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而读后感是我们记录探索过程的旅程手册,每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沉浸体验,读后感是这份体验的结晶,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家园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1
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她。她毫无怨言的哺育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肥沃的土地,可爱的动物,众多的奇花异草……
虽然我们拥有这么好的环境,可是却有人对大自然然伸出了“毒手”,烧垃圾、砍树、伤害动物、排污水……一点也不珍惜地球资源。
保护地球是我们大家的责任,作为学生,建设美丽中国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明,为了现在,为了未来,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地球,我提出几项保护环境的意见:1、少开汽车;2、不要砍树,要多植树;3、不要烧垃圾、麦秆、树木等;4、节约用水用电;5、过低碳生活,少用塑料袋,提倡用环保袋;6、废电池、废品还可以回收再利用;7、不要捕杀动物;8、不要排污水;9、随意攀折花木等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
让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流水更清,百鸟长鸣,坏境更美,为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是宝贵财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决心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
在这本书中,使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仁义胡同》。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做人要心胸宽广,别为了一点小事计较,让一让也没有关系。文章主要讲了:明朝时有个叫董笃行在京都做官。有一天,老家的人因盖房砌墙和邻居闹矛盾,相互争抢两堵墙的地皮。他母亲给儿子写一封信,要他出面说话。董笃行在收到信以后立即回信。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母亲看了儿子写的信后,觉得有道理,便照办了。邻人听见了,很感动,也主动退让。两家和好,互相让出的地方成了一条胡同,人们把这条胡同称为“仁义胡同”。
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小事小非,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怀。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车时看见两个小学生为了争一个座位发生纠纷。这个说是他先坐下的,座位是她的。那个说是他先把书包放下在座位上的。两个人都互不让步,他们还破口大骂,吵架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动手打起来,劝也劝不住。旁边的姐姐忍不住了,站起来对他俩说:“只为了一个座位,至于吗?互相让一让又何妨?我不坐了,你们俩其中一个来坐,免得大家看着你们心烦。”姐姐说完后全车人都拍手叫好。他们的'脸“刷”的一下红了,最后两个人都没有坐座位。
是呀,宽容是相互的,当你对别人做到了宽容,别人也会对你做到宽容,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就会多交一个朋友。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我们不应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与怀,念念不忘。同样,生活的路也正因为宽容和大度才越走越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应当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的传人。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3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中华,一个具有代表性质的词语;中华文化,一个历史久远的风铃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一个人人心中的腾涌言辞;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句中国人民窝在胸中的肺腑之言。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骨干发展而来。中华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而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
上了小学的同学们都会涉及到书法的学习,开设的书法课程让我们更好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华文化。然而,书法,并不只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同样是中华精神的传承。
书法,讲究运笔、行笔、收笔,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容小觑,不可忽视。书法,同样也很缜密、细心。这种精神正如我们那个宏大中华精神一样,不轻易放纵、不怠慢······不容小看的中华,是令人敬畏的,但文是火热的'、高涨的、兴奋的。中华精神——扶危济困,救他人于水火。这难能可贵的精神,都云集在中华这个大家庭里,你说,难道不令人振奋吗?芸芸众生中,我竟能成为中华的一员,为此,我心中的激情正在涌动,希望我也能成为耀眼的新星,照亮心中的黑暗。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我们应该众志成城,一起将祖先留下的文化传承;我们应该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一起将中华精神的灵魂保留。未来,需要我们焊接;时代,需要我们推进;夜晚,需要我们照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需要有“传承”这个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祖国的蓝天更蓝,白云更美,才能让祖国的光芒更耀眼。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才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怎么可以将它荒废。中华文化,古老的精神,发掘了几万人得灵和魂才回归到我们中国,我们怎么可以忘怀?中华文化,非常珍贵,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他已经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一直鞭策着我们前进。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4
读了《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这本书,我意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却越来越不好,蓝蓝的天空不见了,嫩绿的草地不见了,干净的河水变浑浊了,小鸟不在欢乐的歌唱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多多少少和自己有关。
对水污染说“不”
这本书中,有首小诗令我印象深刻:“涓涓小溪,扭动透明的身躯,流出绿的山冈。
滔滔长河,舞动雪样的浪花,流过广褒大地……”这是一幅诗中美景。是啊,涓涓小溪,扭动透明的身躯,流出绿的山冈。滔滔长河,舞动雪样的浪花,流过广褒大地。徜徉在这养的美景之中,能不心旷神怡吗?在我的老家,原本有一条干净、明亮的小河。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清的都可以倒映出青山碧岭,河底下的小鱼小虾都看得一清二楚。我经常和小伙伴们来这里游泳,捉鱼虾,小河边总是荡漾着笑声。可是现在,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笑声没有了,小河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河水宛如被施了魔法,变色了,变成了黑色,还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一只只小鱼的尸体随处可见,我好像看到了小鱼临时起伤心的说:“都是那群可恶的人类害死了我和我的同伴……”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了河水变色的秘密。原来,住在小河边的人们懒得把垃圾拿到大垃圾桶去倒,就随手扔到了小河里。还有一种原因,小河的上游有几家黑心的企业为了方便自己,就把污水排到了小河里……我们要对水污染说“不”!
节约纸张,保护森林
看了人们乱砍乱伐树木的故事,我心想: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听不见小鸟在枝头欢快的唱歌了,只有小鸟“嘤嘤”的哭泣声。那是因为小鸟的家园——森林,变成了一张张白纸。然而,人们却不珍惜,反而还浪费纸张。新的笔记本被随手扔进了垃圾箱;在崭新的本子上乱写乱画;每天放学以后,抽屉里堆满了废纸,好似一个小型垃圾场……当我们在浪费纸张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森林已经光秃秃的,就是因为我们浪费纸张呢?只要我们节约用纸,生活就会多一份绿色。节约一张纸就增添一片绿,让我们行动吧!
点滴小事,从我做起
有一次,我随手就把一张纸扔在地面上。妈妈看见了捡起地上的纸扔进垃圾桶,问我:“前面就有一个垃圾桶,为什么不扔到桶里呢?”“我、我……”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能是我个不停。接着,妈妈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生活的家园,所以,保护环境也要从点滴做起!”妈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好的现象感到惭愧!
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流水更清、百鸟长鸣、环境更美,这是美丽中国的诱人图景,也是美好家园的理想境地!这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颗心,伸出一双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出美丽中国吧!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5
清明放假三天,其实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品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上。每每品读,每每陶醉其间,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在阅读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幸福的“穿越”: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药;从书法绘画到建筑艺术;从水利水电到飞天梦想…..每每“穿越”一次 ,都会越发被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深深吸引,忍不住一遍又一遍驻足惊叹。
在这本书中更令我刻骨难忘的无数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如:勤劳勇敢,为治理黄河隐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自强不息 、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范仲淹;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抗击日寇、保卫国土的民族将领戚继光以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他们身上无一不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无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茁壮成长。
每每想到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我都为之骄傲,为之自傲!是啊,它们正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之所在。它们就如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成为支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更应珍视这一瑰宝。最后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携手并肩,共同扛起“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面伟大的旗帜,一起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共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不断努力吧!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6
暑假中,我读了《善待家园》这本书讲述了如何保护地球和我们正面临着怎样的灾难。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几种主要的资源:空气,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以及各种矿类。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不言而喻,一个人不吃不喝至少也能生存三天,可如果不呼吸,人类坚持不过五分钟,如果你试着不呼吸,就会知道人离开空气是何等的难受。
然而书中写出了人类的生活现状,城市中到处都是空气污浊的痕迹,大量的汽车尾气,滚滚的工厂黑烟,处理不好的生活垃圾散发出的阵阵恶臭,虽说《善待家园》中出现了很多挽救措施,但是家园的未来还是取决于每个人,方法再多,没人去实施又有何意义?面对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青年学生更是应该展现出我们的朝气蓬勃的一面,应走在保护环境的最前面,并且带领起全世界的每个人类,保护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
书中提到的另一种能源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电。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是靠电力运行的,没有电的话,如今这个现世就会崩溃,人类世界将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度电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服务,可以用吸尘器打扫房间五遍左右,可将一枚二十五瓦的灯泡点亮四十个小时,可供一台电扇运行十五个小时。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电的,节约用电就是对家园的善待。
让我们开始行动吧,拯救家园,善待地球。
写家园的读后感篇7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有人会问:传承中华文化,那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了。其实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就正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我曾经读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它讲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她带去的谷物种子,在西藏高原上广为种植;带去的工匠帮助藏族人民制造农具、纺织机、碾米机,兴办制陶、酿酒、造纸、制墨等手工业;带去的宫娥教会藏族人民纺纱织布。文成公主还鼓励和帮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创造了藏文,促进了汉藏的文化交流。
我还知道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思想精华。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小学生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