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独特解读和理解,提升我们的历史素养,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梵高》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梵高》读后感篇1
还记得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读到的保罗。高更,就是一个很著名的画家,最近看的这本《渴望生活》,写的竟正是和他最为要好的朋友,同样也是画家的梵高,当然,梵高要比高更在世界上有名得多。梵高的名字可能是童叟皆知,但在正式读过他的传记前,我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一直是传闻他是一个疯子一样的人物,只要一有人提到梵高,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开口蹦出一句:"梵高就是那个割掉自己耳朵的艺术家疯子"!对这样的人我深不以为然,无奈自己对梵高了解也很有限,不能为他澄清些什么,只能沉默。但我一直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画家,绝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嘴里的一个疯子,他一定有很多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伟大之处,于是乎在书店偶尔看到《梵高传》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它必须随我回家,带我去了解一个为世人传颂却依旧神秘的真实的梵高。他为什么如此伟大?又为什么会被人说成是一个疯子?这一切,只有走进这本书里才知道。
如果说保罗。高更寻找月亮的精神让人感动,那梵高的精神简直让人震撼。“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这是周国平对他的评价。可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天使,倒不如把他说成是为善良受苦的上帝本身,也不为过。在梵高的青年时期,离开优越的家族行业,自愿到比利时的矿井里和矿工们一起受苦,明明可以袖手旁观,却选择和矿工们坚守,过着与死神同在的日子,这样的人除了梵高,找不到第二个。读到这里时,我犀利的眼神就告诉我,梵高的伟大无可阻挡,那时候他还没有开始作画呢。
其实,一个人的伟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干什么的,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精神决定了他终将伟大。我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为表像所迷惑,不要以为衣冠楚楚就是人中龙凤,有时候穷困潦倒后面才真正藏着鲲鹏蛟龙,就像梵高,虽然一生窘迫,至死都需要弟弟提奥养活,但他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并被世人永远追忆和怀念。他的名字也将和他留下的那些价值连城的世界名画一起,永垂不朽。
说梵高就一定要说到画。生命力跃然纸上的《向日葵》,用树枝去触摸天空的《星夜》,还有他临死之前完成的预示自己命运的《麦田里的乌鸦》等等这些世界名画,将梵高的名字送上了无人能及的艺术殿堂,虽然梵高从来没有想到过有这么一天,他也从来没有享用过这么一天。他只是疯狂地作画,追随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义无反顾的画下去,明知待在阿尔会因为那里极强的日晒而患上日射病,然后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疯子,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呆在那里画下去。为艺术献身这个词说出来很大,但用在梵高身上还嫌太小,他对绘画的专注与投入令人唏嘘,换作大部分人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命运,所以大部分人做不了梵高,我们只能仰望。濮存昕说,“梵高在生活中像个弱智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做不了梵高,但应该读这本书,我们崇敬梵高,更要读这本书”。是的,了解一个真实的梵高,是对他最好的致敬,而不是提到梵高,开口就只有一句话:“他是个疯……”
看完这本书,我只在扉页上留下了三个词“线条,色彩,色调”,那是梵高告诉我们这些外行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我以为我只记下了这三个词,后来才发现,我在读这本书的时间里,差不多忘记了自己……
梵高曾经是那样渴望美好的生活,可生活却抛弃了他,即便如此,梵高也只让自己带走残缺,把美和完美留给了这个世界。
《梵高》读后感篇2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
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梵高》读后感篇3
我想,这是本令我难忘的书。一部进当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泪的书。我与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样,并非冷漠、无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烟尘喧嚣所掩盖。能够触动心灵的,少之又少。感谢推荐此数的人。
当我看完序言,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书,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泪。单纯的,莫名的,想为这个疯子流泪。
是疯魔成就了梵高,还是他的才能将其印象癫狂的深渊?书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种种缺点,种种疯狂,通过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眼前。
作者在附记中谈到,对于当初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删改。不知如果将其添满会是什么效果。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能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是什么造就了梵高,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疯癫。
细细体味这些人,就更加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这个事情。"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还懂得了好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印象派。
《梵高》读后感篇4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做一次交谈。——题记
梵高,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现在,人们争相购买他的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惊人画作背后的故事呢?他的画家之路上充满荆棘,在19世纪,印象派画家是不太为人们所认可的。但梵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印象派画家,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荆棘之路。
一、体验·懂得
他当画家的第一站是在博里纳日。在这里,他为了更好的了解旷工们,得到矿工们的信任。他租了那里最差的一间房,他和矿工过着一样的生活。他用他的工资去帮助矿工,他和矿工们一样穷。这样他才懂得矿工们,他才能成为一个能把所有的矿工画在一张画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印象派。
所以,只有体验过,才会懂得。
二、艰苦·坚强
痛在他生活路上有很多,人们嫌弃他和议论他但是他依旧坚强的活了下来。
他被嫌弃过,被人议论,但是,这有算什么呢?他爱的是画画;他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但是,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坚持下去的一定会成功;他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他生活在人们的议论中。他生活在只有一点点钱这种艰苦的生活。
所以,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我们要坚强
三、爱·恨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三爱三别。
第一次,是在巴黎。他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小姑娘,但是她并不爱他,她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夫了。本来被爱改变得活泼的小伙子,又变回来原先那个沉默寡言的人。
第二次,是在海牙。他爱上了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人。在他的朋友们和他的亲戚们中,只有一个人支持着他,其它人都反对他。慢慢的她也不爱他啦。于是他就离开了海牙。
第三次是在纽恩南。一个叫玛高特的女人爱上了他,他也爱她。但是,人们认为梵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认为梵高配不上玛高特,玛高特的姐姐们和母亲也不同意。但玛高特深爱着他,于是她自杀了。
爱恨之间,凡高体验了人世间的痛苦和美妙,了解了那时的人的无知。
?梵高传》是一本好书,在与这本书的交谈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梵高》读后感篇5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虽然出版至今已过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梵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惨却又辉煌,他因为爱乌苏拉变得随和,当过画商,工作认真,却又因为乌苏拉的已婚遭受打击,重新变得性格乖僻;他因为热爱上帝变得虔诚,当过传教士,帮助矿工,却又因为福音传教会认为他亲身帮助矿工的行为野蛮、不体面而解雇了他,他变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热情……
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却十分有灵魂,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画中别人难以画出的生动与灵魂。
《梵高》读后感篇6
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
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梵高》读后感篇7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题记
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一、有一个好的亲人。梵高的弟弟提奥就是这个身份的扮演者。梵高在家中父母对他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梵高做了什么事,而他的弟弟才是在他37年人生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且是他最大的支柱。凡高短暂的人生中缺少的就是经济上的支持,然而他就给梵高做起了补给站,从提奥进入伯叔的公司后,就干的比梵高好,由此经济来源稳定,于是乎,哥哥的“浪迹天涯”就得由自己买单,不光担负起了梵高身为长子,未来养家糊口的责任,还成了他的大金库。
要是别人怎么会这样无条件妥协呢!暂不评价梵高这样的任性是对是错,也不计较书中与他与弟弟的吵吵闹闹,只是他这样的人生中,能有提奥这么一个人,真的就无比幸运了。
二、有一个好的引路人。提奥不仅在经济上支援着梵高,还给梵高找到了同行者——拉帕德。他的出现莫大的改变了梵高许多。以作画为乐的梵高有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也为他的美术之路有了更多的指导与点拨,他们共同进步。“与拉帕德的交往,令梵高之前蒙垢的内心被照入一束光亮,他越来越深信自己在不久之后,也会成为同拉帕德一样优秀的艺术家。”由此可见,一位忠友对一个人无比重要。
接下来就一起说说令凡高的一生曲折的事情吧。
一、一个不争气的身体。37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尤其是一个充满艺术天分的灵魂。你说,如果医生准确的告诉你身上哪里得病了,也不是无法接受,但精神病也许是一个最有毁灭性的病了,它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开始侵蚀,击垮人的心灵、身体、灵魂。“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经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他一直渴望的理想生活变得遥不可及。梵高虽然每天还在坚持画画,但是他的绘画基调已经变得绝望而愁苦,正如他自己的内心一样。梵高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正如这样,疾病折磨着这个艺术家,他最终也挡不住命运的安排。37岁的青春年华,由一把***做了终结了。
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书中写到梵高的家庭,父亲、母亲、弟弟妹妹,每一个人都不看好梵高。对于梵高的态度也随着他做的每一件事儿改变。梵高有了志向,家人鼓励;他迷失自我,家人厌恶;他有了成绩,家人鼓励;他受到挫折,家人失望。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想做什么或者能否做成什么,作为亲人,亦或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支持,应该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了吧。
三、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那天与美术老师聊了聊梵高的事情,我问老师“为什么梵高的画作在他去世,甚至过了很久之后才有名,而在他在世的时候却无人问津呢?”
老师告诉我一个答案——他的思想太超前了。当时的社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画作。所以才使这样一个美术天才没落于世。老师不禁发出了感叹,一个天才就被一个错误的时代而耽误了啊。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艺术者,他的离去,对这个世界真的是莫大的损失。我们也只能更多的怀念与铭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