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指阅读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领悟用文字编写出来的文字载体,读后感类似于议论文的一种,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小伙伴们对书上人物的领悟,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游戏化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游戏化读后感篇1
?安德的游戏》是一本科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安德拥有优良的基因所以天资十分聪明,做什么事都比别人做得好。
安德在六岁时被选入了战斗学校。那是一个专门培训与外星人虫族战争的培养指挥官的学校。而教官们认为,只有完全孤立安德,才能使他更好的发挥。所以,从新兵的待接近跳级,从人人熟知的神童再到战斗游戏排行榜上稳居第一的宝座,在这看似光辉的背面,却不知凝结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每次当他刚和站队里的人混熟,教官们就会把他吊到另一个战队。不过,他还是交到了一个永远的朋友,一个可以一起哭一起笑的朋友。当他从新兵小队被调走时,阿莱德一句“撒俩姆”把两人的心永远的系在了一起。后来,在与虫族的大战中,安德凭借着过人的指挥能力与天生的机智聪慧打赢了这场战争。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外界的压力等能让人迅速成长、成熟。由于迫在眉睫的战争,教官们不得不在安德身上施加极大的压力,让他每天劳累至极、被完全孤立,交不到任何朋友,但这让安德的思想迅速成熟。他能像大人一样做事、说话,头脑思维敏捷、考虑全面,更能合理的高效利用时间。在教官们有意造成的处处不立与安德的处境下,安德只能靠自己,把自己从艰难的困境中营救出来。
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在这种孤立中安德迅速长大了,长成一个小小的大人,但与此同时他的童心与天真泯灭了。战斗学校的孩子们都是这样被一点点剥去童年的。所以虽然战斗学校的教官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但是这真的是一种残酷的教育方式。看完之后,我非常的心疼安德烈。
游戏化读后感篇2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在上发布书评,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n多本书,很少有输出书评的,以后可以在豆瓣平台用起来。
?游戏力》有第一本还有《游戏力2》,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真的很合适额这种育儿焦虑症的麻麻。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们的阅读项目有一个家长课堂,我想给家长鼓励一点什么,于是,想了这个题目“从绘本中获取育儿智慧”,当时就是想,通过一些好玩的绘本,让家长跟孩子在家里玩,以更方便与亲子之间的沟通。后来我觉得需要一点理论的支持,于是读到这本书《游戏力》。
在开家长课堂的时候,有家长提及到一些育儿难题,我用这本书的一些游戏方法给建议,获得理解和回去尝试的心态。比如有个家长说到大女儿一直埋怨自己重弟弟轻姐姐的情绪,我跟家长分享了,有些时候得单独跟姐姐在一起,给一个完整的爱给她,在只有姐姐的当下,父母是全身心给予姐姐的,姐姐满足了,就不会那么多抱怨;再举个例子,我正看着《游戏力》,女儿跟我分享她在学校的班主任的严厉情况,模仿得惟妙惟俏,如果按平时,我就会说“老师对学生都是严厉的”来颓唐过去,我读了游戏力,我何不好玩表达呢?于是,我抱着女儿,害怕地说“你的老师可怕啊,你要好好表现,以免她叫家长,我不想去面对可怕的人啊”。女儿开怀一笑,我也开怀一笑,就漂亮结束了这一次沟通。我印象很深刻,女儿的话语得到我的回应,而且我的回应对她来说,既是明白了她的表达重点也游戏化地表达出来,大家都快乐。
游戏化读后感篇3
电影《安德的游戏》让这套小说在国内迅速火了起来。很难说,在电影播出之前,有多少人留意过这套作品。惭愧的是,我也是看完电影之后,才知道“安德的游戏”原来是一套小说。
相比小说,很难去评价电影的好坏。毕竟小说本身有太多内容很难用画面呈现,而电影又相对更接近普通观众。于是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用了讨巧的方式,将书中所有与思想相关的内容都删除了,单单留下游戏与战争这条主线。
?安德的游戏》塑造的是一家当中三个天才儿童的不同人生:老大彼得,智计无双,却偏天性残暴;老二瓦伦蒂,聪慧灵巧,却善良温和;老三安德,是二人的中和。就像瓦伦蒂形容的那样,安德与彼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瓦伦蒂就是硬币。一枚硬币不能只有正面,或者反面,更不能没有材料本身。作者对于三个天才儿童的未来铺设,看上去令人不太舒服,却是最合理的。彼得最后成为了地球的领袖,安德打赢了虫族战争,瓦伦蒂则成为了一名学者。政治、军事、知识,三个人类最看重的东西,体现在了三个孩子的身上。
为什么大人没有选择彼得或者瓦伦蒂呢?书中的解释,是彼得过于残暴,不懂善良;瓦伦蒂过于善良,不懂杀戮。只有身为老三的安德,才是最理想的人选。但如果从政治、军事、知识的方面考量,大人的考虑是没有错的:彼得代表不需要善良的政治,聪明却无法被操控,甚至容易遭受反噬;瓦伦蒂代表知识,聪明却没有行动力,毕竟知识是大脑的工作;而安德则不一样,他的性格是最适合成为操控者的。大人们需要天才儿童去打赢一场星际战争,但他们不希望这个天才拥有太多自主。无论彼得还是瓦伦蒂,他们都会反问为什么,而安德则不会。
当彼得要求瓦伦蒂与他一起操控世界的时候,读者应该明白了:彼得注定是生来领导别人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这是他的天性。
在书中,只有瓦伦蒂是真正自由的。彼得无法控制自己操控别人的渴望,安德无法控制别人操控自己的命运,只有瓦伦蒂明白,她才是那个可以操控别人,而不受影响的人。因而最终,当彼得成为众人目光中的领袖,安德背负死者代言人的责任后,只有瓦伦蒂轻松摆脱操控,自由选择与安德一同离开,去过只属于他们的生活。
游戏化读后感篇4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当州长时,闲暇时做什么?答案是:陪着双胞胎女儿打电子游戏。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mba文凭的总统,而且是耶鲁大学的。
小布什不讳言,在耶鲁课堂上,他经常昏昏欲睡,所有功课都是c,在中国访问时,一次和大家聊起中国孩子压力太大时,他问:学习成绩真那么重要吗?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他冲着一个部下喊道:你在耶鲁时成绩是不是都是a?可你不还得听我的吗?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成绩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好。
中国人重视考试,因为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资源靠考试来分配,所以家长们有紧张感。中国学生到了海外,往往能考入名校,“像中国人那样考试”已成美国俗语,如今,一些美国家长也开始逼孩子复习,陪他们做作业,请家教老师。
然而,更多美国家长坚持寓教于玩,为了让孩子玩好,几十万美国家庭甚至选择不让孩子上学,自己教育他们,或织成互助式的教学团队,他们认为,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课堂,他们需要的是玩。
为什么玩这么重要?
因为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世界中,每天挤在拥堵的路上,在格子间里打拼,身心疲惫地听着领导与客户的训斥,这一切,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吗?它不就是一个游戏吗?
现代人人已很少能被大自然所感动了,已很少能体会到土地的芬芳了,因为我们被隔离在城市中,但我们能体察人际之间微妙的变化,能被一场电影所感动,为一段情感而沉醉。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训练与心理训练,我们如何把握这一切?我们怎么融入呢?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按剧本生活的,他给自己定制一个剧本,把欲望放置其中,这个剧本不断与外部世界磨合,当遭遇困境时,他会主动修改这个剧本。当剧本与外部世界完美契合时,那么,他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这个剧本的修改与写作,只能在玩中实现。
然而,有多少成人已经忘掉了内心的这个剧本?又有多少人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落差,而感到羞愧?生活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博弈,玩是最好的润滑剂。
充满游戏的童年,将塑造开放、温和、理性的人格,而缺乏游戏的童年,将形成专制、急躁、情绪化的人格,当这些性格聚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底色。
好世界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位父母做起。本书严谨、专业,逻辑致密,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游戏化读后感篇5
天山明德 江琴 大足小体名师工作室
愉快的寒假已经过去,新学期又开始了,在寒假里,工作室布置了学员们自主研修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每位学员要读一本相关教育类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公众号也将陆续推出他们的所学所思和所想。今天推出的是江琴老师的读后感。
本书作者罗家永,厦门市首位心理学科带头人,湖里区中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室成员,厦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福建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编委,主持市级课题《师生大课间心理拓展训练》。多次承担省、市、区心理公开课任务,创编多支团体心理手语舞并在众多场合进行展示交流,深受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好评和欢迎。是国内最早把拓展训练结合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去的践行者之一。曾今参加过罗家永老师的培训,觉得他所教授的课堂很有乐趣,很轻松、愉快。于是对他所出的这本《心理拓展游戏270例》非常感兴趣。
读了《心理拓展游戏270例》这本书才了解,本书所收集的270个心理拓展游戏,根据形式、目的和效用的不同,分成了八个主题,分别是“热身游戏、趣味游戏、挑战游戏、合作游戏、沟通游戏、思维游戏、信任游戏、心灵游戏”.分类全面、科学,游戏各环节的设计完整、实用,每个游戏都包含了以个几个基本环节:“活动目的、场地材料、活动时间、适合人数、游戏规则、讨论要点、注意事项、点睛之笔”.虽然这本书上都是有关心理方面的游戏,但是很多游戏都适用于体育课堂当中。
这本书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师的教师教育读物,是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导手册。全书精选270个体验式心理拓展游戏进行详细阅读,旨在便于教师开展游戏辅导,易学易用。《心理拓展游戏270例》以游戏为主,每一个游戏的活动目的、场地材料、活动时间、适合人数、游戏规则、讨论要点、注意事项、点睛之笔都写得非常详细,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场地,人数,器材来选定游戏,每一个游戏都有新颖之处,很多游戏度适合于教室。解决了室内体育课一大难题。
心理拓展游戏活动,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先进课堂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开放型的课堂组织,民主化的师生关系,生活化的亲身体验,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和谐统一的三维目标,无处不流淌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鲜血液。学生在这些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寓意性的活动中,或群情振奋激昂,或不禁泪流满面,或内心跌宕起伏,或身疲神清心暖,或于激辩中展现真实自我,或于焦灼后突感心情明朗。它弱化学科本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系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班级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乐于探究、手脑并用,在团体动力作用下实现发展、预防、教育三大功能。
这些游戏大多都是培养孩子如何团结合作、信心勇气、沟通表达、信任理解、鼓励欣赏、坚持不懈、责任承担、感恩行善等能力素质,实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目标。
其中“毛毛虫爬行赛”这个游戏,给我的启发很大。首先,这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其次,增进小组协作配合,培养合作意识;第三,感悟人际间的磨合;最后,学会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放弃、勇于进取的精神。
我想,如果给孩子组织这样的游戏,在游戏后,孩子们应该会有如下的体会:
1、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好方法,不要盲目照搬;
2、活动开始会有摩擦和困难,练习之后就会好很多,同学们需要磨合才能有默契;
3、无论成绩如何,坚持下来就是做好的。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无论以后的成绩如何,只要尽心了努力了就问心无愧了;
4、智慧+勇气+信心+努力=成功!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自己学到的一点感悟,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想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通过这次完整地读了一本书,自己收获颇多,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以后也将逐步培养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争取让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天山明德小学:江琴 于2月20日
附摘录:
序
叶一舵
罗家永老师邀请我为其新书《心理拓展游戏270例》写个序,我欣然接受。这不仅因为我相信这本书会受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欢迎,还因为我与家永老师有过几次有意义的合作。
记得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福建省第三批赴川开展地震灾区心理援助服务队的队长,带领十五位来自全省各行业的心理专家来到当时的重灾区都江堰市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家永就是其中的一员。有一天,我们服务队来到灾后最早复课的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在复课典礼上,我安排家永上主席台带领全校的师生和家长跳手语舞《中国人》,伴着振奋人心的旋律,大家边唱边跳,台上台下整体舞动,气势雄壮,为受到地震灾害冲击的师生内心,注入了强有力的正能量。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期间,家永作为来自学校的心理工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经验,大量运用团体心理手语舞、团队拓展活动、心理小游戏等形式,有效地帮助灾区青少年凝聚人心、振作精神、拓展素质、提升正能量,在我们服务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