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才行,写出走心的读后感的前提,是建立在大家认真读完原著的基础之上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名人佳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名人佳读后感篇1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朝的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赵光义
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名人佳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名人故事中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很有意思。想知道吗?我来告诉你吧!
一天,下着蒙蒙细雨。一辆小汽车向爱因斯坦的一位朋友,他要去探望爱因斯坦。
忽然,他看见爱因斯坦独自在一座桥上走来走去,边走边自言自语,还不时在纸上写着什么,那位朋友走上前去问:”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有个学生约我在这儿见面,他还没有来。“那位朋友对迟到的学生很不满。他说:”这不是浪费了您的宝贵时间了吗?“
不,爱因斯坦扬了扬手中被淋湿的纸片,说:”没有浪费时间。看,我在等他的时候,已经解了一道难题。“
爱因斯坦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是多么善于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啊!我一定要向爱因斯坦学习,像他那样珍惜时间,原来妈妈在工地上班,我很贪玩,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因此学习成绩下降了,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爸爸妈妈看我的行动吧!
名人佳读后感篇3
有人说:“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都是天才人物,但他们更是英雄——他们或由于疾病的折磨、或由于悲惨的遭遇、或由于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这种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是他们凭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他们坚持着艰苦的里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米开朗琪罗用他的生命的鲜血雕塑了后人须仰视才见的巨作,托尔斯泰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而我觉得这个世界始终不乏具有成为贝多芬或者托尔斯泰那般天资的人,然后百年之后,并没有第二个贝多芬或者托尔斯泰出现。我以为,正是当今时代的人们,已经渐渐沉浸在舒适的生活中,而失掉了战胜一切厄运,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忍之心。他们大多还未碰上真正的厄运就已经被被厄运这两个字吓到了,再何谈战胜厄运,成为时代的英雄?
罗曼罗兰在书中用一种崇敬又带着同情的笔调对三位英雄进行着介绍,他们的不幸,他们的抗争,他呗们的无奈和最终的辉煌。他的语气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戚忧伤,但是最后总要为他们的不朽成就高歌。然而高歌之余你又总能领略一丝伤感,他是在叹息的。他是在叹息英雄的离去,是在叹息没有生在英雄的时代,还是在叹息当下已无人再能与英雄同列?
罗曼罗兰笔下的伟人褪去了世人所给予他们的光环,重新变回真实的个体。他们并不是神,也有普通人身上的缺点,甚至是别人所没有的缺陷。正是这种还原伟人本来面貌,客观公正,不带粉饰与隐藏的文字最给予我感触和启发。例如他笔下的贝多芬,脆弱而骄傲。在他的听力刚刚开始减弱时,为了不让别人发觉,他竟不敢和周围的人讲话。以后,他逐渐开始远离人群,因为他无法忍受别人充他大吼大叫。因而人们都觉得他孤傲又难以相处。他的确骄傲,却又害羞内敛,甚至怯于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命运对他的不公他全然不管,他只用终身的工作作为不屈的抗争。他很少回复友人的信件,全身心的投入音乐的创作,在音乐中成为一直桀骜的雄狮。又如罗曼罗兰笔下的米开朗琪罗。他亦是一个矛盾的人,他软弱,却又坚强。他起先寄人篱下,靠给人作画为生。然而生性崇尚完美的他总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而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一生都在受人的支配,教皇,贵族,他败家的父亲和兄弟。他总想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命运又总让可怜的他重回起点。他太优柔寡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准备工作上,他在准备的是一场惊天伟作,然而现实总是变得太快。“时不我待”想必最能形容他一生的心情。然而他始终在创作,他雕出了让世人惊叹的大卫,却在一生的工作中过度劳累,脊柱弯曲。他用一生的雕琢,留给了后世最美的米开朗琪罗。还有托尔斯泰,身为贵族的他却有着一颗质朴向善的心。他用笔在黑暗的社会上空划开了一道口子,让正义和爱的光芒能够照在大地上。如果说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更多的是在和现实抗争,那么托尔斯泰则是在和自己的内心斗争。贵族的堕落无能和农奴的悲惨命运使他无法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的贵族生活,他痛恨妻儿挥霍无度的生活,并最终在晚年离家出走,与贵族家庭决裂,并最终病死在流浪的路上。然而,托尔斯泰对于生活的困惑和不断探索促发他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不朽的名篇,他晚年创作的《复活》为他的终身探索划上了句号,也使他攀上了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和痛苦、孤独、和脆弱矛盾的内心自我斗争,并最终战胜它们的人。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面对苦难,周国平这样说道:“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名人佳读后感篇4
天才的雕塑家下却隐藏着极凄惨的遭遇。这些苦难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家庭,而一直以来承受着这些的米开朗琪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他的一生艰苦得像个仆人,一个永远侍奉主人的忠心仆人。他的父亲,亲戚,兄弟,侄子都要依靠他生活,他将金钱,关爱无微不至地给了他们,忠心耿耿,决无二心,这是亲情方面的,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正常也不为怪。
在事业上,他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工作。他很早就显露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和才能,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刺激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达官贵人与高高在上的主教皇。他们将无尽的工作丢给米开朗琪罗,并且他们只是为了显赫自己家缠万贯,高贵的地位与无边的自尊。教皇们为使自己万古长存,竟勉强天才雕塑家为自己造陵墓。米氏天生胆怯懦弱的性格无法令他抗拒,顺从是唯一的选择。巨大的工程无法在教皇生前完成,于是一件件工程的积压,使米开朗琪罗的身心大受煎熬,是他痛苦的根源。
但是,在这苦难的人身上我们却看到了闪光点。米开朗琪罗的确是一个怪人,这点不可否认,从作者的记叙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了他的全部。他的天才,更多的是对艺术的崇敬与痴迷便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想想他接受那些繁重,荒唐工作的理由,除以胆怯,金钱等原因,我想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在艺术上的挑战。当尤利乌斯二世提出要用巨大的白石做雕塑时,全翡冷翠只有他一人敢来承担。当他经过翡冷翠视野最好的山顶时,他竟有想要把整座山开凿雕塑的冲动,只是没有经过别人同意罢了。这位在艺术上敢于驰骋,挑战的冒险家在工作中异常自私,自私到所有工程全部他一个人包的程度,水泥匠,石匠,泥瓦匠,木匠他统统硬着头皮接下来,从没想过后来的辛苦,以至到处现学现用,这些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米开朗琪罗对艺术的狂爱啊。
在评析米开朗琪罗的过程中,看到他那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为事业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意志,这些正是一代伟人大家身上的闪光点,也正是我们所需学习的。
名人佳读后感篇5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能够总结他的一生,能够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到达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能够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我。”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最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那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那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此刻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名人佳读后感篇6
“用痛苦换来快乐!”,这扣人心弦的余音荡漾在《贝多芬传》的结尾。
我们从音乐、语文等方面都曾了解过贝多芬——那耳聋而坚持创作的音乐家。事实上,他的一生不是课文中几百字能表述的。
贝多芬的童年在醉汉父亲的挥霍下逝去了,并失去了挚爱的母亲。19岁挑起养家大梁的他,生活异常艰苦,但命运,不罢手!夺去了他的物质生活——壮年耳聋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据;夺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从没有真正的、风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爱情折磨他——两次失败的恋爱是他心力交瘁。
那他如何走过人生将近60个年头?他超凡的乐观和顽强。在一次次被现实打击后,他总能以自己的“傲气”与乐观爬起。如暴风雨中的帆船,渡过一个又一个的浪,顶住狂后般的大风……但乌云始终会被赶走,贝多芬却长眠了,把黎明留给后人。
我合上书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为那十个中一个气球没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荡起了涟漪——我们曾经为小失意而懊恼不已,为失败自暴自弃,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来大风大浪,我们只能作乌云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躏。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贝多芬的境遇,但我们需要让自己坚强,不被暴风吹飞,不被厉雨击垮,在汹涌中成风破浪。
用痛苦换来快乐!
名人佳读后感篇7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20xx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名人佳读后感篇8
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于是,循着这句铿锵的序言,我打开了读《名人传》的好奇窗,打开了追寻征服者的敬畏窗,也打开了蜕变进行时的心灵窗。
作者在传记中还原了三位英雄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心路。贝多芬,被命运捉弄的耳聋的音乐天才,于是他把自己包裹起来,表面的强悍掩饰了内心的孤独。米开朗琪罗,患忧郁症的雕刻艺术的巅峰,他恨不得给世界来一场雕刻的洗礼,只知道工作却不肯去改善生活。托尔斯泰,文坛上一颗永恒的明星,近乎疯狂的信徒却被扣上了“邪教徒和叛教者”的帽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决心摆脱贵族生活。
——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训: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人生不是来吃苦的,但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被苦难突袭。所以苦难把我们人生轨迹安排成了一个岔路口:你可以选择怨天尤人,或者选择直面苦难。这三位巨人在面对生命的激流时毫不妥协,所以成为了被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那我们呢?是拿出不倒翁的精神去打倒苦难,还是干干脆脆、爽爽快快地被苦难打到?
——我想,不如放手一搏吧。苟且偷生的活过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把苦难当做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像战士一样撷着希望去参与这场炼狱。过程乍一看很残酷,实际上到了最后,说不定我们还能收获一双火眼金睛。当然,这个奇异果可是需要我们用信念去播种,用拼搏去灌溉,用坚持去呵护,用顽强去护理。
再悉数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哪位不是顶着暴风雨前进的呢?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身体瘫痪、双眼失明的情况下依然以笔为武器,用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激励后世青年;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39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但他的生命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更耀眼的生命之光获得了美国人民更高的支持率;同样,身患卢伽雷病的物理学家霍金,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3根手指,但他依然行走在向宇宙进发的道路上,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推向更高的高度。
——成长,便在这美丽的疼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