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语言运用的思考和评价,让我们更加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性,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类情感和情感交流,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父母规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父母规读后感篇1
父爱如山,总给我们一个巍峨持重的支撑。母爱如水,总给我们注入清澈温暖的生命乳汁。母爱有形,父爱无形,母爱在眼前,父爱在远方……
他,是一座山,高大威严;他是一汪水,深藏不露;他是一滴泪,滚烫含情;他是一棵移动的树,随时为我们遮风挡雨;他有世界上最坚实有臂膀,支持我们看尽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他有世上最庄严的名字——父亲。
她,是一阵风,抚摸我们的心灵;她是太阳,把爱的光芒照在我们心上;她是一片春光,给我们无数欢乐与遐想;她拥有最纯洁的翅膀,带我们飞,她,有天使一样的名字——母亲。
曾经有人问我,父亲母亲哪个对你好?我想了很久很久,“爱是无法比较的,付出的方式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爱我。”也有人问我:“你认为爱是什么样的?”我觉得:生命如果没有爱,就不存在了。爱不在惊天动地,只要用心去爱就行。当有人问起感恩这个话题,我会告诉他:试着把感恩这个词拆开吧。感,就是感谢之意,恩就是恩惠,加起来就是感谢恩惠。用什么方式感谢呢?用自己真诚的心。父母是最要感谢的人,首先要感谢他们生了你,其次是要感谢他们养育你、教育你,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你可知父母花了多少时间,多少心血?
父母规读后感篇2
母爱是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父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穆青的爱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父亲的爱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题记
?感恩父母》是一本感恩阅读。书中刻画了97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每每读完一的小故事,我总忍不住沉思一番,回忆着自己的故事,然后,被深深地感动。
记得书中有篇《母亲的唠叨》。因为我的母亲也爱唠叨,所以我与作者有同感:母亲的唠叨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像一张网,永远的包围着我,很沉,很累,然而却又那么令人眷念。真的,我很烦母亲在我耳边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有时甚至不耐烦的说:“妈,你能不能别来烦我!”可是一旦到了外面,总觉得心里空空的。于是我开始慢慢接受母亲的唠叨,慢慢理解母亲。我发现不仅自己的心情变得愉快,母亲也变得开朗,脸上总带着微笑。请记住:理解与接收是感恩的另一种方式。
还有那篇《父亲的心》。文中描绘的是一位重病的父亲入院,女儿彻夜陪护,然而年迈的父亲却在深夜为女儿守护。看着父亲,女儿简直想不通:有歹徒进来的话,他能怎样六十岁的老者,一天就喝几口粥,手上插着针,涓滴不已的是生理盐水和氨基酸。真遇见坏人,他恐怕呼吸都困难。可他还记得,要保护他的女儿。
女儿噗噗的落了泪。她忽然懂得:这就是父亲。我同样感受过这样的父爱。爸爸身体十分虚弱,在去年被诊断为各种肺病以及可怕的肝癌。我们没敢告诉父亲真相,但父亲已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可是每每我回家,父亲总是显得很高兴,每次打电话还说要去舅舅家看我。好几次听母亲说,父亲把好吃的用手绢包好,说是要留给思思吃。我的眼睛湿润了。这看似荒唐,但里面却包含了多少父爱。父亲的心有时候让我们难以捉摸,但父亲对我们的爱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声无息,如空气一般,我们经常会忽略它,但是不经意又会发现它的伟大。同学们,好好珍惜父亲对自己的爱吧。
还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故事。此时此刻我想说的只是:用心灵去感受父母的爱,感恩父母!
父母规读后感篇3
?感恩父母》这本书能让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我们体验生命之爱的几种味道……
其中《母亲的凶与狠》这篇文章使我深受启发。这位母亲才34岁,可她已经得了绝症,为了让自己9岁的儿子能自己打理生活,她第一次抄起锅铲狠狠的打在自己儿子的身上。以前,这位母亲从来都舍不得用手指头弹儿子的头,现在下这样的“辣手”,心里很难过。但她却依然声色俱厉的教她的宝贝儿子煮饭、烧菜、洗衣……此时,儿子对母亲充满了恨意。三个月后,这位母亲死于肝癌。葬礼上,这无知的儿子没有滴一滴眼泪。接灵的时候要不是他的父亲把他强按着跪在地上,他是决不会下跪的。直到上中学时,要不是看了母亲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封信,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伟大的母亲。
我觉得父母最爱的人肯定是自己的儿女,最舍不得的人肯定也是自己的儿女。亲情,或许是靠身体中似曾相识的血液感应,或许是靠给予对方的爱,更或许亲情是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用心欺骗孩子,那是源自亲情的力量——为了给孩子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有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母亲都在奉献自己的一切,而我们却不会发觉。
朋友们哪!母亲给予了你们宝贵的生命,并含辛茹苦的养育了你们,使你们生活的安安全全、快快乐乐、健健康康。让我们一起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吧!理解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父母,让我们没有任何遗憾。
父母规读后感篇4
看了父母课堂这本杂志后,发现自己许多原来想过,却没有彻悟的问题。如今我们年青一代做父母的都是在摸索着怎样教育孩子的办法。这本杂志对帮助我在教孩子提供很大的启发。
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有人说寓教于乐,让孩子轻松学习,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不懂教育的家长又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孩子不光要学习好,各方面都要全面发展。家长对孩子要放开手脚。不要什么事情都担心孩子会出错,而不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就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就会无意中扼杀孩子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放开手脚,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是,放手让他独立去做。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积极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实践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这过程中要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这样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以后的行动中更积极的去面对去解决。
在父母课堂这本杂志学会小孩这个年龄段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读父母课堂,让我了解到很多,孩子不能圈养,要放开,要融入社会。要给他们一些关爱,要从小锻炼他们。
作为家长,我能够读到这么一本指导我如何去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书感到非常高兴。
父母规读后感篇5
儿子上小学了,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订阅了《父母课堂》。自从收到第一本开始,书里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关注及时准确地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引人深思;名人家教、教子随笔为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受益匪浅;家校频道指导家长如何做好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校配合了解孩子;海外视窗、美文共赏更是开阔了眼界,取长补短;父母忌语、孩子心声让父母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爱护孩子;教子良方和专家讲堂,使得家长学习了理论知识又能结和其他家长的实践经验,正确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
?家长课堂》的2011年09月和2011年10月的两期连载文章弱在哪里补哪里,对我的触动很大。文章中的父亲将女儿从幼儿到成人,从调皮淘气的小丫头到15岁独立出国留学的优秀少年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列举的点点滴滴事例,无一处不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对孩子成长的良苦用心。读完文章让我在对女孩的优异成绩由衷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对那个父亲的敬佩和自愧不如。儿子刚上一年级,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和这个女孩当初一样,开始我急燥心烦,看过文章后也能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帮儿子适应学习和学校生活。儿子的口算刚开始的时候也有点跟不上,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后每天必做口算练习,并且记录时间,我还随机根据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儿子练习口算。比如要吃饭了,我问他一共几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他回答后,我只给他一部分,然后问他够不够,还差几双,回答正确我会亲亲他的小脸,儿子也很高兴地去摆筷子了。还有语文拼音和英语,我们也会进行随时的口头练习和交流。比起文章中的父亲,我的付出和用心还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能象那个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对于儿子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也会有所帮助。
2012年01月那期中的文章找准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中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照文章中的提示,我也分析了下儿子的情况,首先他是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孩子,因此他在学习的时候就尽量给他安静的环境;另外儿子比较喜欢唱歌,并且都是他自己边听边学的,几遍就学会了,感觉他属于听觉偏好。因此我就利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时间(单程20分钟),在车里放英语、古诗或故事的录音,他很喜欢听。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我们常听《三十六计的故事》,每个故事至少七八分钟,现在儿子已经可以绘声绘色地模仿讲出好几个小故事呢。
?父母课堂》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也有更多教子方面的知识需要去学习,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让《父母课堂》陪伴着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父母规读后感篇6
身为人母感到幸福,深知责任重大,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自己没有经验,只能凭父母那时怎么教育我的一些记忆,以及同事、朋友平时交流的一些育儿方法,来尝试教育孩子,总觉各有特点,不是十分满意。 读了《父母课堂》杂志后,感同身受,收获颇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现在每个家庭一般都一个孩子,都深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惯着宠很普遍。具宠爱于一身的孩子教育,基本上落到父母肩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善于模仿,孩子会学父母的言行和动作。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为了赶时间,我看看两边都没有过往的车辆,便没有带孩子走斑马线,走过马路后,孩子问我:“妈妈,你怎么没带我走斑马线啊”。我的脸顿时红了,连忙给孩子道歉:“妈妈这次错了,下次咱们一定遵守交通规则。”平时跟孩子讲安全知识的时候说:“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孩子已经记住了父母所教的,但是看到父母没有按照所说的去做,就会问为什么?作为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教会孩子正确地判断事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言行,给孩子作出他们为之骄傲的榜样。
前段时间流传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法,孩子成才需要靠高压,父母的威信是靠吼、打、板面孔树立起来的。我觉得那只是个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要强调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父母赢得尊重,要靠与孩子平等交往,靠理解、尊重孩子来建立。父母同孩子面对面、目光平视着说话,特别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家庭氛围。孩子说话时,父母最好专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题,让孩子感到父母和蔼可亲,可以信赖。孩子如果觉得父母像朋友,他就会无话不谈,无拘无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里,孩子就会养成活泼开朗、自信和勇于创新的健康个性。
父母规读后感篇7
自从小孩从学校拿回《父母课堂》这一杂志,只要有闲暇时间本人都会拿来小阅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翻阅,本人已逐渐喜欢上这本书了。它囊括了很多对小孩教育方式的知识点,让本人受益匪浅。
首先,家长应学会从小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甘佳疌开学将近两周的情况看来,由于她一直哭鼻子、不愿意去学校,搞得家长焦头烂额,我们当时却一味的责怪她不独立、太娇气等,并未想过她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情形,比如说,她与相处了几年的熟悉的幼儿园小朋友的分离后的种种不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从头开始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等情况,这些在我们眼中看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甘佳疌来说她迈出的是艰难的一步。我们当时应该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她当时的心情,适应的鼓励一下她,或许她开学时能开心的进入校园呢!
其次,家长应该学会赏识自己的小孩,不要动不动说小孩笨。从甘佳疌近段时间在家的学习情况看来,她有些方面还是能值得我们肯定的。第一,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她洗完手就会将当天老师布置的未做的作业拿出来认真做完;第二,每次她写拼音本、汉字本时她都非常用心的去写好每一个字宝宝;第三,每次做完作业后她都会将自己的书包收拾好,不再需要我们喋喋不休的提醒了……只要甘佳疌在家的一些表现比较好时,我都会毫不吝啬地夸奖她一下。当然,她有时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一些我们大人觉得很简单的题目时,她偶尔还是会用幼儿园的方法掰手指去算数,这时我和她爸都会比较生气,觉得她的这一举动有点不可思议,居然小学生还用幼儿园的方法去算算术,尽管这样,但我们还是不会去说她笨之类的话,因为她本身确实不笨,如果说她笨不知她自己得有多难受,或许小孩自己就会因大人的一时失言给自己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想想有多么可怕。
最后,本人觉得小孩本身就是家长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言传身教非常重要。《父母课堂》中有一篇文章《女孩替母道歉带给我们的思考》,文中写到: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被公交车上几个打闹的男孩挤到公车后门处,结果小女孩被正在打开的公交车后门挤住了脚,听说女儿的脚被挤了,女孩的妈妈匆忙赶到现场,二话没说,抬手就给公车女司机打了一耳光,小女孩见状给司机鞠躬道歉:“对不起,阿姨,你没有错,是我妈妈错了,我代表她向你认错。”事后有人对小女孩的妈妈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一个大人又身为母亲,素质竟如此低下,可喜的是女儿当面向公交女司机道歉。应该说,家庭教育的缺陷和缺失,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孩子,而今天是孩子教育了大人!”不论怎样,文中小女孩的举止让人深思: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出现了丧失表率、自食其言、表里不一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是严格要求孩子,却没有严格约束自己。文中的小女孩面对这样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她果断的选择了宽容,赢得众人的好评,女孩的妈妈却可能由于心疼自己的小孩对公交司机施以暴力,实在是不可取。试想下,如果是一个年龄尚小、不太懂事的小孩见妈妈为了自己而去打人时,小孩会怎样看自己的妈妈,是否应该将妈妈的举止视为自己的榜样呢?生活中细微的各方面,父母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学无止境!有幸接触到《父母课堂》这一杂志,我会一如既往地看下去,它是做父母们的学习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