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关于《教育漫话》的读后感优秀范文4篇

时间:2022-02-21 作者:Trick 读后感

相信不少人在看书之后都有写读后感的习惯,读后感和观后感类似,我们可以及时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你会写相关的读后感吗?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教师关于《教育漫话》的读后感优秀范文4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师关于《教育漫话》的读后感优秀范文4篇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1

有幸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再盲目,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有效。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2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关于理解的指导》(1706)、《自然哲学基础》等。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但也有反映人民的因素,他提供的许多教育措施可供参考。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他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描绘了一幅培养绅士的教育蓝图。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论体育

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把身体的养育作为全部教育的前提,视为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其次,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干事业的保证。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洛克娴于医理,并有过当家庭教师的教育实践,对养育儿童有丰富的经验。他从医学理论出发,详细论述了养护和锻炼儿童健康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可贵的建议。他的体育理论可以集中为一句话:“要忍耐劳苦,不要娇生惯养。”。此外,他还认为,儿童需要经常到户外去游戏,稍大一些还要学习击剑、游泳、骑马,以锻炼身体。洛克重视人的健康与幸福,这与中世纪天主教会鼓吹“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等禁欲主义思想是相反的,体现了洛克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他极力反对“娇生惯养”和“席丰履厚,优游岁月”,其矛头直指封建贵族的糜烂生活,也针对当时上流社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勤俭创业精神。

(二)论德育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他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洛克告诫年轻的绅士:"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至于德育的方法,洛克提出了如下建议,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心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洛克认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与理解力,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说理的时候,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洛克认为:"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但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弄得头昏眼花,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四是奖励与惩罚适当。洛克认为,在儿童的德育中奖励和惩罚是应该采用的,但方法应得当。如果妄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那简直是牺牲了他们的德行,颠倒了他们的教育。洛克明确反对体罚,认为体罚是种奴隶式的管教,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教鞭威迫着的时候,儿童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的本来的倾向 "。

(三)论智育

在智力发展和知识教学关系问题方面,洛克主张智育应以智力发展为重;在他看来,智慧和德行是同等重要的;在智育中,"一切的重大责任是德行与智慧"。洛克将有德行的和有智慧的人并列,认为他们"比一个大学者更加无限可贵。"但他又说:"读书、写字和学问,我也认为是必需的,不过不是主要的工作而已。…¨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于是,洛克要求教师记住: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对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洛克也作了深入的论述:

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他说:"儿童是喜欢变换、喜欢自由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书本和别种我们要他们去学的事物当作一种任务去强加给他们。这是他们的父母、导师和教员所易忘却的;他们心目中想到了什么要儿童应做的事,他们就急于要使儿童去做,就想不到设法诱导儿童去做了。"他告诫教师,强迫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他主张,宁可让学生迟一年学会读书,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他希望教师能设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能进一步学习。

洛克主张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他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为此,洛克建议:第一,儿童无论提出什么问题,你不可制止他、不可羞他,也不可使他受到讥笑;你应答复他的一切问题,解释他所要明白的事物,按照他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便他尽量值得。第二,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赞方法。第三,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也应格外注意,不可使他们得到虚妄的答复。

洛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他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洛克建议教师"应该便儿童尽量明白他所教授的东西的用处,应该使他知道,利用他所学过的东西,他就能够做出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了;这种事情能给他以能力,能给他以胜过不懂这些事情的人的真正好处。"

洛克主张教学应由浅入深,分量适中。他说:"你要十分注意,要从明白简易的地方开始,一次教的分量越少越好,要等他们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以再教那门学科里面的新材料。"

洛克还具体地谈到了一些课程的教学方法。例如,语言课程的教学,他建议采用阅读和会话的方法。在他看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日常的社交与交换思想之用,因此,用会话的方法最省时、最合用、最自然。

总之,洛克的《教育漫话》是一本包含哲理,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除了时代和阶级所带来的缺点外,其他主张,如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很多具体的教育工作的见解,时至今日,还是令人发人深省的。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3

洛克的全名是约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国资产积极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严格的清教徒,内战中站在议会一边,他们父子关系极好,父亲对他的政治态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响。1644年他入伟士敏士特学校受中学教育,那里的经院主义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话》中反对机械的学习、反对靠文法学语文,就出自他的切身体验。1659年入剑桥大学攻读哲学、自然科学,深受培根和笛卡儿著作的影响,一度爱好化学和气象学实验。他喜神学,因无真正的职业性神职机会,转而习医,打算以医为业。16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论》《论自然的法则》《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论基-督教的合理性》《关于理解的指导》《自然哲学基捶。此外,他还为工业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了一份《工作学校草案》。

洛克的治学观点有唯物和唯心两重性。他着重研究了认识论。他在他的《人类理解论》第一卷中探讨了观念起源问题。他认为,观念和原则同艺术和科学一样,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入一个暗室、一个空箱,或像一张白纸,其中没有任何字样、任何观念。他的装备和知识材料来自经验。人类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发源于经验。人类的观念来源首先是感觉,此外还有反剩人类理解首要的机能是心灵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这是外在的对象通过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印象时所造成的,

《教育漫话 读书笔记》,他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又是一个感觉论的二元论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人类理解论》和《工作学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教育漫话》先后译为法、荷、瑞典、德、意等国文字,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审定了绅士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方法。这部著作,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较广泛的、切合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但也有反对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有很多正确的成分。

读书笔记:

一、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和知识的载体

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身体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不善于用心的人,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有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变;从根源上引导一下,河流的终极流向途径,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

第一件当心事,是儿童无论冬夏春秋,衣着都不可太暖。初生时,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样娇嫩,因为长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经受得起风寒了。

只有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

早起顶有益于健康。

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

孩子年龄增长,自由便随之而来,无须永远受人监护。这时,学校家长最要紧的是给孩子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好习惯,这是最要紧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诫与规劝及原则的重申,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形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饮食宜极清淡简单,两三岁前,应该禁止肉食。三四岁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与强壮的体制基础也一定可以确切地奠定下来。

《教育漫话》的读后感4

《教育漫话》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教育名著。洛克在第二页就指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当孩子在家里受到了错误的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就有点困难。

洛克在书中谈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方面问题。其中他最重视德行,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学得他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教书育人,育人是第一位的,我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多数学校对教学成绩抓得力度更大一些,大考小考不断,德育也不应忽视,应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活动。一个学生的德行若出了问题,一生的幸福就毁了。

德育自古就很受重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里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古代对品德教育更重视,不像现代教育这么功利化,考什么学什么,而是诗书礼乐等全面发展。

《教育漫话》中论述惩罚的文字不少。当今中国的教育是谈“罚”色变,正当的惩罚也可能会被家长以体罚之名诉之媒体,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连篇累牍地报道,丝毫不虑及社会影响,导致很多老师在管理学生上明哲保身谨言慎行,而有的学生日益肆无忌惮,不少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过犹不及,体罚是惩罚的极端,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如果儿童所畏惧的或所感到的只是它所给予的痛苦,则鞭挞的好处并不多,因为痛苦消灭得很快,儿童对于它的记忆也会同时忘却。但是我觉得有一种过失儿童是应受鞭笞的,儿童应受鞭笞的过失也只有这一种,这就是顽梗,或者反抗。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主张在可能范围内把鞭挞所给的羞辱作为惩罚的最大部分,不是痛苦。惟有使他们由于做错了事和被打而感到害羞,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制裁。”

洛克主张慎用鞭挞,“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地避免的。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对于使得自己遭受鞭挞或呵叱的错误行为发生一种羞耻与恐怖的心思以外,是决不能再有别的好处的”,久而久之,“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

“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了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教育要育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谈论了体育和智育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

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把这本书又读了一遍,重点章节读了两遍,做了两千字的摘记。合上书还想去读,这是一本真正的教育经典,隔一段时间再读又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