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机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道德和价值观,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热情,增加阅读的乐趣,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1
最近,读完了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从一定角度上看,这部作品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文中展现出的明朗和欢乐,如一缕明媚的阳光,直达内心。
循着这缕阳光,我们走进地坛,走向史铁生。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好年华,一场大病,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在与轮椅为伴,与病魔为伍的灰色日子里。他抱怨、颓废、绝望。他找到心灵中宁静的去处——地坛,一座被废弃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中古园是这样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在废弃的园子里,在沮丧的心情中,史铁生却看到这般充满生机的景象。此情此景深深触动史铁生的灵魂,让他感悟生命的可贵,萌生出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是对厄运的抗争,对现实的不甘,对未来的期望。所以,生的希望促使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又“站”了起来,用笔书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我与地坛》这部作品集中,随处可以读到史铁生的心声:如“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都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地活”。如“让我们的肉体不妨继续带着疾病,但要让我们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样与世界相处”。如“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从这些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史铁生对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不屈,有如此强大的精神世界,他又怎能不站在“巨人”的行列?
当我们在生活中迷茫、彷徨、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想想史铁生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想想我们身处蒸蒸日上的时代,想想还有太多处于贫困、战争、疾病中挣扎的人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视生命?让我们多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吧,看看他这个精神上的强者如何用残缺的身体,苦难的生命,向我们诠释着人生的明朗和欢乐,用乐观和坚强书写快意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2
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本是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因患病失去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他变得暴戾、抑郁,地坛成了他逃避世事、消磨时光的'地方。他整日静静的呆在这里,整整十五年,看书、发呆或者思考。他在这里无数次思考着生与死,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生命的意义,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作者将“死”看成是“一生中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每个人都无需“急于求成”去迎接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很欣赏他的这句话,美和丑、愚氓和智者,英雄和懦夫,他们看似是矛盾的,相互对立的,但是他们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没有了丑陋,美丽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没有了残缺,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乏味呢?
在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
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备受上帝宠爱的。这是多么愚昧的自我安慰啊,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安慰确确实实可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当你认为自己正身处苦难时,别着急,别抱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铺垫。
成长的过程好比沿着沙滩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
所以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时运不济,不如坦然接受这一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当你不再埋怨不再痛苦时,幸福便会悄悄来敲你的门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3
对《我与地坛》的最初印象,就是来源于课文里的节选篇目《秋天的怀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亲,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了此篇,便更感觉母爱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亲的爱无声而深沉,仿佛一条无尽而坚定的延伸向远方的路,为什么说像路呢?在令人绝望的命运面前,一个人又该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实上是,他的迷茫和绝望,早已掩盖了眼前的路,但是母亲的坚强,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给他指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指向哪儿?我唯一能确定的,便是这是一条生路,至于怎样生,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当时的史铁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会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难与苦难,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我想,《我与地坛》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生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斗争,自我追寻。生与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铁生时常还会想到死,在生与死之间作精神的斗争,当然是生赢得了胜利,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史铁生。
所以《我与地坛》此书很适合失意的时候阅读,因为它首先是由一个失意的人所写,我也从中“偷”到了一点面对命运时坚强的方法,比如说“好运设计”,以作者的阐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到底会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这样去想,我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去做这样的蠢事”,然而我却不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对我这样的一个“蠢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有趣的人在与命运斗争时所玩的一点小小游戏,一个小小的骗局,至少它对调整你挫败沮丧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为什么我们的喜悦,我们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运赐予的事件来赋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的情绪,自己给自己加点料?当命运使你失望,甚至绝望时,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这时又何必要执着于命运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谓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设计好运?想想生活中的坐禅吧,也许有些差别,但本质上相差无几,冥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无扰之地,世外桃源,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4
网上看了史铁生写的文章《我与地坛》,禁不住泪如雨下。
一个双腿残废、身患尿毒症的人能 写出如此 深沉、凝重而又不 失人情味的文章,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的意志是否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得到磨砺?从他的文章中,更多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赞美和留恋,很少有埋怨和责备,面对困境,他选择的是理性对待,而不是盲目逃避。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灿烂的年龄 时候双腿残废,从此坐上了轮椅,轮椅伴随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谁能体会他所承受的诸多痛苦?风干的岁月,似水的年华,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原本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一座荒芜苍凉的园子里孤独行走十五年是种怎样的生命煎熬?
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对生命的思考也一直贯穿全文。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让他在煎熬中不断蜕变,由一个性格暴躁、意志消沉的人蜕变为一个热爱写作、珍惜生命、理性探讨生活、信仰、爱情的作家,由一个弱者成长为强者,需要经历怎样刻骨铭心的转变?用笔走出来的人生,是何其艰辛和酸涩,而他在轮椅上思索人生,从生命的绝境中突围的心路历程又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和史铁生相比,我所遭遇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也曾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和折磨。两年前的意外导致我的右脚踝粉碎性骨折,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一蹶不振。以前的我兴趣广泛,爬山、打球、摄影都是我的最爱。可惜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那个生龙活虎的我不复存在,一切熟悉的人和事都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生活中只剩下无休无止的伤痛的折磨和无数次的功能训练,我为此彷徨、迷失、消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仿佛世界末日来临,我的人生从此一片灰暗。经过漫长的治疗和艰苦的训练,我已经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学会了坚强和忍耐,意志更加坚定,从容走出人生的低谷。人只有经历过困境的考验,才能更加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梅花香自苦来的日子不远了,现在迎接我的将是幸福的生活,希望就在脚下!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5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看完了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心中顿时生出了许多的感叹,也很有启发。
这本著作主要讲述了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双腿瘫痪之后发生的故事。由于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之后的每一天,他都独自一人前往地坛,直到傍晚才回家。他在园子里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考人生,渐渐地爱上了写作。但是,他的作品还没有获奖,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因此十分懊悔,整天都在地坛里想着母亲想对他说什么。一年又一年,他终于悟出了母亲的辛苦,懂得了母亲最后说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他终于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在地坛里待得更久了。而地坛似乎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相互陪伴,相互守护。
这部作品细致而精简,较完整地描绘了史铁生在遭遇打击之后不幸而执着的生活,也让人感受到了他与母亲之前浓浓的亲情。这样一份坚强,这样一份对生活的希望,多像我以前的生活啊!
我读小学时,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课,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这种悲剧持续了半个学期,彻底压垮了我,我也因此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的母亲意识到了这一点,鼓励我说,不要被一点点困难打跑,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对学习充满信心,绝对不能对自己失望。当时的我没有听进去太多,只是按照她说的去做。读完了《我与地坛》之后,再去回想母亲所说的话,我才领悟到,那段时间,经过不断的努力,我的成绩确实开始提高了。
我也终于领悟到母亲的话里的深意:我也许不幸运,但我不可能不幸福。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面对充满考验的生活,我也要像史铁生一样,“好好儿活……”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6
在我美好的青春里,有幸读到了史铁生的书,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让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宁静却感动。
?我与地坛》这本书记载了史铁生的一生,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一个纯粹的作家,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留下了倾诉与感悟,更是激起每一位读者对生命的最深沉思考。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命运在他最轻狂的年纪夺去了他的双腿,但他仍志气尚存,这又是多少人能做到的?黑暗使他更加珍惜光明,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他用笑容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沧海变成桑田,青丝变成白发。史铁生的母亲何时生了白发?或许是沉浸在病痛中的史铁生也没大注意。又是何时,母亲在园中寻找时眼睛变得昏黄?又或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丛中?当史铁生明白“好好活儿”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猛然间,生活变了,没有了母亲的寻找,失去了母亲的守护,
他懊悔了,才意识到亲情是多么可贵,才理解了母亲的坚忍与伟大,于是更加坚强地面对人生,正视自己的一切!
我时常盯着自己的双腿,想:要是某一天,我也失去了双腿,会不会像史铁生一样坚强?答案是:不会。“若是这条路不能在用腿去躺,便用笔去找”。我无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荡地回望“生”的事实,又如此磊落的面对“死”的结果。他的文字似水,虽静如明镜,亦可惊涛骇浪。
尽管他坐在轮椅里,但他的精神却站起来;虽然他瘦弱如斯,但他的人格却足够顶天,足够立地,足够支撑起许多精神荒芜人的天地。
岁月更迭,几经流转,地坛已不仅仅是地坛,那是作者重生的地方,是怀念母亲的寄托。作者把自己写进了地坛,让五百年历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从此他将与它一起担承风雨,期盼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