努力促使儿子去做的事,自己在不经意间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