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可以让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理解清楚观看的内容是写出优秀的观后感的前提,看完《国家宝藏》,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热门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参考范文6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家宝藏》观后感1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2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
它为什么这么火?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国家宝藏》观后感3
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我会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为我们的珍贵文物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4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对这些“自家”的“宝贝”,我们却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馆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故事却是不求甚解。
而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5
在《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里看到科技和历史的结合,高精尖的技术和舞美(舞台美感)应用在文物和历史上感觉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请明星来演绎前世故事,去守护文物是一种既吸引流量又与时俱进的做法。公众人物的影响就是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引导。 这个节目需要沉下心,需要感慨和自豪。
如今的观众已经慢慢地不在意流量,开始在意实力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包括《明星大侦探》。现在能看到一档档用了心的节目,说实话,我愿意等,只要你值得等。
以前对一些专业的东西(比如:演技)没有认知,当你见过真正的好东西,你的“品味”自动就会上去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6
我想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国家宝藏》是由迪士尼所投资拍摄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明确了这一点,相当于明确了电影真正的目标消费群。迪士尼拍的片子虽然老少咸宜,也有许多成年人在看,但它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孩子,这点是必须清楚的。
在搞清楚这点以后,我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首先《国家宝藏》是从一个孩子的童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孩子在小时候有着共同的特点——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探险充满兴趣。所以那个来自爷爷的祖父的祖父的故事,影响了本的一生:尽最大的努力找出那份宝藏。但对于宝藏该如何处置,影片有着它的导向,这一点就是通过本来体现的:我并不是为了拥有财富去寻找它,而只是为了证明它的存在、证明这个传说是真的才去寻找它。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树立了伊恩这样一个反面形象:为了钱而去找寻宝藏,干尽坏事,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这两者形象的塑造,其实也是透露出另外一种倾向:对于智者的赞扬。双方在找到夏洛特号不久后就分道扬镳,按着他们自己各自的方法去偷《独立宣言》。双方在人数、财力等方面有着天渊之别:本的一方只有他和瑞利两人(后来加入了美女主角),而另一方则是有一支相当数量人数的队伍。本所用的进入国家档案馆的方法尽管也是有着高科技手段在其中,但这相对于后来伊恩进入那里的方法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只是后者的方法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暴力及血腥,让我看着有点不舒服——这种渲染也是其目的所在,告诉孩子们掌握智慧者才能掌握真正的财富。
其次就是对孩子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本在求助Abigail(抱歉这词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不果后,他和瑞利来到了在国家档案馆所展示的《独立宣言》前,说出了这样的话:尽管满篇都是关于自由的宣言,但有一句话的地位远比其他重要:“然而,当始终追求追求同一目标的一系列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与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正是在看完这句话后,本决定要抢在伊恩之前把《独立宣言》偷出来。这句话是促使本下定决心的句子,却也是在宣扬美国的自由与民主。
全片一直围绕着《独立宣言》来进行解密(这一点被我好友认为与《达芬奇密码》有相似之处),在这过程中,男女主角不断地在说着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是在对不清楚美国历史背景的人做着注解,同时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引起孩子对美国历史的兴趣。而片中本在遇到女主角和《独立宣言》都有可能跌进深不见底的洞穴之下时,选择的放开Abigail的手去捡《独立宣言》(女主角说她也会这么做),这是把《独立宣言》置于比人命还要重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表现,是对于那些甘愿牺牲自身性命以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的开国者的尊崇。美国因其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被少数其他国家人所嘲笑,但这从来不会妨碍美国人对其自身历史的骄傲,也不妨碍其对孩子们进行这一骄傲的教育与延续。
最后还应特别提及的是瑞利这个角色。他尽管也很有能力(成功进入了国家档案局的监视系统),也对历史知识颇为熟悉(知道夏令时制的建立时期),但他与全知全能的男主角本不同,他着重展示的是更具人性的一面:他会怕死,会在发现自己竟然也有知道本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感到十分开心。众人终于找到了满室的宝藏,Abigail以为他也开心兴奋地流泪了,他却说:“看,楼梯。”,他想到的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男女主角说着他们会为了《独立宣言》而抛下彼此时,他冒出来说:我会把你们两个一起扔下去,Freaks(这词很有趣,我保留下来了)。这些都是迪士尼一贯习于塑造的小人物引人发笑之处,却也是人在遇到这些情况下最为真实的反应。如果只有一个本(或许还可以再加上Abigail)的形象不断地加高加大,难免让人生厌,但如果有瑞利这个角色进行中和,让我们就可以在惊险刺激之余也捧腹大笑一番。
此外,他也充当着解说媒介的作用。前面提到的对于本决定要偷《独立宣言》起到极为重要作用的句子,在我看来并没什么难解之处,可是瑞利却说:其实我不懂。然后本就以极为浅显的句子来进行解释:它就是说,如果有罪恶发生,那些有能力的人就有责任采取行动。一个也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不懂那句话的意思吗?显然不可能,这么做全都是为了孩子。
老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从来不会选择忽略爱情,片中也打造了一对令人向往的情侣本和Abigail。这与国内针对孩子的题材很不一样。而这部片子所透露出来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老美也把孩子当孩子,我们也把孩子当孩子,但老美不会认为他们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就把东西弄得越浅显越好,甚至除了说教还是说教。他们更注重引发孩子的兴趣,像《国家宝藏》那样,通过主人公寻宝的方式,引起孩子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美国一向宣扬的“自由与民主”的向往。这是通过软力量文化在进行教育,同时也是在向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在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
因而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真的非常佩服老美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国的动画少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孩子想要什么,而更多的只是从一个大人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怎样去让孩子按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还小的时候不懂得如何选择时或许还会乖乖地看,但长大后他会对此厌恶,跑去看老美或者日本的片子,这样接受的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文化心向往之。渐渐地,下一代不再关注自己的文化,不再关注自己的历史,那么即使你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也只是枉然——没有了后继者,说什么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