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我们读完名人的著作,肯定也会有所感受,书是人类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好朋友,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读完《白鹿原》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精选关于小说《白鹿原》读后感范文参考4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1
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有诸多相似之处。在看到有的篇章时,我脑海中隐约会闪出平凡的世界里的内容。书里语言简单朴实,人物鲜活生动,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一类人,有时是某一状态或某一环境下的自己。我一直在思考,现在的我是书中的谁,我的一生会对应着谁的人生,我会有怎样的结局……
看长篇小说看到最后,我总会很急躁,很想快点终结阅读这本书的进程。读到后头,书前头的许多内容我其实已经不太记得,只是把书里主要的冲突化为图片和情景剧储存在记忆深处。
白灵是迷人的,她是兆海心中永远的女神和心灵深处的支柱,然而一切仿佛是注定的,年少时他们信仰相反,成熟后他们交换了信仰,仍是相反,大概这就是生活有趣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以为现在的这个人就是未来相濡以沫的人,你付出全部心血,甚至遍体鳞伤,最后现实生活告诉你,你俩不适合彼此,有意思。
田小娥的命运,牵扯着鹿三、鹿兆谦、鹿子霖的命运;仙草和白赵氏临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心愿;白孝文是一个让人忍不住大声唾骂、很不能用世上最残酷的刑罚处死的人;鹿兆鹏胆大聪敏,有谋略有才干,他真正算得上是鹿家门里的状元,白灵看上他,眼光真好。
朱先生,白嘉轩,冷先生,真正的老一辈,但各有各自老的方向。
朱白氏大概是那个年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她的典型事例是为丈夫朱先生剃头和举行葬礼的所作所为,意想不到的冷静和大局观。朱先生观目识人,真牛!
纵观如今的生活,离书中的环境和情形相距甚远,可书中人物却跟从未与世界脱节似的,那么清晰鲜活,好像某个邻居、某个同事、某个家人甚至某个自己。
人哪……人哪……太难逃离世界……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2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其中有一段小说的主人公白嘉轩作为族长制定乡约族规的章节,细细品味,觉得这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惊心动魄的统治争斗,也是法治的启蒙阶段。
乡约的第一条: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文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能择交友;能守廉洁;能广施惠-----凡有一善为众者,籍以为善行。
乡约的第二条:一曰酗酒斗讼;二曰行止逾违;三曰行不恭逊;四曰言不忠信;五曰造谣诋毁;六曰营私太甚。以上之过,每犯毕书于籍,三犯行罚。
乡约的第三条;礼俗相交,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帮了,全文用纸抄出来贴在墙上,凡16岁以上男人齐集学堂一字一句诵读,处罚包括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不再发生斗殴打架,村人个个和颜可鞠、文质彬彬。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在历尽统治阶级愚昧落后的熏陶下,能制定这样一个乡约族规,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由于中国农民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又出现了赌窝。
推翻封建社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国70年来,我们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以法治国,在社区制定文明条例、七不规范,都是约束我们言行举止的规矩。今年7月1日就要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是对上海市民几十年来传统扔垃圾的颠覆和考验,我们要坚决执行的打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硬仗。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3
这本小说我大学时就曾看过。但那时的自己毫无阅历,人生也未曾受过任何挫折,尤其学业上的种种顺利,让自己时时沉浸于前途无限光明的幻想中。对这种虽然名气足,但却内容冗长而又充满乡土特色的小说实在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随手翻过几次,但总是半路而止,体会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发现了自身能力的种种欠缺,也发现了人生并非过去想象般一帆风顺,经历了不少焦头烂额之苦,时过境迁之后再读它,体会则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很让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什么时候正面烤,什么时候背面敲,世事难料。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是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别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下一辈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学习。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让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则,但也给别人一个机会。白嘉轩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圆滑很多。白嘉轩要是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多给子女一点谅解,或许白孝文也不至堕落到那种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过阴损。这样的阴损是否能招来祸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荡荡,才能心无所惧。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4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以前,我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直到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才觉得果真如此。每一个民族的故事都是一部史书;而一个家庭的变迁,往往也就是这个民族发展史的小小缩影。
《白鹿原》是一部内容丰富、扎实而且有着历史深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两家的矛盾为线索,反映了从国民革命到解放初期关中平原农村面貌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主要人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但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艺术塑造和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历史观和革命观。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丰满,很具典型性。作者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与展示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揭示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弊端,如“窝里斗”等;同时也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严厉地抨击,起到了唤醒读者树立民族危机感的警示作用。
初读《白鹿原》时,每当碰到那些描写人们封建迷信行为和事件的语句时,我会觉得好笑。可对于他们的愚昧,却发现自己怎么也笑不出来。然而主人公白嘉轩的仁义之心,又会让我感到一丝安慰……相比之下,我想到了时下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在我们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也有需要我们摈弃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发扬光大。
在小说语言风格上,陈忠实对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方言进行了独特地运用。这对长期生活在关中平原上的人们来说,不由得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其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部《白鹿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品和学习的东西,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尽道不完。然而,岁月的风尘不仅不会使其减色,反而会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