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是为了将书籍中的内容进行记录,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同学们对名著理论的领会,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城市梦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城市梦读后感篇1
我读过常新港写的《我想长成一颗葱》这部反映孩子成长的小说,一下子就被作者的写作手法吸引了。于是,我买了好几本他写的书,其中《一只狗和他的城市》是常新港老师的一部励志动物小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十分吸引人的,里面的故事情节很精彩,跌宕起伏,我会随着故事情节一起融入其中。
故事主要讲了一只再也普通不过的狗,生活在城市的下水道里。它自己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会变成一个人,来到偌大的城市里开启自己的生活。他不知道吃饭需要付钱,在他这个年纪需要学习,还要面对作业和考试。但是他却能超乎常人,像天才一般答卷。他前世是狗,又能像离弦的箭一般奔跑。前世,他是狗,遇到了一条粉红色的蚯蚓,但不幸的是,那条蚯蚓去世了,留下来的只有一张皮;今生,他的额头上长出来一个不明生物,他摸了摸,正是那张皮!他铭记:他一定要找到那条粉红色的蚯蚓。可令他惊讶的是:少女六月就是他要找的那条粉红色的蚯蚓。
我不禁被这只小狗的故事感动了,似乎将自己也卷入进了这个故事。常新港老师带我们走进了社会,让我们知道——人的虚伪、无情。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人又善良也有狡猾,但我们不能绝对的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和坏。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为多数,我们要做一个积极、阳光和乐观的少年!
我向大家真诚地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充满了爱与善良,勇敢与担当,是一部真正用“正能量”打底子的`好书!
城市梦读后感篇2
《城市英雄》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阳光男孩张义波、舍身为民的谭纪雄、轮椅上的天使董明和带给孤残人士温暖的鲁素珍,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义波从小就失去父母,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后来爷爷去世,只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张义波从小就很懂事,在上大学时,奶奶病倒了,于是张义波每天都要打八份工给奶奶看病,这期间他也不忘学习,一有空闲时间就抓紧时间学习,他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好心人,周围的人都给予帮助,为了回报社会,他成立了一个家教社,为贫困的孩子当家教。
谭纪雄是一名特警,永远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只要是有危险的任务,他总是第一个上。在一次绑架案中,为了确保人质安全,自己身负重伤,成功救出人质。董明是一名跳水动员员,一次跳水中发生事故,使她终身残疾。她没有颓废,而是是努力自学心理学,去安慰那些与自己一样的`人,还唤醒了两名植物人,她用她的方式让一个又一个的人找回自信,让人们知道灾难不可怕,要坚强自信。鲁素珍是她的爱心去照顾一个个孤残人士,笑脸是她工作的标准,她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被大家称为“孺子牛”。他们都是社会的英雄,在社会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所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是普通而伟大的英雄。
我十分感动,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可他们的却做着不普通的事,也许有的人只把这当成自己的工作,可他们已经不再单纯的认为只是一份工作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份责任,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他们中有的人生经历很坎坷和不幸,但是他们却能十分坦然面对不幸,只是认为这是人生对自己的一次考验,要用微笑面对人生,他们还要去帮助与自己一样不幸的人,让那些不幸的人走出人生的阴影。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去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让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中来。我被他们所感动着,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他们为榜样,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更加努力。城市英雄,当之无愧,我们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城市梦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王一梅写的《城市的眼睛》,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的主人公——朱迪,是一个懂事善良的小男孩,最初生活在星河村。爸爸是一名化学博士,妈妈是星河小学的老师,小朱迪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工作需要,也为了朱迪的教育,他们来到了繁华的城市。对于朱迪,城市是陌生的,当他渐渐熟悉了城市的时候,灾难却降临了:爸爸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出车祸去世了。妈妈只能靠织毛衣来维持生活,但好景不常,妈妈的右手骨折了,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幸的命运,朱迪却坚强的面对,在生活中乐观开朗,在学习中刻苦努力,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一个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孩子居然能不向命运低头,是多么令人折服啊!他从不否认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与灾难,他只是不气馁。而且,朱迪那么懂事、善良,让小朋友们从心里喜欢他,更减轻了妈妈的精神负担,带给妈妈生活的希望。
我想,朱迪相信他的“万能爸爸”一定活在他的心中,温暖着他。只要朱迪一想到爸爸,爸爸就会在心的港湾守护着他,在爱的码头目送着这母子俩,看着他们驾着爱心的小船,一帆风顺,驶向成功的彼岸……
下面我想谈论的是——卢晶晶。她是一个乐天派的女孩子,她不像朱迪那样忧愁,可她跟朱迪一样,从不流露伤心的情感。爸爸,是她日夜都盼望的人,但是卢晶晶的父亲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卢晶晶曾经温暖的家,以及她与爸爸的亲情,仿佛瞬间瓦解了,但是,她还是希望,有一天,她的爸爸会从新回到她身边……卢晶晶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还拥有她的好朋友,也有人照顾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另一种温暖吧!
我们在生活里也会遭遇很多不幸。面对不幸,有的人一味地悲伤、失望,觉得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甚至走上了绝路;有的人就像朱迪一样, 坚强地面对灾难,自强不息,摆脱了生活的阴影,人生重新焕发出光彩。
所谓城市的眼睛,正是对每一户人家的生活写照哩——每一个在深夜里还在闪亮的灯光,是每一个勤劳的灵魂的最好见证……这是勤劳的眼睛!
每一个在深夜里还在等待家人的温暖灯光,是每一个爱家人的父母的爱子之心,那种发自内心的温暖闪烁……是温暖的眼睛!
借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城市的每一盏灯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的眼睛,每当黑夜来临,就一定会亮起,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照亮你心的灯在闪烁。”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的珍稀这只眼睛,让每个看到他的人都会感到幸福欣慰!
城市的灯光就是城市的眼睛,在这茫茫的灯光下,还有无数的温暖,无数快乐的家庭,也有无数的故事在发生……
读了《城市的眼睛》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坚强”的含义。
城市梦读后感篇4
每年的假期总会琢磨着出门旅行一圈,这些年全国各地也去了不少。回看这些年的出行经历,感触最深的就是各个城市之间从外表来看差异是越来越小。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五光十色的霓虹彩灯,甚至连服饰餐饮等等这些本该颇具特色的东西都变得高度一致。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都越来越短。有人不由的发出感慨,叹息大多数城市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变得从众而庸俗。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一番道理,却又不完全正确。每一座城市其实都是有着属于它的独特气质,相同相似的表象之下,隐藏的其实是不同的城市精神与人文气息,不同国家的城市更是如此。
?城市的精神》一书中精心挑选了全球中的九座城市,漫步于其中,作者将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这些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以及人文标志并分别根据其特点被冠以不同的城市名称。倘若你从未到过这座城市,那么这将是你初识此地的认知之书,假如你不止一次的光临其中甚至是身处其中,那么此书将会是你更近一步了解这座城市的指南。
一个人的气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是经过多年的岁月积蓄而成。一座城市的精神也不是数年或是数十年而形成的,是通过成百甚至上千年的时光与经历沉淀。或许他们的表象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样子,而他内在的风骨却是另一番风景,同样,这也不是匆匆几日的停留或是单纯的生活在其中便能够感受到的。然而使我们去了解一座城市的途径又是那样的多,与之有关的诗歌、传记、文学作品也能让人切实产生一些感悟。作者对于一座城市的领悟,除了其亲身的经历之外,也通过这些相关的文字密不可分。而他由此而创作出来的《城市的精神》也同样成为他人来了解感悟一座城市精神的参考资料。
看尽了城市的繁华与喧闹,许多人越来越向往回归乡村的自然,去寻求一方宁静,只是有时候这清净也真的不是那么好找的。倘若你正处于徘徊的阶段,不妨先从沉静自己做起,学着像该书的作者一样,去寻找自己所在城市的内在精神,或许你真的将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收获也是说不定的。
城市梦读后感篇5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当我读完了《城市的眼睛》这本书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故事讲述了星河村的朱迪和妈妈一起来到了爸爸所在的城市,还认识了沙鹏、卢晶晶这些好朋友,生活的很快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卢晶晶的爸爸抛弃了她的母亲和卢晶晶,而不久之后,朱迪的爸爸又因为车祸离开了人世……
但是,在朱迪的妈妈胡秀娟的不断努力下,这个家庭又变得快乐起来,虽然朱迪还是很想念爸爸,但是他也学会了坚强,在朱迪的家中,虽然他们母子二人并不富裕,但是却仍然保持着家应该有的温馨。这又让我想起了平常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是啊,财富不是最重要,至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财富不代表一切,最大的财富,只不过是属于每一个家庭的温暖。
而对于故事中的严晶晶来说,爸爸,是她日夜都盼望的人,但是严晶晶的父亲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严晶晶曾经温暖的家,以及她与爸爸的亲情,仿佛瞬间瓦解了,但是,她还是希望,有一天,她的爸爸会从新回到她身边……严晶晶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还拥有她的好朋友,也有人照顾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另一种温暖吧!
亲情、友情、温暖……在《城市的眼睛》中,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与"情",也许吧,城市不就是由这一个个平凡而有不平凡的家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组成的么!
城市的灯光就是城市的眼睛,在这茫茫的灯光下,还有无数的温暖,无数快乐的家庭,也有无数的故事在发生……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温暖,是家庭,是"情"……
城市梦读后感篇6
我读完了《城市英雄》这个长篇小说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武汉是一个英雄十分多的地方,第二个感觉就是英雄并不是向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飞檐走壁、武艺出群的那种高手,而是和我们一样的那种有血有肉的人,普通人。
最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群众的儿子、党的儿子吴天祥,他就是一团火4次跳入长江救人,30次无偿献出10000多毫升鲜血,以儿子的身份给7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为无数个陷入绝望的群众,送去希望的火把;他两次跳进窨井、疏通公厕;三十多次义务献血、捐骨髓、钱物帮助他人,结下了300多个"穷亲戚"。
还有一次他正在接待十几位上访群众。这些群众反映的是拆迁问题,情况很复杂。正在这时,地震突然发生了。很快,吴天祥从广播里得知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吴天祥听到广播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献血。当天晚上,电视开始播报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灾情。看到灾情如此严重,吴天祥又坐不住了,琢磨着怎么为抗震救灾做更多的事情。然后,他把老伴、女儿和女婿叫到一起,召开"家庭会议",研究为灾区捐款。吴天祥带头,拿出自己一个月的退休工资3000多元,作为自己和老伴的捐款。女儿、女婿也马上捐了几千元。随后,吴天祥又打电话给几个直系亲属,动员他们一起捐款。13日上午,吴天祥拿着总计10080元的捐款,交到了武汉市慈善总会。然后他又去深入街道、企业、学校募捐共募集捐款500多万元。并且他干完这些还不算什么,他干完了这些之后又去买机票做一名志愿者前往灾区他在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救了一位因失去9位亲人而轻生的老太太;而且他每救助一人就给那个人一百元到五佰元的救助金。
第二个就是舍生忘死保平安特警英雄谭纪雄,他从警10年来,他一直战斗在反恐、处突的公安特警岗位上,忠实地履行了人民警察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他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出色地完成了赴甘藏维稳处突、赴川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经受了严峻考验;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参与处置严重暴力案件、抓捕重大逃犯战斗20余次,参加重大保卫活动300余次,践行了特警使命;他真情爱民,心系百姓,尽心竭力帮助陷于困境的灾区群众,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爱岗敬业,苦练真功,技能超群,成为武汉公安系统的"形象民警"。特别是他在"6。3"劫持人质案过程中的英勇表现,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英雄特警谭纪雄。
我实在是太敬佩他们那些人民的英雄真正的英雄了!
城市梦读后感篇7
最近刚读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是第一本我读完的课外专业性书籍。与其说它是一本专业的城市规划知识的书籍,我觉得这更像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讲述着一些事实,并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本书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评价,例如《纽约时报书评》写到:也许这是一本历史上唯一最有影响的著作„„也是一部极富文采之作,而威廉·h·怀特评价道: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的著作之一„„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死与生》是关于美国城市的权威论述:城市安全从何而来?怎样使城市良性运转?为什么这么多由政府领导的挽救城市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归纳起来,雅各布斯写作《生与死》的主要成就有以下三点:①唤起人们对城市复杂多样生活的热爱;②对“街道眼”的发现;③反对大规模计划。
雅各布斯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她犀利地指 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倡导的国际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死与生》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点补救措施: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同时,雅各布斯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雅各布斯据此发展了所谓“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街道眼”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人士的注意。一些人乐此不疲地试图将之引为实践标准,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产业和专业领域。o·纽曼的经典著作《可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正是受其启发并将“街道眼”概念拓展到“领域所有权”和由此产生的防卫责任感。雅各布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深恶痛绝,《死与生》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这些计划进行批判。雅各布斯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 ——①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②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③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她主张“必须改变城市建设中资金的使用方式”,“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雅各布斯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当时规划界主流理论思想的强有力批驳。此后,对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旧城更新的反抗与批评声逐渐增多,如:c·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p·达维多夫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
会》以及a·雅各布斯与d·阿普尔亚德的《城市设计宣言》等等。可以说,《死与生》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需要指出的是,《死与生》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还具有惊人的实践意义:雅各布斯在书中为曼哈顿南端所提出的全面规划设想后来就被当局采用并加以实施。
为了更好地理解雅各布斯这本《死与生》,我也上网查了一些大家对于这本书的不足之处的指出。
雅各布斯对小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小规模、街道层次的零售商业的偏爱,使她几乎全然忽略甚至排斥大型企业(诸如房地产业和财产管理产业,金融部门,建筑产业等)对城市的作用。事实上,城市的发展早已说明,这些大型企业无一不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与“小”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辨证关系,城市的多样性本身就意味着大企业的不可或缺。雅各布斯虽然提出了“小并不等于多样性,但在当时小企业普遍遭到大企业排挤而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她的感情因素占了上风。
?死与生》中也缺乏对社会分层现象和贫穷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美国城市严重的种族问题更是避而远之。在她所描绘的城市图景中,没有劳资对抗;“街道芭蕾”所宣扬的也是无阶级的“多样性”。在她眼中,人们会自发地组织生活,毋需领导便会过得很好;而一切规划师都是专横古怪的清教徒和乌托邦梦想家。她心目中的理想城市里生产、商业与消费自然运转,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而又令人兴奋„„但是,《死与生》鼓励人们返回城市中心带来的却是低收入街区的中产阶级化,贫民们仍然遭到驱赶,并在城市边缘滋生新的贫民窟。今天,已有学者感叹,纽约已被中产阶级化和旅游业改变为两个世界:一个富人的纽约和一个穷人与移民者的纽约。此外,雅各布斯虽然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现象洞察秋毫,但她却没有提出私有企业和公共供给之间的平衡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当她倡导以“多样化的区划”取代同一化时,她觉察到两者之间需要某种调节手段,但却只字不提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对大城市规划中的这个关键问题展开必要的思考。
在看《死与生》及其创作过程,我们会发现,雅各布斯酣畅淋漓的抨击,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对城市规划的简单的彻底否定,实际上她反对的是以大规模重建计划为基本手段的所谓“现代城市规划”。雅各布斯也并非故意选择城市规划作为攻击目标,作为职业记者的一种雄辩技巧,她需要为城市问题找到一个替罪羊,而较之推动大规模开发项目背后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力量而言,城市规划无疑是一个更为安全的靶子。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出现了新的雄心勃勃的投资者,大规模计划开始“死灰复燃”。一些自称是“新城市主义”者的规划师们试图以新的方式重建城市中心和郊区。前几年引起轰动的seaside和celebration计划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尽管设计师杜安经常不断地引用《生与死》中的词句来阐释其设计,但研究者却发现:这两个工程都是在开阔的未开发土地上建成的,而这正是雅各布斯认为最不可能产生城市多样性的方式;设计者提出的20~40户/英亩的密度,也与雅各布斯坚持的产生多样性所需要的100户/英亩相去甚远。实际上,seaside和celebration计划仍然使用了现代主义的线性的、统一控制的设计概念,庞大的社区在同一时间内迅速设计建造而成,而这与雅各布斯提出的产生城市多样性的四个必要条件(其中要求有不同时代的老房子共存)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可见,虽然《死与生》的影响如此巨大而深远,并且许多规划师都奉其为圣典,但其真谛至今尚未完全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有些甚至被曲解或错误地使用。曾经指导雅各布斯写作《死与生》的蒙哥马利教授风趣地说,如果“新城市主义”者们实现了其设想的巨大尺度的城市设计,是否将会有一个新的雅各布斯站出来,写一本新的关于大城市生与死的书呢?
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旧城更新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而言。虽然人们有必要适当调整视角以寻求新问题的新答案,但在有关旧城更新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死与生》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无可替代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