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学鉴赏,启发他人的阅读兴趣,读后感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落叶的爱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落叶的爱读后感篇1
小鸟和落叶讲的是小鸟劝阻一片将落下的叶子不要害怕死亡,死并不可怕,最后,那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呀飞,最后落在地上了。
小鸟是善良的,也是正确的。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怕死,死或许有许多方式,有安详的,也有令人恐惧的。但是死了之后,人的灵魂会飞翔,飞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继续过着像之前一样的幸福生活。
所有的生命都会终结,最长寿的,活了5000岁的老树,在1000年后,10000年后,也会死。恐龙那么强大,1亿6500年,也都全死光了。没有任何事物会是永恒的,谁也说不准,过上几十亿年后,地球是否会化为灰烬,宇宙是否会爆炸,所以,任何事物没有绝对,没准有一天,任何都消失了,人类才开始懊悔。
生命只是一个轮回,一个旅行,人出生,长大,老了,然后死亡,转世后,又出生,一直轮回,直到宇宙大爆炸,一切从头开始。人的一生都在旅行,从出生到长大,从长大到变老,旅行不只是单纯的旅游,而是人生的变迁,人生的变化,死不可怕,死是一个人的结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我们是不可能永远存在在这世界上的,但这似乎也是可能的,因为人的美好品质、灵魂和故事会永不消失。
落叶的爱读后感篇2
不落叶,新叶如何长出?不经历痛苦,怎知成功的幸福。何苦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欢乐的到来,欢乐的离去。
世上有乐观的人,同时也难免会有悲观的人,就像是树面对落叶,乐观的树会想到明年长出的更美的叶子,悲观的树却只能看到脚下枯黄的落叶。生活中,每天都有高兴的事、伤心的事,乐观者只注视欢乐而悲观者只盯住那一丝不顺,其实,我们每天都有理由快乐,只不过悲观者的眼界太狭隘了吧!
乐观者眼中的世界是缤纷的,悲观者眼中的世界是黑白的,乐观者可以看到耀眼的太阳,蝴蝶绚丽的翅膀和清晨披着露珠的花朵。而悲观者眼中看到的,则是坠落的雨点、枯萎的落叶。同在一个世界,眼中所见,却不同。
曾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位探险家在沙漠中迷了路,将所有的东西翻了个遍,只剩下了一个青苹果,但探险家却不放弃,他一直坚持着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当他感到疲倦不堪的时候,他都会告诉自己:“我还有一个苹果,多好,我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靠着这个念头,探险家走出了茫茫的沙漠,而那个青苹果,早已干瘪的不成样子了。
在困境下,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心态,如果探险家是个悲观的人,恐怕他早已被沙漠掩埋了。
做一个乐观的人吧,用眼睛去看身边美丽的世界。
落叶的爱读后感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当着落叶纷飞》,看完会有很多感触与疑问。作者描绘了十四岁留守儿童沙莎的“草样年华”与重回人生正轨的心路历程。
?当着落叶纷飞》的主人公——一位十四岁的留守儿童沙莎。头发短的像刺猬因为父母的许多不得已让沙莎和爷爷相依为命。让她不禁感慨“说什么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生存状态堪忧,成绩下降,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水准滑坡…嚯,全沾上了!什么特殊群体,不就是一群坏小孩吗?坏小孩怎么了?如果“坏小孩”(的名声)可以换回老爸老妈在身边,我要大声说:我—愿—意!”沙莎是多么缺乏父母的陪伴,她为了可以换父母在身边竟然愿意挨老师骂,受同学欺负……
沙莎有个朋友—阿三,阿三送给沙莎刀子,她喜欢上了刀子,刀子虽然给沙莎带走了不愉快,但是却带来了厄运。因为一次意外,沙莎捅伤了一个少年,被关进了少管所。沙莎在少管所中虽然失去了刀子,但却爱上了看书,并且迷上了作家何大草的《刀子与刀子》。也遇到了上海的记者潘小姐。潘小姐与沙莎书信交流。之后潘小姐将沙莎的故事登在了报纸上,抒发出沙莎所面临的所体会的成长的痛苦,青春的迷憫。
但就在一切将有所好转之时,沙莎撒了个谎,逃出了少管所,得到了自由,但也踏上了逃亡之路。
沙莎也喜欢写日记,日记中记录了艰苦但又快乐的少管所时光,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热心帮助沙莎的“周妈妈”,她帮助沙莎找到了她的爸爸妈妈。沙莎的日记中还记录了她逃出少管所去了哪,干了什么。随后又碰到了自己仰慕许久的作家何大草……
这是一个“在路上”的故事,作者突破对一般儿童小说的局限,情节精巧,意义厚重,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留守儿童的“草样年华”。
落叶的爱读后感篇4
朱光潜先生的《厚积落叶听雨声》其实买了很久,一直没有看。喜欢这部书名,更知道朱先生是大家,有一种好东西要留一留的感觉,所以才读完。读的时候,就后悔读晚了。
本书六章,三十一小段。第一章厚积落叶听雨声:生命,慈惠殿三号,后门大街,花会,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这一章基本是讲在北京的生活着的一些所见、所思和感慨。第二章此身已近桃花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情人眼底出西施,依样画葫芦。这一章应该是对艺术的思考,或者说是作者欣赏艺术的所思。第三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无言之美,看戏与演戏,文学的趣味,刚性美与柔性美,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章是对艺术的哲学思考。第四章风行水上自成文:文学与人生,流行文学三弊,眼泪文学,诗的意象与情趣,音乐与教育。这一章似乎重点在论述文学如何美的问题。第五章站在后台看人生:谈人生与我,谈十字街头,谈摆脱,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悼夏孟刚。这一章是谈美的各种角度。第六章此时、此身、此地,谈冷静,谈价值意识,谈美感教育,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慢慢走、欣赏啊!这一章是谈美、谈美的欣赏,更是谈人生。
读这样一本关于美学的著作,原以为是对美术的理解欣赏,没想到这一个美学是全方位的,除了绘画、书法,还包括文学,甚至人生。所以读下来深感受益匪浅。
经历过不美的岁月,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厚积落叶听雨声”启示着一种便捷而珍贵的“生活美学”,那就是预先为“美”准备好播种、发芽、生长的“苗圃”。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于“此时,此身,此地”,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那样,你就会常常看见美,常常感受到美,便也会不自觉地给社会奉献美。
应该说这本书的一些章距今都有近百年了,可是今天读来依旧觉得很受用,很有启发,这便是精品的魅力吧。
“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没有读者那也算不上好诗,也没有生命力。
“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时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再好的相片也只能是对现实的抄录,无法加进自己的想象,而美术可以。这也就是相片技术再高,仍有很多人对美术趋之若鹜的缘故。
这样读来颇有感触的句子,书里很多。很感谢。
落叶的爱读后感篇5
棉絮轻扬,硝烟弥漫,四载战火掠夺了所有笑语欢颜。曾年少轻狂,只懂踏歌轻舞。而今,世事沧桑,繁华转瞬而逝,人去楼已毁。时过境迁,当我再次掩卷收书时,仍不禁为思嘉浮沉跌宕而嘘唏不已。
?飘》是美国女作家米切尔发表过的唯一一部小说,书中记叙了美国内战前后,南方农场主杰拉尔德的爱女思嘉开始时叛逆、任性,随着战火的蔓延与生活环境的恶化,加上三次失败的婚姻后,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她改变了自我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在她身上,豪爽大气,不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光芒与魅力,折射到每个人的身上;但她却又是个精明过头、贪慕虚荣、甚至有些斤斤计较,这样的一个矛盾统一体,就像是一个真实地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一瞬间会以为她并不是小说里虚构的完美人物,而是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的一个不得不让我们佩服的人。
思嘉虽然是个不折不扣为了达到自己的美好生活,为了得到爱情不择手段,但她仍给留给下美丽、坚强与自信的形象。最为令我所震撼并感动的是在结尾,她站在高高的土地上,在温暖熟悉的故土上,那句“无论怎样,明天是个崭新的一天!”我永远记住这句话,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深思,更是对我精神上坚定无比的信仰。我同思嘉一样,始终都坚信着希望,坚信着未来。不放弃,不抛弃似乎也成了一种信念。
“欲戴王冕,必承其重。”命运给思嘉的王冕重得像枷锁一样。可是思嘉却勇敢地、不服输地挣脱了枷锁,打破了命运的束缚。
思嘉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四肢健全的人却因为一点不顺如人意就轻言放弃,有多少人遇到一点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便颓废不起,又有多少人遭到意外便怨天尤人,却有多少人能够另辟蹊径,从而破茧重生、笑傲风云!即使面对过太多的痛苦与失意,思嘉却从未因此而崩溃。
毕竟,再多的痛苦与失败也只属于昨天,明天只属于自己,只有自己能改变命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与努力奋斗的坚决态度。她的坚强让人为之动容,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所缺欠的吗?
很多高中生面对如泰山般的压力时,不知所措,任凭光阴一日日流逝,却不知赶脚前追。的确,每一天都应该好好珍惜,读完了这部寓意深刻的《飘》,我想,我会以更加严谨、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我如落花流水般的高中生活——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道无止境,虽步履蹒跚,但,与其怀念过去,不如向往未来,与其向往未来,不如该放就放去远方,与其放去远方,不如静下心来,坦然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