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6-28 作者:Monody 读后感

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其实书籍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的地方,可以通过读后感来记录,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离骚》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离骚》的读后感7篇

《离骚》的读后感篇1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

作,它奠定了中国诗

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的读后感篇2

汨罗江畔,滚滚江流,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他,愁眉紧锁地徜徉在江边,秦国攻破楚国,国家即将覆亡,此时的屈原悲愤忧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远的抱负,此时也只能化为乌有。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风拂过汨罗江边,留下了屈原的壮志和不朽的诗篇-《离骚》。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透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的一颗常青树。

《离骚》的读后感篇3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离骚》的读后感篇4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离骚》的读后感篇5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楚辞,我最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离骚》的读后感篇6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的读后感篇7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