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3-19 作者:betray 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看完书之后我们都要养成的好习惯,多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也在读书中得到升华,并且要学会写读后感哦,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朝永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永读后感8篇

明朝永读后感篇1

读后觉着此书为:诙谐幽默而又闳约深美,在轻松惬意中挖掘往事,追寻历史。

十分喜欢读史书,对几百年前发生的事儿十分感兴趣,而相对于明朝,也是知之甚少,仅仅知道历史课本上与史书上一些概括性的知识,读来不免稍显生硬,十分冰冷,多一些细枝末节的一些琐碎,基本上是完全没见过的。

故此,愈读愈喜,所感深切,虽然篇幅很长,但并未感觉到枯燥乏味,于我来讲,着重于看得是一些名人,类似张首辅或戚继光的故事,但是,慢慢地,我看见了更多以天下为己任,用生命诠释忠勇,为自己之所爱所责牺牲的人们,类:张居正,于谦,王守仁杨涟,六君子,袁崇焕,戚继光,杨继盛,孙承宗。.。.。.等等。

倏然明悟,为何要读史,读史可见先辈之优品,潜心修习,虚谦求学。且以史为鉴,而正衣冠,可作一上问青天,下问后土,一生无所愧者,可作忠勇良厚,温润似玉者,可作博学好思,机敏多才者,才为读史之本。

或许古代对于现代来说,十分落后,十分贫穷,诸多问题,繁杂纷乱,金戈铁马,战火纷飞。但,仍知留知者,可堪流芳百世。

我尊敬,我十分尊敬,那些夙兴夜寐,不辞辛劳的作者们,用你们的辛苦换来予我们精髓之识,辛苦了。

明朝永读后感篇2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明朝永读后感篇3

玩过三国志的朋友也许会沉溺在这样一种快感里:挑唆历史,让历史的巨轮随自己的意志转移。最终自己所操纵的历史人物将天下一统。成就前人无法完成的梦想后,回顾往昔反而有种孤独苍凉之感。这巨大的孤独感来源于千古悲叹的历史史实:先人们洒尽一身热血,抱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多年以后却颓然惊觉,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的宿命。多少腥风血雨,多少明谋暗算尽赴滔滔东流。

当年明月的这系列著作就是一张巨幅的众生相,一些人占据最显眼的位置,轻轻一掰便扳动了历史的巨轮推动历史的发展,一些人不算太突出却还能勉强影响历史的轨迹,但大部分人都处于铺垫的位置,他们化作历史的烟尘,为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五光十色。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也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一次看见这标题是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第一次便让liuxue86铭记一生的一段话。张居正不是什么圣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入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可正是这样一个俗人占据了历史最耀眼的位置,成就万世不灭的功绩。也许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我不认同他为实现梦想不择手段的做法,但不得不赞服他为梦想坚持贯彻,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是难于法之必行。” 在因循守旧的官场体制下,他满布亲信排斥异己,尔后力排众议推行改革。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纵使最后你的梦想不能得以实现,至少你为此奋斗了终生,而人生最伟大的成就往往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经历。张居正用尽他的一生擦出了梦想的火花,为大明帝国绽放最动人的光辉,尽管这辉光犹如昙花一现,却曾经耀如天堂。

——帝国空余老槐树

?明史》评价崇祯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如果说明史有偏颇之嫌,那么李自成在《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总的来说,崇祯同样是个坚持的人,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早已臃肿不堪的大明帝国。无奈,他只有他一个人而已。

我曾听别人说,一个勤勉的人就算再弩钝也能通过笨鸟先飞的方式获得成功。这样的人如果还能对自己节俭对他人慷慨,那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这位明朝乃至整个皇朝最为勤勉的帝王,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都在工作。即使穿着一补再补的衣裳早朝,也宁愿拿出自己的钱来充当军饷。就是这样一个崇祯,天仍不酬勤。繁重的税负体系,因循守旧的文官政治,乃至于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早已让这个帝国走过没落的余晖。“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崇祯是不幸的,明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却不曾给予他任何有用的东西,当他登上极位,他看见的不是盛世天下而是一个烂摊子。但即便他拥有所有的不幸,他都依然在坚持,几十年的坚持,为我们讲述了另一类人的坚持,用他的方式,坚持他的生活,即使他的坚持没有结果,或许他的坚持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灭亡,但是他仍然坚持着。

而最后他还是继续了他一如既往的坚持,带着明帝国最后的光芒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走过了风雨三百年,走向了那根 属于他的吊绳。

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期自己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 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命运就此注定。历史是一面镜子,也许有太多的不幸让我们在坚持梦想的路上踟蹰不前,也许太一之轮下人生的渺茫感让我们在坚持梦想的旅途彷徨踌躇,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并非只有宿命论的悲伤,我们为了各自的梦想,在人生的征途中去闯去爱去后悔去相信,以自己的方式圆满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当年明月铺下漫长的历史画卷尝试揭示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也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揭示给我们最深刻的道理。

在全书的最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叫徐霞客的行者的故事,巧妙的运用了一个简单纯朴的例子总括了全书主题: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站在最耀眼的位置上翻云覆雨,但我们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坚持过自己的坚持,执着过自己的执着,那便是人生的英雄。请执着地相信,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坚持。

明朝永读后感篇4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本书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刚开始看时还没有什么写感想的习惯,后来越读越有感触,于是也忍不住写上几句自己的想法。

整个明朝从残忍的朱元璋开始,让我对这个大明公司的创始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明白了要开创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不光得有才能,还必须得心狠手辣。后面朱棣的奋斗史和朱元璋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几个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无能,但却涌现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应该是王守仁,心学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没问题,可以称为圣人。第二位于谦,在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于谦本人清正廉洁,最后被诬陷而死之后抄家,竟没有多余的家财。就人品和政绩而言于谦确实让人敬佩。

第三位是张居正,就政绩而言他可以称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当首辅的十余年里,大明王朝欣欣向荣,国力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可他私生活却比较乱,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谦之后也合情合理。当然明朝还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无论如何,强盛的大明王朝也没逃脱灭亡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一切千秋霸业、万古流芳都是粪土。最后读到徐霞客,让我觉得人在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明朝永读后感篇5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

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

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朝永读后感篇6

徐阶是嘉靖时期的首辅,是明朝诸多人物我最喜欢的一位。究其原因,就在于通过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乖乖大学生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狡猾、更善于与他人周旋、敌对的人的。

徐阶是高考中的探花,也就是当时的全国第三名。全国第三名对徐阶未来的人生来说,就是意味着荣华富贵。但从后面的史实上来看,徐阶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隐忍低调、卑躬屈膝的状态。

徐阶可以说是圣贤书读的滚瓜烂熟的人,当他第一次进入官场的时候,笔者仿佛看见了同样刚进社会的自己与同学们一样。大家相信真理,相信仁义道德,相信刚直不阿,但进入社会久了,才发现这些在读书时期被捧为圣经的理念与思想在他人看来一毛不值。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学的仁义礼智信,学习的仁义道德以及各种知识真理都看来这么无用呢?老师很少给我们传授学校以外的事情或知识,在现行教育制度或老师的应试任务下,我们显得如此一无所知。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发现社会好残酷,发现社会好现实,怎么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通人情,一点都不仁爱,一点都没有人情味?相对于甜蜜而言,我们可能品尝更多的是苦闷、无语、尴尬或者痛苦。有人说,成长就是把闹铃调成静音的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哭闹泪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永远是在知道规则情况下的技能和关系最大化。

同样,徐阶也和我们这些刚出社会的大学生们一样,同样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怎么真实的社会与我们书本上学到的社会是这么不一样呢?聂豹(徐阶的老师)曾经告诉徐阶心学的真义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当时聂豹问徐阶懂没有?徐阶说懂了,关于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和内容自己已经全部理解了。聂豹会意地一笑,说你还没有懂。徐阶说知行合一不就是知与行的合一吗?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徐阶刚开始没有懂得,当他想跨入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时,他才学到了读书时期所学不到的东西,才理解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书中圣贤和各位名人所言的理想与愿望看起来都是这么诱人,催人奋进。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徐阶后来才发现,真正理想的实现,愿望的达成从来不是靠正直、一五一十做事来完成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法则是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徐阶在权力仕途中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堪称明朝第一奸臣的严嵩。严嵩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的人生方向是这样的:只要能够飞黄腾达、位极人臣,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背叛所有的人,背弃人世间的所有道德。看到严嵩的人生准则,让我想起了曹操当年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不过曹操较严嵩好的地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曹操做事不是完全为了私利,他爱才惜才,希望恢复东汉统一的盛世。相较于严嵩的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精神不知强出了多少倍。二是曹操是真君子,有真性情。曹操敢于说自己是小人,敢于直接说出自己不是好人,敢于说出自己的野心。从某方面来说,他有真性情,不做作。而严嵩了,则是满口仁义道德、圣贤要义。这也是曹操超过许多人的地方,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太多,但真小人太少。而曹操就是那个具有真性情,敢作敢当的人。

这个世界的主题是利益,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太多,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话,那么社会就没办法发展。对于徐阶这类真正的政治家而言,本身是无所谓坏,无所谓好的,关键是他们所做的行为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是考虑更多数人的利益的。严嵩就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徐阶是一个胸怀天下、懂得隐忍的人。要对付老奸巨猾、混迹官场数年的严嵩,徐阶看起来毫无胜算。但徐阶不愧是徐阶,经过了时间的淬炼,他掌握了权术的规则,通晓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她知道,仁义道德、胸怀天下是战胜不了老奸巨猾、自私无比的严嵩的,同样也不能真正赢得皇帝的信任的。真正能打败严嵩的从来不是书本上的胸怀天下,也不是理想愿望,能打败严嵩的是妥协、隐忍、时间、谨慎,是不恪守绝对的仁义道德,用利益打到利益的经典反击。

世界的发展前进从来都不是革命理想主义的主观臆断,而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步步为营。正如陈云老先生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真正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提升,而个人的提升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送礼拉关系。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利益的面前从来都是充满残酷的斗争与牺牲,在利益的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妥协与抉择。一步错步步错,人生就是一出戏,看你如何演。要想进入舞台,就要遵守舞台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迟早要被规则所惩罚。

明朝永读后感篇7

原创小说t;t;明朝那些事儿>>得到读者热捧的时候,不经意间随手翻阅了一下第一册,立即被作者当年明月那轻松、调侃的笔触所吸引,一下子便爱不释手了。正好同事那儿有一整套,随即索来,一鼓作气看完全册。小说内容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写作手法新颖超脱、通俗易懂,幽默寓意的道出了明朝三百年来历史变迁。

纵观全书,从明朝开国黄帝朱元璋开始,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祟祯结束,朱家王朝经历了十七位黄帝的变更交替。为了争夺皇位,一脉相承的骨肉也同室操戈、相互残杀;皇室大臣们更是为了取得权利和满足个人私欲,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不惜踩着别人的头顶,踏着别人的尸体来得到;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民众遭殃;皇帝轻信谗言,忠臣、爱国人士惨遭荼毒、迫害、含怨九泉。也有那正直人士,智慧超人,躲过明枪暗箭,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化险为夷——不为己只为民、为国!最后功成名就,做到了流芳千古。

虽然本书主要是写的明朝的历史变迁,看到只是权利和欲望的争斗过程。但我认为本书最精髓部分并不在此,而是在最后一段话里,也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在写完明朝历史的最后,作者话锋一转,介绍了一个与朝廷政局似乎不相干的人物:他就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宏祖。徐宏祖在游历了高山、河川的同时,记了描写地理地貌的大量笔记,后人整理成书《徐霞客游记》。他的成就,为后人所敬仰。像徐霞客这种人,能在世事纷扰中挣托出来,摈弃官场的诱惑,淡泊名利、另辟蹊径,与自然为伍,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叫真正的成功者!这才是江山的真正拥有者!

历代王朝所谓的江山,他们真正的曾拥有过吗?他们深居皇宫,起居和勤政都被大臣们所左右,即便是出使巡游,也得前呼后应、陪伴左右,那能容得自由之身。像明朝最能玩的朱厚照皇帝,在挖空心思的逃出皇宫后,大臣们却惊慌万分、穷追不舍,直到班师回宫。真是人在皇宫,身不由己啊!

然而,身为皇帝,又奈何?

最欣赏的的作者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永读后感篇8

?明朝那些事儿》2014年以前在我家书架上是灰尘覆盖,脏的仿佛是一本本古书,可自从2014年2月至今,这本书已经被我读了不下10遍了。

说句老实话,我是很佩服当年明月的。翻遍全书,除了短短几句话简介,便全都是内容了。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作家借助任何名誉、头衔、声望所带来的光环效应,倚老卖老,胡乱几笔完事,当年明月这是真本事,不然为何会有上千万的“明矾”?这部作品的幽默风趣,冲破了“史学作品都浮躁无味”的牢笼,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自然受人欢迎。

整部作品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冲击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宁死不为朱棣写登基诏书,最终被灭十族时,我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看到杨继盛死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为徐阶的胜利作铺垫时,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敬佩之余更多是对他命运深深的担忧---我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海洋畅游,每畅游一次,对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涟勇斗魏忠贤一事了。当时,朝中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朝局动荡,而朱木匠------天启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贤倾斜。魏忠贤不可一世,控制了整个朝廷,而大臣们却只敢唯唯诺诺,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只求自己平安,不顾别人。只有杨涟,他虽然孤独,却依然强大,依然坚持道统,在知道必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最重要的藏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