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灵魂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5-05 作者:loser 读后感

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书上剧情的了解,写好读后感是最为关键的,想必在大家读过的书籍中,一定有值得写读后感的书籍吧,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问灵魂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问灵魂读后感8篇

问灵魂读后感篇1

暑假中我读了《一头灵魂出窍的猪》这本书,这本书的男主角叫“黑旋风”。

它是一只有思想的猪。跑起来像风一样的快,它很神秘,每天早出晚归,谁也不知他干了些什么,他和一般的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有本事,有理想,有智慧。

例如,有一次黑旋风在山上伐木,它用肩将一颗老树从地上扛起来,气吞山河的大吼一声,老树便立在了地上。黑旋风趴在老树的顶端。一眨眼之间,黑旋风就抱着树干从树上滑了下来。老树上枯萎的枝叶纷纷飞离树干。老树变成了笔直的原木。黑旋风不停地将一颗颗老树刷成原木,然后它把那些原木推下悬崖,通过激流,冲到山下的岸上,一会儿功夫就伐了很多木材。

通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每个人一定要多学习,学成很多的本事,要当一个有智慧的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干成大事。

问灵魂读后感篇2

老家回来,感觉有点不太适应这里生活了,慢慢过渡吧。

窗外夏雨淋漓,随手拿起史铁生先生的《灵魂的事》,翻了篇文章,躺在沙发伴着雨声细读。

一直记得先生在《命若琴弦》里隐喻的道理,故此当我看到先生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时,突然之间,明白了先生几乎在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里,都在强调着的人生诉求,那就是:“人生,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使过程精彩的人,死亡也变成了一个精彩的过程。”

想年轻时,我们从事太过看重结果对人生的意义,于是总喜欢与事情过不去,与人过不去,遇事心里常常想着一定要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我必须如何如何,才能让那些观望的人如何如何?此刻回望,却发现世事自然流淌最好,所谓的如何其实纯属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如先生所说:“当你看懂了目的的虚无时,你才能把绝境送上绝境,这样痛苦也是一种享受,生命便以美的形式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一直喜欢先生的东西,现在读来每篇文章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想自己年少时,读不懂先生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随着年岁和心智的增长,才真正明白了先生的内心。就如听懂乐曲一般,你必须首先训练出一双音乐的耳朵,才能感觉到贝多芬钢琴曲里所蕴含的澎湃之情。心境成熟后,才能读懂那些心境成熟之人的'内心世界,人世间的相懂并没那么容易。

夏雨仍在淋漓,一抹难掩的笑意荡漾在唇角,是啊,那些生命的种种,我们如果都能当过程来欣赏,人生哪有诸多不如意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就该是:面对一切神灵鬼怪我们都该说句:谢谢你们给我的好运!

问灵魂读后感篇3

?灵魂只能独行》是哲学家周国平的经典之一。以前这种没有情节,没有文笔情绪,纯粹谈三观的书基本没读过,但它还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至少知道了曾经的挣扎与迷惘并不是个例,连大师也没能躲过这些历练。只是有时觉得周国平还是没走出自己的围城,本来独行灵魂是个多么洒脱的背影,把天地都甩在身后,只细心感受每一段路上的风景,可周先生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对最终答案的渴求,并总希望用哲学理论的探索来解决困惑,要我看这就是拘泥了。答案不在某时某处,只在寻求的路上,且因人各异,我们只需保持细腻和好奇的心,从不同旅程中得到营养就足够了。

看过一些这本书的读后感,要么文艺到不行,辞藻优美却过于空浮;要么就特别心灵鸡汤,鄙视尘世喧嚣,鼓吹灵魂恬静;可能5年前让我写,估计也是这类带些酸味的文字吧。现在开始明白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周先生用平实的行文来传递他的信念,而我们则要把这些智慧和心情渗透在普通日常中,无需铭心刻骨,也不用执意强调清高,这份自然才是真正修心之道。

很喜欢一段话,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更愿意反其道而言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问灵魂读后感篇4

黑暗凌驾于人的躯体,四意地宣泄着孤寂的旋律。霓虹的跳跃不定带着奢华和庸碌。

夜,可以真实地覆盖自己松弛的眸子,四意嘲弄着白日里用虚线勾勒的明幻。连空气中的阴霾,都被它飘得荡然无存。

夜行者把自己涂成灰,溶于黑,却无力涂抹黎明的第一丝曙光。人们大都怕黑夜,怕黑夜的孤独,怕自己被整个黑暗吞噬,这时人们总想起眼泪、伤痛这一类让人无法言语却让人不得不沉沦的废颓。

终于像箭一样刺穿了黑暗的根本,第一丝光就这样的升腾,划出轨道,让日沿着这轨道成为一道弧……最深的黑色调是浮在明幻中的,最刺眼的光明是以黑夜衬托的。在迷茫的时候,就向往那片海。

在沙滩上狂奔,留下错乱清浅、的脚印。忘了脑海中时间的分秒颤抖,只是渴望把倾诉掩藏在海翻滚的巨浪之下,吞噬一切不快。

却看着海浪对你歇斯底里的大吼,心不禁打了个冷战,愤怒冲向天空。站在海岸,无奈的眼神却凝固了那一段遥远的距离,脚印被沙子又一次填满,像是时空突然错断。眼中飘过阴影,瞬间冷却了周围得空气,仿佛一切都碎了,白花花的碎片撒了一地,想要把一切十起,却都不知飘向何处。

最快乐的眼睛是没有阴影飘过的,最幸福的人是在疼痛中长大的。

没有什么是绝对完美的。

生活中一切唯美的事物,总是在不经意间完成。而一味地奢华之心,却总是苟延残喘地试图去超越完美的界限,得到更多物质上的欲足……却不曾发现,良知正在开裂成一道一道不规则的裂缝。

残缺总是与完美并存,过于追求完美就意味着过于痛苦。我们总是在接受与遗失,选择与放弃之间抉择,要去选择完美,选择让生命更重要。

生活不会因你的完美而眷顾你,却会因你的残缺而不放弃你。

如果说造物主点化了生命,魔鬼终结了生命,那么人们才是最可悲的,亦一正一邪把人们的青春年华折腾的面目全非。

无疑,绝对总是在相对之下诞生。有时看到了绝对的实质,竟看不透相对的内藏。正如在呵斥声中,我们能看到泪水反射出的悲伤,却看不到裹在泪水里流走的心。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里有你的眼睛,你一定要对这个人微笑,因为在他的注视下,你的不快、忧愁、悲伤都被他无声的承担。”

伤感会随着时间在慢慢褪色,正是因为我们每天曾经被多少人注视过,痛苦也就被分割成无数个碎片。

同时你也在承担着别人的欢乐和悲伤,小小的感怀会随着目光与目光的对视传达到多少人的心灵?!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无形的感应。

如果我们把注视给予更多的人,这世界的悲伤越分越小,欢乐越积越多,每个眼神都会是太阳在人间种下的花,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和明媚。

……

灵魂悟语如是说:我们的人生总是在是与非、得与失、幸福和疼痛中徘徊,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独特,或喜或悲,重要的是活着自己,活着自己的生命。

问灵魂读后感篇5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进入高中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迷茫空乏,甚至对未来对以后都没有一丁点想法。从前就算单薄就算无厘头就算不切实际的理想——或者姑且称之为梦,好像也缺少了什么一样,那些奇怪却生动的梦变得“无所谓”“随它去吧”“就这样好了”,但是呢?学业很忙,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我却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干什么。眼前的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但也不知道为了我想要的,应该去做些什么。惴惴然地活着,两点一线地活着走着。

生命中出现过,或者将要出现很多很多的人,父母亲人同学老师朋友。有时觉得那么多人可以依赖,那么多人在自己身边。可是在夜深人静,在晚上的最后一盏灯也被熄灭,在你觉得这个城市只有你才醒着的时候,或者仅仅是在与喧嚣与吵闹格格不入的那一瞬间,突然地,就发现其实只是自己一个人埃周围是人山人海,可你的灵魂却只有自己一人相依。

从前第一次参加了亲戚的葬礼,第一次发现死亡它其实离自己那么那么近,甚至夜晚的时候躺在单人床上时不敢关灯,生怕自己那么闭上眼就真的死去了,自己好像还有那么多的事没有做过,没有试过。还害怕有那么一天父母也会离开,从小一起生活的长辈也会离开。那种恐惧无法言语尽述,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经历,或者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吧。但好在,不知不觉地,慢慢长大了也就不再那样的怕了。“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歌里这么唱,也许是这样的吧。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就算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就算默契高的惊人,也无非如书中描写的“在黑暗中并肩而行”罢。我们的目的地终将不同,因为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

你也许听古典音乐交流莫扎特贝多芬巴赫,你读晦涩的文学哲学思想理论,你思考学习研究。可是你也不知道这样的精神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离心中的圣地更加近一步。但也许也只是满足自己“让自己看起来精神境界变得更高”的愿望吧。灵魂注定孤独,没有什么能够改变。

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只有自己的心能够指引自己,只有自己的灵魂能够带着自己走向那个所谓的圣地。

只要有了自己的追求。

读周老这样一本充满哲理意味的书,很多地方不懂,很多地方难懂。理解很浅,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问灵魂读后感篇6

捧起一本书,几个熟悉的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禁让我回想起那篇文章。再次品读,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想忍住,可泪还是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我眼里跳出,顺着脸颊滑了下来。

那是一个火山爆发后的夜晚,泥石流狂泻而下,山脚下的小村庄被淹没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泥石流中,只露出双臂和头部。等待着救援人员,赶来的救援人员没有一点办法。她却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读到这时,我在内心深深的自责。是啊,小女孩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她抱怨了吗?没有。她哭泣了吗?没有。而是咬紧牙关,给人们留下一个灿烂的微笑。而我呢,若在那样的时刻,我定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放弃自己。继续品味着文章,我又被深深的震撼了。也许是明白死神即将来临,她不停的向人们挥手致谢,做出胜利的v字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竭尽全力也没能从泥石流中救出她来。小女孩却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不论是在场的哪个人,必须都会被小女孩生死关头那一个充满期望的v字形所震撼。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我戴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那一年的非洲,那一个小村子里,那一个小女孩旁。那时,周围定是一片静默,只有小女孩的信念和精神在苦难中闪闪发光。是啊,死神能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去小姑娘生死关头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夺不去她那在生命边缘震撼世界的力量。

合上扉页,我的脑海中久久的回荡着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我欣赏小女孩的不屈与顽强,和她最后一刻的那份乐观与感恩。

穿透灵魂的微笑》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穿透灵魂的微笑》。文中小女孩应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感动不已。

文章讲的是非洲一座火山爆发时发生的一个动人故事。一个小女孩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埋住直到她的颈部,她的双亲也被这次灾难夺去了生命。她伸出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她坚信政府会派来的营救人员必须能够救她。但是,营救人员倾尽权利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掩盖。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向持续着v字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故事中的小女孩坚强无畏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一个被埋在泥石流中的孩子,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呀,但她始终没有喊一个疼字,她咬牙坚持着,微笑着。死神能够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这使我想起了2008年5。12大地震中,那一个个应对死亡毫不畏惧的、绝不退缩的生命。他们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之中,他们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带走,但他们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死神。那个乐观的可乐男孩,那个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朋友……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奇迹,都能在应对死亡困境时,展现出震撼世界的力量!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小女孩那穿透灵魂的微笑,那在生命边缘蕴含着的令世人震惊的意志,深深地,深学地触动我的心灵,使我感受到乐观的信念及

精神。尽管女孩到最后没能逃脱死神的魔掌,但她应对死亡时的坦然,坚强的毅力,给生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期望!死神能够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人们对生命的乐观信念和必胜的精神。

?穿透灵魂的微笑》中小女孩的精神感动着我,也为我们更好地诠释了信念。用微笑坦然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和失意。让我们更坚信,永远最坚强不屈的,是在苦难中的微笑,高扬信念旗帜的伟大灵魂。

问灵魂读后感篇7

近日在同亊王大夫手中偶得一本书:《灵魂的微笑》,顿时被奇特的书名吸引,看了大连知名导演杨道立写的序后,方知是一位电台主持人吕程救治一位白血病大学生的故事⋯

十年前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海事大学学生不幸患了白血病,其家庭极其困难,因為他上大学己经举债,当父亲得知儿子患病来到大连时,仅带来了5000元。做为主持人的吕程女士偶然得知了这件事,对这名大学生产生了同情,一边帮助、鼓励他战胜病魔,一边积极投入到为其筹捐医疗费的行列之中⋯她曾含着热泪激动地向校领导表示,一定要筹到足够的医疗费救治他,一定要让他活着!

吕程散文写的好,白血病大学生也热爱文学,所以在吕程的帮助、鼓励下,大学生没有沮丧和气馁,而是努力写作,积极配合治疗,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为医生深知白血病的恶化程度是很快的,特别是被判了死刑后的病人,情绪会坏到极点,但在吕程的影响帮助下,在生命即将陨灭的最后瞬间里,还会笑对人生,忍着化疗的极大痛苦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早晨⋯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凯歌,让笶着的灵魂永远激荡在美好的人间⋯

通过这部书有幸见到了作者吕程,她年青靓丽,春风满面,着一袭能招蝶飞舞的彩衣,风度翩翩,说话软声细语,真看不出十年前救治白血病大学生时的铿锵有力的呐喊!我深知她內心的伤痕,所以也没谈到灵魂的微笑,虽然知道她是位自强自立的优秀女性,写得美文,裁得彩衣,拍得美图,真的是不忍触及她苦痛的心灵⋯

吕程:祝福你,愿你的东方旅程服饰花开遍地!愿你美丽的散文传遍四方!祝你的散文集琉璃岁月出版!祝你灵魂的微笑电影早日开播!祝你好人好途永远靓丽幸福!让笑着的灵魂永远、永远⋯

问灵魂读后感篇8

媲美《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的心灵治愈小说,在书店的我一下子产生了疑惑,到底是何方圣书,能够与曾经感动我的这两本书相提并论,爱屋及乌,也是好奇,使我进入了摆渡人的世界。 寻得一处安静的角落,地板上微微有点凉意,在这盛夏里,却恰到好处,只是地板终究比不上软垫,坐久了屁股上的两根骨头就该抗议了,就这样,不断更换着姿势,加上中途的解决生理需要,短短两个小时,我便把这本书看完了,用时短,却是迫切,书里的世界让我讶然和感慨。

书的开头是单亲女孩迪伦的日常,以及在那寻常的生活里透露出的不寻常,她联系上失联已久的爸爸,并即将坐上火车前往寻亲之路,慰藉多年来分离的相思之苦。在极度的喜悦与惴惴不安中,踏上了那一辆即将带她探索一段新旅程的火车。然而火车失事了,而巧的是,只有她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中失去了生命了,从此便遇上了带她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摆渡人。作者很高明地设置了火车上的人物情景,其邻座是一个胖胖的女人加上一大堆的东西,这便为她的死亡奠定了可能的基础,或许她的唯一死亡与这脱不了关系。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想而已。我觉得小说就是应该不断地设置可能的剧情,让读者能够凭借自己的猜想参与建构那显而未显的剧情,这才是看小说的魅力。

摆渡人即将带她穿越生命的荒原,荒原的样子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映射,而我(摆渡人)的存在也只是因为你的需要,似乎是我(摆渡人)来帮助你脱离苦海,走向一个宁静的永恒的世界,而小说的最后,我们才了然,他们之间是互相摆渡的关系,而成就他们的,是爱。

刚开始穿越荒原的几天,荒原上是层层叠叠的山峰,迪伦看不到别人,身边只有这个少年,他幻化的样子是吸引迪伦的样子,于他而言,这场旅途是任务,是他漫长的生命里一次平常的任务。在漫长的生涯中,他已经不记得当初的自己是怎样走上这一条路的,见过了太多各种各样的灵魂,也知道了太多关于每个灵魂的故事,他只想要安安静静、平平安安地完成任务。密密麻麻的本子上,记录的是他所摆渡过的灵魂,但本子上还有许多空白,不知何年才能到尽头。

而刚开始的迪伦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了,她以为少年只是带着她去逃生的。然而,在不断地荒原穿越后,她终于在荒原上的安全屋里知道了真相,也知道这荒原上隐藏着吸入魂魄的魔鬼。路漫漫长,与她相依为命的却只有这个少年,两人的心扉慢慢地打开了。在一次险些落入魔鬼之手的逃荒中,少年帮助了她逃离,而自己却被魔鬼抓入地下。在安全屋里她无助地哭泣,如果没有了少年,自己如何能穿越这个荒原,也是在离开了摆渡人后,她第一次看清了自己所处的这个荒原的秘密,人们在广袤的荒原里蠕动,生前的形体已经模糊不清了,而唯一光亮的是头上那一盏灯,那就是每个人的摆渡人。如果没有这一盏灯,自己的荒原将是黑暗一片,迪伦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荒原的景象不仅震惊了迪伦,也让我有所触动。是否我们的人生也如这荒原一般,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躲避着一个又一个的危险,从本质上讲,我们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光鲜华丽,我总是想着,离开了所谓的人类社会的装饰,灵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篇文章很好地给了我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