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5-13 作者:Cold-blooded 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大多数人在听到要写读后感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却步,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宽容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宽容读后感6篇

宽容读后感篇1

这本书的序言讲了在一个落后偏远的村落,人们聆听老人们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训言,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丰衣足食,自给自足,而那些曾经质疑古训想离开这片土地的人,无一生还,他们的白骨堆积在山崖脚下。但是仍然有这么一个人,他固执的走了出去,历经跋涉后伤痕累累的回到村落,激动的告诉村民“我找到了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它地方。”但守旧的老人和从众的人群愤怒的把他用石头砸死了。不久,村里发生了旱灾,人们走投无路之际,开始了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在旅程中,他们发现了新的牧场,也发现他们曾经都错了,他们开始缅怀那位曾经被错过的勇者。

这个故事也是整本书的引子,守旧老人寓意着权威,而那个敢于走出村落的人则寓意着时代的先锋者。整本书从遥远的古希腊绵延到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星斗转移,历史舞台上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似乎都在印证这样一个寓言。就像房龙自己说的那样,“此事在过去发生过,在现在也正在发生,但愿将来不再发生。”

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西方的宗教发展史,虽然自己是文科生,高中也系统的过历史,但在这本书的面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量还是太少了,读起来仍然感到费力枯燥,甚至不理解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直到读到这一段,我才心头一震,有了一些思路:

“我写这本书,是想告诉我的孩子心灵自由的某些理想。他们的某些祖先,冒着危险,为这些理想战斗过。我还想警告孩子们,不要有那种教条主义的专横,自以为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造成的已经够多了。”

一方面,我很佩服那些先知们,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信仰,如此执着的追求,这令人敬佩。但另一方面,如果把自己的信仰执着的强加于他人,那么就会无意间形成一种不宽容。这时候,信仰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往往为我们带来苦难。就像希特勒的狂热,他在为自己信仰燃烧的同时,也烧伤了别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打磨自己的剑,不停的打磨会让我们的剑出类拔萃,同时,不要把锋芒毕露的剑作为威胁别人的工具,更不要伤害他人。

想通了这点,后面的很多内容也变得思路明朗。

宽容读后感篇2

“大鑫,你在干什么呢?”“我在读书啊。”“读什么书呢?”“我在读《宽容获得精彩人生》。”“哈哈,你妈妈现在已经不用语言说服教育啦!”这是我和小姨的一段对话。

的确,我妈妈最近总是让我读一些励志明理的书籍。瞧,这不是嘛,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叫《宽容获得精彩人生》的书。这本书分为六辑,共有150个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有一个让人学会宽容的道理。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包容是一种调节剂》。讲的是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庭玉的妈妈便写信给张廷玉,要张宰相出面干预。张宰相立刻作诗劝导老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刻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看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反而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信任。

其实这本书中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书中的150个小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免除抱怨、排解愤怒的办法。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这些,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学会宽容。

宽容读后感篇3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启示意义。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学会宽容》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宽容的力量。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是美好。

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的宽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责骂,那是没必要的。面对任何事,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就算是别人的侵犯还是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种比喻,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确切的事实:比如有甲乙两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乙说道:“你回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借你马匹了。”这是憎恶。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欣然答应,不但决口不提上次借镰刀的事,还热情地告诉乙这匹马的习性。这就是宽容。

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呵责,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是啊,我反扣书想:如果能宽容,那么那个曾经受到宽容的人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是,这种无声的教育,何尝不试试呢?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证明了宽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好处。我清晰地记得,书上曾说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题目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感兴趣,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后他烦恼,认定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虽然很多亲友和社会的人来关怀他,但他不愿在怜悯中度过一生。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上帝知道了这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坦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的长处,做生活的强者。

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推动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推动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在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读后感篇4

宽容,是在别人冒犯了你时,你释然的原谅,每一声“没关系”都蕴含着理解的温暖……

宽容似金,一语暖人心;宽容如药,帮人将错误洗清。

涅莫夫的宽容,在我们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值得称道。

连续的腾空抓杠,高难度的完美表现,仅仅是落地时的一个小错误,竟只得到了9.725分。涅莫夫似乎有足够充足的理由义愤填膺地呼吁观众为他讨回一个公道,讨回一个令他满意的分数……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9.762分迫于压力,裁判重新打了分。可0.037分的微小分差怎能使观众满意?于是场下的嘘声更响了……

面对观众一次比一次响的嘘声,涅莫夫完全可以利用观众,使自己得到一个更高的分数……可他并没有那么做。

换了别人,大概会越发不可收拾了——这样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理不饶人,不是含着什么多好的意思在里面的,而人类有时就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要那么得寸进尺呢?为什么非要一直做到令人厌恶才肯罢休呢?一切忍一忍就可以过去,笑一笑就能够化解。

一笑泯千仇,不是要你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是要让你学会谅解别人的错误,不要要求别人什么都完美。

忍,是要让你对所有一切都有一颗平和、尊重、理解的心,这样的忍就是宽容。

宽容似金,可以为你留下一个良好的口碑和令人称赞的人品。

宽容如药,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怨恨,以及卑鄙的芥蒂。

为什么要拒绝宽容呢?白岩松说: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宽容会使你变得随和,让你把一些别人看的很重的东西看的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

选择宽容吧!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快乐!

宽容读后感篇5

我最爱的一篇文章是宽容,每当我去朗读它时,心中总会思绪万千,犹如丝丝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宽容讲述的是一位新手护士帮病人扎针,由于是第一次或是见病人的妻子在一旁压阵,她连续扎了两次都不能准确地扎中,病人的妻子非常恼怒,让护士去请护士长,而那位病人却待人很宽容,语气平和地耐心指导护士扎针,在病人的频频鼓励之下,护士终于一针见血。我想:那位病人可真是宽宏大量,他值得我去敬仰!

也许,在我们的心灵受到挫折时,往往也需要别人的宽容和爱的滋润。在护士两次没有扎中,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同时信心也跌到谷底的时候,是那位病人的耐心和宽容给了她巨大的力量。也许没有病人的鼓励,护士可能会丧失一份好不容易有的信心,更可能会遭到护士长的劈头大骂,也意味着她将被扣工资,是病人的话语避免了这一切的发生。

瞧,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的气量可真大呀!和他相比,我的行为不免显得有些”小鸡肚肠”,至今想起,仍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那是上个星期五发生的事了。临近上课时,小红拿着几本练习册,快步地冲入,她的手臂碰到了我的桌子,把我新买的铅笔盒碰倒了,铅笔水笔摔得七零八落,橡皮滚到了又黑又脏的小角落里。我再也没有做作业的兴致,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重重拍了一下桌子,小红吓得打了个冷战,全班顿时齐唰唰地把目光投向我。我瞪大了眼睛,用手指着她的脸,怒气冲冲地说道:“那可是我新买的笔盒,我自己都舍不得用,何况摔呢?你怎么就那么不小心,走路那么快干吗,你捡。”小红弯下了腰,低着头一边收拾着铅笔一边轻声解释道:“对不起,周天然,我刚刚跑得快了,不小心……”“我看你就是故意的!”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小红见了,忙低下头,悄悄回到座位上看起书来,但是很明显她已无心看书了。后来,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感到脸红耳赤。病人能对陌生人宽容,我为什么对我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还斤斤计较。

纪伯伦说过:“一个伟大的人要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宽容的女孩,因为宽容待人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宽容读后感篇6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宽容》以宗教为载体来向人们阐述个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宽容只是一个外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看待,作为线索——宽容自身的在人们内心中地位的完善——完美地把整个欧洲中世纪与近现代串连在一起,使读者对当时社会境况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梳理——民众的愚昧,教士的腐朽,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先行者的悲壮【序言】以及理性先人的壮举都深深的震撼着阅读人的内心。文中最多的就是“守旧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对“先行者”(布鲁诺、伏尔泰等)的迫害,当然还有当权者互相的倾轧,宗教与科学的对抗,服从与温饱的抉择,社会与理想的碰撞……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