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1-02 作者:Kris 读后感

读后感是每个人都应该会写的,是提升我们思想的文书,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强大家对书上故事的理解,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5篇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篇1

喜欢回忆过去,因为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美好的。

逝去了的湿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天我都可以毫无顾忌的采摘阳光;逝去了的场院,那是我儿时的战场,每到麦收时节,我们都会拥一身麦香甜甜的睡去;逝去了公交车外的风景,那是我儿时的电影,总在景物的流转中放飞思绪……

买车也有三年了,好像开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奔流的车的洪流中,我飞快的转换着身姿,像极了一个赛车手,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在教学楼内有时候都是跑着干活,仿佛不这样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老师,下雪了!你看到了吗?”我才这惊讶的发现,我错过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其实我错过的岂止是一场雪而已。每个周末,老组长都会打来电话,“哎,我又攒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里,你看看。”有时候刚撂下电话,我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实我错过的不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还错过了这世的很多风景,和那风景后的很多故事。

今天点开他的文字,看着那“带着露珠的麦苗”,看着那针砭实事的犀利语言,看着那游走在自然中的快乐。突然有种失落。

我忘记了什么?

还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喜欢在坐车的时候挑一个靠窗的位置,把头侧向窗外,出神的望着窗外,虽一路无语,却也一路有情。那转瞬即逝的风景,不知道赚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时的天是什么颜色,雨是什么声响,都装在我的眼睛里。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写诗,一切现实的、朦胧的,都在我的笔下,攒成了一首首小诗,从未投过稿,就怕这生疏的文笔,糟蹋了那几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记了什么?

我知道,这路上的风景,不会为了我而驻足,等我长成一道风景,与我与你都不再相互漠视的时候,我就会与你一起融成一片绿色、融成一片金黄。

当你把你的眼睛镌刻在树上,像极了一棵白杨树,在有风的日子里,你放开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园里,再去惊扰那个年轻人的梦,让他可以爬上屋顶去偷窥你的美丽时,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闲心。

不管以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只要记住,放慢脚步,享受身边的一切,让回忆可以不再断层,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工作后的生活,在我的文章中真的很少出现……

喜欢回忆,就要珍惜身边的每一秒钟,因为在这一秒钟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忆了。

让生活美好,让回忆精彩!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篇2

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妈妈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篇3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

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篇4

我在这段好书漂流的日子里读到周国平的《善良 丰富高贵》,不禁迷上了周国平的文字,此后又看了《妞妞》、《安静》、《守望的距离》等书。在看似平实的文字里,我第一次发现散文可以写得如此有内涵、有深度;第一次发现读散文可以学到通晓明畅的人生哲学;第一次发现一个男人的情感可以这样的细腻与丰厚;第一次发现朴素的文字也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心灵震撼。在他的散文里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细腻、男子的气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贵。我惊奇一个人怎么会对生命有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怎么对人生有如此睿智与深刻的想法!

周国平是哲学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学散文,他的着笔处总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寻常事。在他的笔下宏大的人生课题总是与生活中的些小琐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无垠与触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紧紧相联。哲学不再是晦涩难懂、高不可攀的教义,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思维是那样开阔与深远,又是那样细密与雅致,无论你处在人生哪个困境,他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你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种完美的幸福么?

周国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广,但多数的文章是在探讨人生存的意义、生命最终的价值,人该寻求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辜负这不能重来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种滋味,最后只留下了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的凋谢都不可挽回,面对只能是无奈结局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态度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哲学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学与物质高速发展,让人停不下脚步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亲密关系的丧失,人生存的意义仿佛只剩下无休止的工作与消费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车子越换越高级了,可是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迟钝了。这是为什么呢?周国平的诊断是“灵魂缺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灵魂缺场,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是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成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那么什么是“灵魂在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与精神享受”,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贵的人生,这种健康与高贵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所有的这一切的生活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独,而周国平认为孤独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独处的时间,人们才能够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品尝精神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自己生存状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求一种健康高贵的人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篇5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他有一段话我非常赞成,“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我们可以形成读书的癖好,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读书癖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读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读书就像是没吃饭一样,可以说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获得立足社会的技能,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益处。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听从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让自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