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07-16 作者:Surplus 读后感

写读后感要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大家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回顾书籍中的内容,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精选7篇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1

从学校毕业教书育人即将十年了,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应该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比较棒的老师了。这次政教处发《做最棒的老师》这本书,读后还是感慨颇多。

一、最棒的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仔仔细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这是李镇西老师曾经提过的最棒的老师的标准之一。认真理解这句话:在这段话中包括了教育、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在达成教育和教学同时要达到的情感目标是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在教学这方面,我对照自己,每天勤勤恳恳备好每节课,专研教材,分层布置作业,有作业布置,一定要收,没收必改。每节课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尽量带给他们快乐,力争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而富有实效。基本上实现了与学生同乐的情感目标。

二、感受最深刻的话。

在拿到书,翻开第1也目录的时候,我就看到了“爱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合起书,已经记在我的心里了。今后我还将一直记得,将它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如一。只有对学生有爱,才会真正想着学生。爱人者,人皆爱之,对学生不付出爱的老师,也就难以成就对他们的教育。一个老师,只有胸怀博爱之心,对学生充满了感情,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他们,伴他们健康成长。

三、多个教育实例。

在这本书上有很多的教育实例。当班主任的时候因为班级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每天都被他们搞的自己很累,很辛苦,总是想不出什么灵招妙药,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抱怨这些学生,只会给我惹麻烦。如果每天以悲观的情绪上课,烦躁的脾气对待学生,那么学生能读好书吗,能在你的班级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吗?在这本书上有很多的教育例子,给了我很多启示,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原来最棒的老师也可以练成。

总之,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教师不但需要有勤恳、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升华。要最一个最棒的老师,按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2

按照学校教导处组织青年读书报告会的要求,我利用暑期阅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本来很少读书的我,尽然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还想多读几遍。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镇西老师无疑也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捷径” 。《做最好的老师》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了激励、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好的做法,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读后,心里极不平静,这不正是我所急需的吗,他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向做最好的我不断探索!前行!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3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感受颇为深刻,收益良多。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有着独到而正确的理解,他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我时时会被书中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尚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所以我要如李镇西老师所说,自己和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在教学工作中常有困惑与迷茫的时候——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所作所为,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李镇西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

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李老师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做一名优秀的好老师。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课中,发现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讲话,小a讲的很投入,有时甚至忘记观察老师。小b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微笑表示对小a的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小a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恐龙玩具,并邀请小b去他家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十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记录对话意味着持之以恒地倾听、收集对话。录音、录像或者文字记录都是记录对话的方式。当对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变得更为重要。当儿童的话被写下来,它们就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这让儿童的学习变得更可见了,因为通过每一次对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提供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去谈论,让他们拥有积极的、真实的对话经历;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是理解的基础,倾听是学习的方式,是一个好的开始。幼儿学会倾听,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幼儿学会倾听,能学到更多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利于幼儿成长。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5

她是党的十_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 40 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 22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8 年 9 月 1 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办学

办校 10 年来,3___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 5 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 12 点 30 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 10 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 1___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 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打破常规改革创新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 70 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15 年,她把十_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 2008 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 1___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

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有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爱心(母亲的一封信)》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母亲利用书信教育安利柯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表达爱,我深受感动。母亲说:“你应当从一些小事做起,从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地是否善良。”果然如此。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同情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人,她的心地肯定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美德,他蕴含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而集中于一个“爱”字。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关心他人,不忽视身边的小事。学会爱,学会感恩。

母亲在信中还说:“你应该常常从钱袋里拿出一点钱来,把它放在看不到这个美好世界的盲人手里,放到一个连孩子的面包也买不起的母亲手里,放到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手里。”这是母亲在教给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应该帮助谁。母亲不仅心地善良而且还是那么细心,考虑问题那么周到,因为她说:“穷人更喜欢得到孩子的恩赐。因为从孩子手里得到东西,他们反而不感到低下,因为小孩子也时常向大人要东西的呀!”“小孩子的给予,除了施舍外,更令他们感到亲切,感到孩子们更加可爱呢!”从中我更明白了帮助别人还不要让人家难堪,要注意细节。这是一个何等有爱心又会教育孩子的母亲啊。想想自己,虽然也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如为灾区捐款,帮助残疾人等,但远远不够,还得继续努力。

短短一封信看似一件小事,却蕴含着如何做人、做什么人的大道理,真是开卷有益。我得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学了就做,坚持做下去。

靳子峰老师的读后感篇7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难忘的老师。梁实秋先生的《我的国文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

梁实秋先生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相貌古怪,不休边幅的国文老师――徐先生。这位国文老师虽然随时都吸溜着两条鼻涕,但他的文学功底就如他鼻子里的这两条"溪流"悠远流长。这位徐先生善于诵读,虽然他的腔调不美,但他能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全都给宣泄了出来。许先生是位貌似严厉,实则感改正自己不足重视学生发展的老师。有一次作者冒犯了徐老师,招来一顿怒骂,却也引来了老师对自己作文特别的关注。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同是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伟大的老师。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足够的学识。同时,一个好老师对于学生而言他不能是一个"神仙",让学生在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真实的靠近老师,让他们真的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当老师与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那么老师就真正的走近了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感情,就更容易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生命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几位老师。

我的启蒙老师姓胡。那时,胡老师是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 也许是因为她自己是母亲的原因,所以她除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之外,她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寒冷的冬天,我们这群小懒猪往往因为赖床空着肚子来学校。又冷又饿的一上午,我们在教室里根本无心听课。胡老师知道了,课间的时候她会将自己准备的馒头片烤成金黄金黄的馒头干。我们这群"饥饿"的小鬼,再也不用饿着肚子听课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一页页金黄的馒头片成了儿时最美的色彩,因为它溶入了浓浓的师爱。

大学的时候有位姓张的老师,年级不算太大,在我们这群女孩子当中她像一个大姐姐。她对待学生特别宽容,虽然我们经常闯祸,他却很少教训我们。即便是学校给我们开出惩罚的条例,她也总会和校领导一再协商,有时候甚至会一人扛下来。作为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的我们,要满对很多问题,学业,感情,就业等等。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开始迷茫的时候,她总会出现的你的面前。她会给我们讲讲她的故事,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现在看来,也许张老师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故事,但她真的是一个会用故事教育学生的高手。

当自己真正成为老师的时候,才真正的体会到做为一名老师的不易。面对不吃早饭的孩子,我会怎么样对待他们;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会怎样处理他们……当真的用老师们曾经的心去面对我的学生的时候,才明白那幸福并辛苦着的感受。不敢奢望我的孩子们也将我刻画成梁实秋先生的徐老师,只求我的爱能在他们的回忆中带来一丝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