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偷的懒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2-14 作者:Mute 读后感

多读好书,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读后感类似于议论文的一种,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名著知识的了解,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书偷的懒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7篇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1

放假后,我收到《爱上读书的妖怪》这本书,我就有兴趣地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腐朽的柳树钱柜幻化成了一个嗜钱如命的柜子精后,在和其他两个妖怪---笔记本精和扫帚精寻找安家之地时,他们遇到了一位学者,为了得到一个“风水宝地”,他们答应了学者的挑战,在世宗大王的巧妙指导下,尝到了读书的乐趣,最后将钱拿出帮助学者盖了一个“爱上图书的妖怪图书馆”。

故事中,三个可人的妖怪就像三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由先前的喜欢捣乱,搞恶作剧到后来爱上读书,从而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柜子精”了。以前,他只知道蹲在家里守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或变成鬼影在人间做各种各样的恶事,可他在经过了书的洗礼之后,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精灵。

这本书篇幅虽然不长,但却意味深远。以前,我认为读书大多为了赚钱,有了钱,可以买房,买车,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读书是为了使自己具有更加渊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钱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比金钱更重要,拥有真才实学才是无价之宝,才是我们应该终身追寻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像“柜子精”一样成为“书虫”吧!相信书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2

很幸运,我读到了《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拿起这本书我就被那曲折而又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读着读着,我又被主人公鲁宾逊深深地震撼了,被他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芒深深地震撼了。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勇敢,敢于探索,有智慧、会创造……可最让我敬佩却是他在任何困难和危险面前的无畏与勇敢。

鲁宾逊曾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了,有爱他的爸爸妈妈,过着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但这是他内心的勇敢让他不甘心安于这样毫无挑战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出海探险,也因此在探险中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一位人们眼中的英雄。我和他相比不就是缺少了这样敢于挑战的勇气吗?因为害怕辛苦、害怕困难,我失去了一次历练的机会,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鲁宾逊被大海无情的抛弃在无人的荒岛,没有食物、没有栖身之处、更没有伙伴。可是他有勇敢,敢于挑战的勇气,所以他战胜了不可能战胜的所有困难。没有住处,他动手搭建,没有食物,他打猎、种植。面对危险的食人族,他毫无畏惧,用智慧战胜了他们,得到了忠实的.伙伴星期五。因为勇敢,困难成了锻炼他成长的一个个机会,让他成为了人人敬佩的英雄。而我呢?每每遇到困难就想着逃避。学习时遇到难题不是想着自己动脑解决,总是想着让老师、妈妈帮助我,这样的依赖、这样的懒惰的思想让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我总是在原地踏步。读者鲁宾逊的故事,我暗下决心,现在开始我要勇敢起来,要对困难说“不”!

我也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勇者。

感谢鲁宾逊,他教会了我勇敢,迈开了成长路上坚实的一步。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3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直接指出女儿的错误之处,没有说“你的做法是不对的”这类直截了当的话。他写出了女儿的种种错误做法,将女儿和自己的做法作对比,含蓄婉转,意在使女儿能自己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这可比严肃的说教管用多了。

刘墉是位大作家,他满腹经文,所见、所闻可比很多人都多,人生的阅历也更丰富。但在他的女儿面前,他并没有摆出大作家的架子,高高在上地向女儿灌输大道理,更没有一味地批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在他向女儿提要求、提建议时更是蕴含了他对女儿无限的期待。如果我有一位这样的父亲,我一定会感到无比地幸福。他的女儿今天所创造的辉煌也是与她开明的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自己也像刘墉的女儿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地读书?读书是否从未温习、从未思考?

从小,父母和老师就要求我们每天读书,我却总是把读书当做一种负担。我几乎每次读书,夸张地说,一目十行,只求了解文章的大意。不管是杂志、报纸,还是名家名著,我都以“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很少对文章进行思考。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关于一本书的一些问题,我只能讲出整本书的大意,却很难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我读这段话时的感受是什么……这不就相当于没读么?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习书上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只了解个大意,难道就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么?

从今以后,我要按照刘墉先生的读书方法,多思考,多温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4

在《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里,刘墉没有直接指出女儿的错误之处,没有说“你的做法是不对的”这类直截了当的话。他写出了女儿的种种错误做法,将女儿和自己的做法作对比,含蓄婉转,意在使女儿能自己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这可比严肃的说教管用多了。

刘墉是位大作家,他满腹经文,所见、所闻可比很多人都多,人生的阅历也更丰富。但在他的女儿面前,他并没有摆出大作家的.架子,高高在上地向女儿灌输大道理,更没有一味地批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在他向女儿提要求、提建议时更是蕴含了他对女儿无限的期待。如果我有一位这样的父亲,我一定会感到无比地幸福。他的女儿今天所创造的辉煌也是与她开明的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自己也像刘墉的女儿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地读书?读书是否从未温习、从未思考?

从小,父母和老师就要求我们每天读书,我却总是把读书当做一种负担。我几乎每次读书,夸张地说,一目十行,只求了解文章的大意。不管是杂志、报纸,还是名家名著,我都以“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很少对文章进行思考。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关于一本书的一些问题,我只能讲出整本书的大意,却很难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我读这段话时的感受是什么……这不就相当于没读么?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习书上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只了解个大意,难道就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么?

从今以后,我要按照刘墉先生的读书方法,多思考,多温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5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6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不能说是一句一字的把整本书看了下来,整体翻了翻书中十二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与自己读书有关,都从读书中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成就了今天杰出的他们。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应该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优秀的榜样,体会到种种不一样榜样的生活与经历。每个人读书的侧重点不一样,汲取的养分也不一样。同样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它就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阐释。

因为我们要学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特别是一名教师,就更加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储存库,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知识注入,才能更好的把精华传授于孩子。我们都知道要给予学生一桶水,你就要有一缸水,甚至一条流动的河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甚至不断的要求自己有新鲜的知识源泉。

现在鼓励人多读书的榜样有很多,甚至网上有很多的鼓励人多读书的名言警句,但不是所有劝人读书的都是好话。人或者要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是作为一名当代的人民教师,就更加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读书固然是好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专业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有选择性。

?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里面的十二位杰出教师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同的优点。但是每个人选择的读书的方式都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需要补充的知识。所以,榜样不是盲目的去崇拜的,汲取别人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补充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周益民老师:不想长大的孩子王,他宁愿自己就是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他说儿童文学是他教学生涯的一道分水岭,正是因为有了对儿童文学的钟爱,他才更加清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读书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走了不少弯路,周益民老师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最终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读物,规划自己的读书生涯。每个人都有一个读书的动力,周益民老师正是因为这种不想长大的情节,所以他的作品备受孩子追捧。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肆意畅游,并始终保持一种柔软、细腻且富有吸引力的心灵状态,亦如老子所言“复归于婴孩”。

现实中的周老师安静,谦虚,内敛而朴素,一脸的书卷气,说话慢条斯理。行走于小语界的周老师用他细腻的心思、诗意的情怀演绎这语文的童话。课上他借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优美而深邃的文学世界;课下他喜欢被孩子围住,给他们讲感动自己的童话故事、民间文学。这是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感慨,同时作为美术老师的自己,汲取的知识不单单是关于美学的,同时应该是广泛了,把知识与自己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精华传授与孩子,同时也正因为自己的博学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师做基本的则是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知识本身就没有兴趣,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交出优秀的人才。

所以说了这么多,最让自己受感触的还是榜样固多,最要的还是自己的选择。选择读物也一样,选择自己最需要,最适合的。这样才能汲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所以以后我们要会读书,读好书,最重要的是选对书。

读书偷的懒读后感篇7

第一次读《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在进入大学一个月后。在郭晓春老师的课上,这部小说被小郭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对它的评价颇佳。我想,既然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应该好好去看看。所以,我把这部小说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时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动人心弦的地方,只觉得书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英勇的人,并且还是个女人。

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是在寒假期间,因为在家中无所事事,以至于产生了无聊的情绪。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来看,这一次却从中品出不同的韵味来。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艰辛,更何况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们。我们或许知道周杰伦,很熟悉王菲,但是却对秋瑾这些烈士一无所知。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还留着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等等。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林道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要过那种居无定所、胆战心惊的生活。

再一次的细细品味,我领悟到了林道静对党的真挚的依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的感情;领悟到他们那一群像火山一样喷发热血的爱国热情;领悟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在那个动乱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之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溢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识的肤浅因为小说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一个个地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当然,我很鄙视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齿,即使他只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能让人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战胜了孤独寂寞,他就可以战胜一切其实,在哪个战争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时,由于革命是事业被很多人仇视,因此阻碍也重重。所以革命事业往往是在秘密进行着。刚开始从事革命的人们大多是没有战友的。因为这种举动不变世人所理解,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压。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觉慧,无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锢而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们承认,因此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着的。

这种孤独其实在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怀着同样的革命梦想的战友们。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足矣。但是当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时,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独正如《雾~鱼~电》中的吴仁民一样,他们不被同志们所理解,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因而痛苦万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也一样在她还没有入党之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厉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林道静在入党前遇到过很多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地牺牲,自己也一次地从死里逃生。那时候没有人能帮助她,没有人告诉她下一步该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的道路。她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相信未来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

在入党后,她积极地在北京大学策划革命活动。在此期间,由于叛徒的挑拨离间,她最好的朋友与她反目成仇,与她为敌所有人都攻击她,侮辱她,将她当成叛徒,这些困难她都挺过去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革命的理念伴随她左右,所以她并不觉得孤单。勇敢地向前。

那个时代让你拥有战胜孤独的勇气,那个时代让你奋勇向前,那个时代让你停不下来。他催着你向前,向前……这就构成了一曲独特的青春之歌,这支歌它歌颂勇者,这支歌它赶走寂寞,这支歌它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燃烧起革命的热情,这种热情支持着无数英列,他们哪怕在死神面前就算牺牲也永不后怕,致死不渝。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