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精彩的观后感能够引导观众反思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激发更深层的思考,观后感的写作过程,仿佛是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洗去繁杂的思绪,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印度电影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2
没天理啊!没天理!难道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已经审美疲劳了吗为什么《印度合伙人》这样一部超级好看、超级有趣、超级励志、超级动人的印度片,从上映到现在快半个月了票房居然还没过亿,网络反响也不大在毒舌君看来,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本片都堪称202x年的最佳剧情片之一,完美程度甚至超过了《摔跤吧!爸爸》!
?印度合伙人》又名《护垫侠》根据印度社会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宠妻狂魔拉克希米为了让妻子用上卫生巾,不惜对抗顽固的乡村传统和社会习俗,亲自制作卫生巾被当地人视作异类。
而他的自制卫生巾也屡试屡败,在当地名声尽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制作卫生巾的标准原料和流程,并采用土法上马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还通过国家的创造发明奖获得了启动资金。于是他开始大展拳脚,同美女合伙人一起,在广大印度乡村推销价廉物美的卫生巾,推动印度乡村妇女卫生状况的转变,最终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为印度的两性平权与社会变革发出呼声!
毫不夸张地说,在剧情层面,《印度合伙人》是毒舌君在2108年看过的最丰富、最细腻、最动人的'影片!本片把男主角研制卫生巾过程中的无数波折与失败,都呈现得异常生动鲜活,充满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无数的喜感也随之迸发,而且主人公这一切疯狂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他对妻子浓浓的关爱基础上,因而能够迅速俘获观众的情感,沉浸在剧情之中,为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揪心。
同时,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自然而自然让印度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呈现在观众面前。都20xx年之后的社会了,印度处于乡村的绝大部分妇女都没有卫生巾可用,只能用布条、草灰等极不卫生的传统方式解决经期问题,这背后的根源则是印度乡村顽固的守旧传统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不平等问题,影片并没有去刻意强调,而是用许多细节让观众自己去体悟!
而且本片也像《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等印度电影一样,用剧情嘲笑了这种社会传统,在某些守旧人士口中颠扑不破的所谓传统,当社会舆论一旦逆转、主人公荣誉加身之后,这些守旧人士又会立马换上一副脸孔,完全拥护传统变革。印度和中国都是深受传统影响的古国,相信许多中国观众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感慨和共鸣。
整部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主人公自制卫生巾从不断失败到最终成功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的情感支撑点是主人公对乡下妻子的爱的话,那么后半部分的情感着力点则放在了主人公同高学历美女合伙人的暧昧情感上,相当于在影片后半部分开发出了一个吸引观众的全新看点。最后,主人公到底是应该回到那个传统保守、见识短浅且对主人公行为不理解不支持的妻子身边呢还是应该跟那个思想开明、受教育程度高、既能摩登时髦还能跟主人公一起艰苦打拼的美女合伙人在一起呢相信这会成为影片结束后不少观众的讨论焦点吧!
片中主人公在联合国的那段长篇演讲,堪称本片的高光时刻,也堪称202x年的年度最佳励志台词。感觉世界影坛有好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如此长篇的演讲桥段了,但片中这场主人公从自己创业经历讲到印度社会的这场长篇大论的演讲却丝毫不会令人枯燥,而是仿佛看《吐槽大会》一样,让人感觉妙语连珠,笑点不断,同时又饱含着主人公无比真挚的爱、良知与正义感,让人听到无法不为之动容!
?印度合伙人》再度展现出印度电影强大的剧本实力和表演感染力,20xx年的华语片无人能敌,放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罕有其匹!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3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体系采用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决定升学与否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
学者中学的老师乌米什·沙阿介绍,“只要不是三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主课有数学、英语文学、英语语法、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在孟买,所谓及格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尼赫鲁大学,录取率相当低,只为成绩绝对优异的学生准备,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相当现实:考一所普通高校,学点专业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我想考一家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在印度,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
男生马南就读“普通”私校学者中学。他的母亲说:“印度高考竞争太激烈。我们家马南喜欢板球,想成为板球运动员。我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她对孩子的未来不显得特别焦虑。
印度家长们真这么“知足”?
“学校即阶层”
影片中文译名为《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现状、既无法挤进“上流”、也不愿融入“下层”的尴尬。
对印度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戳中的“痛处”是社会阶层固化现实。印度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消解阶层固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一现实。
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孩子费心“择校”,不惜“扮土豪”到“装穷”,片中“母亲”一句台词显露这种“焦虑”的背后动机:“学校就是阶级”。
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用印地语,英语只是一门课;而在私立学校,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这一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求学的路能走多远。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实现阶层跨越十分困难,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主人公夫妇“扮土豪”或“装穷”都行不通,即使穷人家孩子借助“贫困生名额”进私立名校,也会因消费水平等种种隔阂无法融入所谓“上流”圈子。
既然“焦虑”改变不了现实,不少印度家长无奈之余,似乎“乐天安命”。
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得意忘言”,意思明了,不必明说。电影语言亦如此。这部印度《起跑线》中不仅显现“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冲突和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线”难以改变贫富分化“终点”的社会现实。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4
地球上的星星,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电影里主人公是一位八岁的小男孩,伊桑。然而伊桑并不是个普通的孩子,他天生具有阅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
在伊桑周围的环境中,除开他的妈妈,其他的人都对他感到不满意,即使是他的爸爸。最终,伊桑被迫被学校开除,被寄往了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里,伊桑变得很压抑,他开始沉默不语,孤立自己,甚至有想自杀的念头。就在这危险的情况下,一位代课教师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伊桑的命运,这位代课教师便是尼库巴。
了解到伊桑父母的心态后,尼库巴老师上门和伊桑的父母谈心,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梦想,我们不能因为他目前的一点点障碍而嫌弃他。他甚至愤慨:“如果你喜欢比赛那干脆养马呀,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招童工。”
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库巴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爱迪生等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老师自己也曾是,然后,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慢慢地,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库巴老师认为,每个孩子兴趣点不同,伊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的创造性极强,在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
伊桑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桑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桑回家,伊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库巴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桑伸展着双臂,全身舒展向上,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
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起来了,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得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5
辛格是一个摔跤手,他渴望得到世界冠军。他曾经夺得世界比赛的亚军,但是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
他希望他的妻子为自己生一个儿子,好完成他的梦想。可是,他的妻子为他生了四个女儿,他觉得自己的梦想破灭了。
但他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吉塔,二女儿叫巴比塔,打倒了两个大男生,他上门去道歉,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是天生的摔跤手。
他想:“我为什么一定要男孩呢?还有女子摔跤比赛的呀。”他的梦想又有了可以实现的希望。
他开始跟妻子商量,给他一年的时间来训练女儿们。
他开始建造了简易的训练场,在麦地中开辟了一条空地,让他的'女儿在田间地头跑步,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在训练场的地上铺上沙子,让他两个女儿练习摔跤,还叫来自己的侄儿当陪练。
可女儿们不乐意,总是找各种理由偷懒,比如说自己的头发上长虱子,没想到爸爸把她们的头发剪成了男孩子的造型。当她们在村道上跑步时,被村民们嘲笑,当然也有一些人同情她们。
有一天,她们俩没训练,而是跑去参加婚礼。侄儿和女孩子们正在载歌载舞的时候,爸爸来了,把侄儿扇了一巴掌,整个婚礼热闹的气氛被他打乱了。
女孩们跟新娘讲自己的不开心,没想到新娘却羡慕她们。这让她们明白了,自己的爸爸为什么要让她们训练了。
从此,她们开始积极参加训练,把侄儿打倒。爸爸让她们参加比赛,吉塔第一次比赛虽然输了,但后面的比赛一次又一次赛得好,最后夺得了女子摔跤的世界冠军。
如果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6
每个孤独的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你可以在黑夜中看到它闪闪发光,但是你永远都触碰不到它。也许,在黑夜中,你也不一定可以看得到它,因为你可能会被月亮的光芒吸引了,你也可能被路上的灯光迷花了眼,你也可能在豪华的房间内流连,忘了天上默默发光的小星星。这一段话,出自一本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小男孩伊夏,他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存在阅读障碍,他所犯的错误不被理解。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伊夏是无可救药的。在学校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又故意毁坏邻居的花盆,他甚至当着父母的'面动手打人,撒谎、逃学。课文读不出,考试时,整张考卷上只填了一个空,而且还是错误的。万般无奈之下,伊夏的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在这里,伊夏因为不会读写,经常受罚,他的内心感到更加孤独、害怕,甚至连自己喜爱的画画也放弃了。
很幸运,伊夏在这里遇到了他的美术老师尼克,他是一位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梦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通过伊夏在学习中犯错的方式发现了伊桑在学习上的困惑,是阅读障碍影响了他的学习。更为可贵的是尼克老师对伊夏实施特殊的教育方式,最终使伊夏从学习的困惑中走了出来。最后,伊夏的学校举行了一次画展,伊夏的画成为了纪念册上的封面,而尼克老师也画了一幅,画的就是伊夏……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就像是颗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小星星,是星星总会发光!有些有某种障碍的人与我们平常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他们其实并不笨,只是某些方面存在障碍,但他们总会在其他方面被赋予另外一种新的能力,让他们异于常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他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我们不能瞧不起他们。如果每一个人都一样,那么世界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天才,是他们改变了世界。如爱因斯坦、迪斯尼等,他们小的时候也都有认知障碍,他们与常人的想法不一样,用不同的思维来想象这个世界,这使得他们成就了一番事业,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当我想起伊夏露出两颗滑稽的大门牙和水灵灵的大眼睛笑起来的画面时,我的心里就暗暗地为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