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参考范文6篇

时间:2022-04-01 作者:Cold-blooded 读后感

关于观后感的写作,你知道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吗?观后感的写作不能只是追求篇幅长短,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把感受写得深入透彻,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通用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参考范文6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通用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参考范文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2

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它经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去保护文物,弘扬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宫灯的整体形象为左手持灯,右手挡风的汉宫侍女,正如蒋雯丽所说“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够一眼穿越千年”。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蒋雯丽以灯灵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西汉初期窦太后赠长信宫灯警告刘胜,语重心长的讲述了天子之道。一盏宫灯,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一位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

接下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先生讲述了长信宫灯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第一次举办长信宫灯参展,此后长信宫灯等国宝文物多次出国展览,为我国文物交流事业奠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登上了美国杂志封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后访华,他们对长信宫灯都情有独钟,基辛格还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

经过观看《国家宝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国家宝藏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有义务将文物传承和延续下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从商周青铜到秦砖汉瓦,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圆明园到故宫......中国礼貌一向领先于全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我相信只要我们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必须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繁盛的中国!

《国家宝藏》观后感3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历史悠久辉煌。每当我走进博物馆,或是游览名胜古迹,总会被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所吸引。而《国家宝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介绍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文物背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周日,我又一次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这期《国家宝藏》呈现的是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

第一件文物叫做“万工轿”,在文物里,它算是年轻的,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当镜头拉到“万工轿”的细节景象时,我被深深地惊叹了:轿子精雕细刻、富丽堂皇;在各个不同部位,雕刻着许许多多描金贴银,栩栩如生的人物,组合成一个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场景,仿佛是一本流淌着故事的书。更为感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有钱人崇洋媚外,看不起我们自己的国货,觉得国货不如洋货好。但有志气的国人通过精美的“万工轿”,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载着深沉的历史和厚重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是可以超过外国人的!精美的文物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件文物是“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这是一件唐朝的文物。在故事里,工匠雷威用制琴选材的道理,让唐玄宗明白应该怎样发现人才,怎样复兴国家。而故事之后的文物介绍就更有趣了。博物馆的大师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和细致的工作,让1300多年前的古琴,演奏出了动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奇迹!文物不在是沉睡的历史,文物变成了活泼的音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仿佛凤凰在鸣叫,真是太美了!

最后一件文物是来自良渚文化的玉琮。这是一件5000多年前的文物了,虽然跨过了漫长的岁月,从精美的雕刻和花纹上,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工匠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良渚文化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但是她所创造的文化,却有如灿烂的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璀璨的色彩。

9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仍然沉浸在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里久久不能忘怀。在我的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继承了祖先的智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是未来的书写者,唯有努力自强,不负历史,不负少年!

《国家宝藏》观后感4

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可如果你问某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珍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如果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让我们把娱乐暂且放一边,把历史捡起来。把偶像明星放一边,把传统文化拾起来。这样,就有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变革。

让国宝成为明星,是中国各大博物馆一直是夙愿。通过国宝讲故事,论文化,说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文物被保存展览最大的价值。《国家宝藏》有机会让各大博物馆的重器走出展厅,直面公众,让它们的不俗和伟大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是文物的幸运,历史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

让明星介绍是好事

很多人说,该节目明星介绍环节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明星介绍,更觉得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很闹心。诚然,看着一个个年轻演员(或假装年轻)穿着古装演戏,多少感觉挺出戏,显得做作。可就节目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要想让观众认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众关注。让单霁翔院长一本正经讲,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换台,不予关注。让明星来,就能吸引年轻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之重器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大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家。若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呢?

其次,明星愿意参与是好事。他们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会有模仿与追随。所以不论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等几位会演戏的,还是李晨、王凯等明星偶像,他们愿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并感兴趣,这岂不是快事一件?

守护誓词,并不傻

有人说他们每件宝物展示环节最后,都要念守护誓词,南腔北调,都太过正经,好像入党宣誓一样,煽情而做作。这话我还真不认可。换做别处我不知道,可看着台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国宝,传承技艺的宣誓人,我只能钦佩。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档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几十年所想所做的,当着世人一吐为快。

当有人说他们做作时,他们自己又做过点什么?国人一向存在鄙视链。人家上台念誓词,是因为他们够资格。总比那些窝在家里屁也不干,就会骂这个说那个的键盘侠和嘴炮侠强千万倍。看别人时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干点比台上各位更有资格念誓词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实干家。他们会坚守这份事业矢志不移的坚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坚定的走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支延续下去。他们不善言辞,所以才有机会做出成绩。今天有机会让他们念出心中所想,是对他们的支持鼓励,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这誓词,念得铿锵有力,震彻寰宇。

《国家宝藏》观后感5

回看第三季,有很多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居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八表同风,开启中国大统一。二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会为我们拥有如此烂漫的文化感到自豪,但对于“自家宝贝”我们大部分人却知之甚少。回忆起我们看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时,往往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却总是不求甚解。更多的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认为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视角,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内涵,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而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能跨越了无尽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之事。

《国家宝藏》观后感6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沉积后,清冽却又醉人。

若你仔细观察《国家宝藏》的每一季海报,便会发现“藏”字别有新意,它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腹中,这件青花炉见证了故宫600年的风风雨雨,此青花炉观其名,就能知其貌。明永乐是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艺术品种,海水江崖纹是其纹饰,三足指其器型,炉说明用途,连起来便构成了“明永乐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其内施白釉,外围通体绘有海水江崖纹,体型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而海水江崖纹更有着独特的含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山组成,象征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