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阅读兴趣,有助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读物,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影响他人的思考和行动,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路遥《人生》的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1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是我们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是我们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
因为有高山,土石才不遗余力的汇聚;因为有大海,溪水才日夜不息地奔流;因为有理想,我们才持之以恒的追求。有志者事竞成,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不竭的奋斗的动力。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抱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有理想,才会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贝多芬有理想,才会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出伟大的音乐;牛顿有理想,才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鲁迅有理想,才使锐利的思想穿透历史的天空,化作永恒;周恩来有理想,才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林书豪,一个近来充斥各大新闻版面的人物。在十几天前或许除了篮球迷知道有这号人物存在以外,其余的人恐怕闻所未闻,更别说认识他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而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2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从代课教师变成农民再变成记者最后又变回农民可能最后又做了教师,这一路走来他的心理的变化,在现实和理想中苦苦的挣扎,在城里做记者的时候他的人生达到了巅峰,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权衡利弊之后他抛弃了全心全意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女友巧珍,和曾经向往的高中好友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想往的浪漫的恋情。虽然在新的恋情里他时常会对亚萍的强势和做作反感,怀念那个全心全意用生命爱他的巧珍,但是对光鲜亮丽生活的追求,对大城市的想往,还有他自认为和亚萍可以有营养的对话,依然让他痴迷于新的恋情。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当他再次被打回成农民的时候,在低谷里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他终于明白自己丢失了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巧珍,可惜巧珍已为人妇,一切已无可挽回。
特别喜欢里面这段话:
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的追求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读到这里,我似乎读到了现在的自己。这段文字写到了我的心坎上。接下来的一段文字更是写的客观不能再客观,中肯的不能再中肯了: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个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所以读完这本书后,对于主人公高加林虽然他抛弃了巧珍,但是你不会觉得他是陈世美,他也不是作者书中的人物,他可能就是你自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许你也会跟他做一样的选择。你会特别愿意容易想要去原谅他的过错就像你永远都会原谅自己一样,而更多的你是痛心是当时那个年代让他做出那样的选择,所以你会喜欢上他。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所有的人都喜欢这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一样,不管是深爱他的两个女友黄亚萍和巧珍,还是单身汉德顺爷爷,甚至连大家都讨厌的不作为甚至有点贪的村长高明楼,还是全村的父老乡亲,还是他曾做记者时的同事,大家都喜欢这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都会选择愿意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他就是我们自己,这也是路遥所有作品最成功的地方——真实。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3
路遥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他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作家,他的文学人生有如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而辉煌,令人唏嘘。当时,初涉文坛的路遥,凭借《人生》一书,一举成名。
?人生》以十年wg结束后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命运,小说描摹出的强烈的时代感、刻画人物命运的沉重感以及流露出的对黄土地的无比眷恋,都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小说问世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作者路遥也曾收到了上千名读者的来信。时过境迁,这部小说未因时光的流逝而被人遗忘,时至今日,仍然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在热烈地谈论着路遥和他的《人生》,并且为作品中的人物及精神所鼓励,所感动、所照耀,让我们长久的思索和怀念。
人生不能轻言放弃。高加林虽没有考上大学,但回村里当上小学老师,除了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多挣工分外,工作之余他还可以饱览群书,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但是命运捉弄,村支书高明楼利用自己的关系将高加林顶替下来,高加林重新做回了在黄土地里刨挖的农民。他愤恨、唾弃、鄙夷高明楼的不公正手段,但又无可奈何。这时,淳朴善良的本村姑娘刘巧珍向他表达了真挚热烈的爱情,高加林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人生玄妙之处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测生活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会知道人生的岔路口哪条才是你的“阳光大道”,即使你现在正处人生的低谷,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说不定,更美好的人生旅途就在后面。
人生需要珍惜感恩。刘巧珍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她善良而质朴,勇敢而坚强,当面对偏僻乡村的流言蜚语,她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当心爱的人为了前途而离他而去,她没有诋毁、没有抱怨、没有中伤,只是默默地放开牵着风筝的线,任他远走高飞;当高加林从记者跌落成农民时,她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阻止了母亲的责备,跟村支书求情让高加林再当老师。就像德顺爷爷的话说:“……啊,巧珍,多好的娃娃呀!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拥有的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对自己伸手可及的幸福却视若无睹,常常喟叹“幸福在别处”,然而,人应该活在当下,一味地好高骛远会让自己迷失方向,珍惜与你相遇的每个人,感恩发生的每件事,是这些人和事让你获得丰富饱满的人生,体味到生活的五味杂陈。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4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直也在阅读经典,渴望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认同和感动,更想从中收获知识,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经典照亮不了我们的人生,却可以激起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当代中国农村富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写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爱情、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初读《人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异常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5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村里大队上当老师。从小城里回来的高加林有一些把自己当成城里人了,可是渐渐的被平淡的生活磨没了锐气。后和村里善良勤劳的女孩张巧珍相恋了,张巧珍是高加林苦闷生活的调剂品,渐渐的让高加林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后来村长高明楼的儿,子三星也高中毕业了,自然地,高加林被换下来了,在七八十年代,这种走后门的事屡见不鲜,这可急坏了高玉德夫妇,就在这时高加林的叔父当了地区的劳动部部长,也就间接地使得高加林走了后门,到了县委做通讯员,高加林在县委做的如鱼得水,这时高中同学黄亚萍对高加林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并抛弃了男友克南。高加林对融入城市的渴望和自信心的膨胀使得他对自己认不清楚了,变成了村里人口中的负心人,因为他也抛弃了可爱的巧珍。后来高加林被克南的母亲告发,丢了工作,一下子又打回乡下人的原型了,这是他才发现自己终究不属于城里,发现村里的人才是亲人,黄亚萍不可能为了他去农村受苦,而巧珍却伤心的嫁作了他人妇,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人生路上一步错则步步错,只一瞬间的改变就会完全改变你所刻画的美满人生,跌入后悔和痛苦之中,人生路千万不可违背了良心,打破道德的底线。人生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6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允许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温斯顿《论奥威尔》中的一段话:"当一些作家还在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庆幸时,路遥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与世长辞,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换成尊敬和怀念。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对契诃夫的喜爱时,用了一个特殊的词:"契诃夫感"。在阅读路遥的过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遥感"。《人生》这部中篇小说,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与《平凡的世界》难以同日而语。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实,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开。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难以捉摸,也许是我的愚蠢,读了这些年,究竟没有全然了其意。也许失去了儿时的戏谑相见,多了份庄重与严肃,反而少了许纯真与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小说中的高加林无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场又一场洪荒。也许命中注定、在劫难逃;也许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试想,莫不都是人生吗?就像所说的那样:"人生就像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去伪存真,人生无非一场戏罢了。
虽然都在舞台上演着这出戏,但妆具的背后,有虚伪、讥讽;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来卷去,摘去了所谓些许小人的面具,但终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丢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澜。在社会的荡涤下,最终消亡殆尽,这是万众人生的缩影。其实,人生的本质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任凭风吹雨打,方可见雨后彩虹。人生与世间,来去纵横,若白驹过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几年,却仿佛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尝尽世态炎凉,止徒增悲喜尔!
之前讲的好像太过笼统,其实陕北高原上的故事着实需要仔细回味。那个在人们印象中缺水、贫穷、风沙漫天的地方,也许只有煤黑子、硬馍馍的地方,其实也有许多高原上的儿女在原上吊着嗓子唱着:"上河里鸭子下何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扬信天游,在这个他们眼里可称之为天堂的地方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拼搏的故事。因为,这里是他们人生的开端。
小说看似一出悲剧,让人看完除了谩骂,多有心软。正如文中若禅师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顺老汉说的那样:"人常说,浮得高,跌得重……"我觉得这足以成为大多数人行走于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无论多么难走,人总得要良心,走起路来踏实,心里头有着落。即使面对无数挫折与苦难,要凛然面对,不要走捷径,心浮气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说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思考,我认为,《人生》这本书并不算悲剧。因为悲剧是有结局的,而《人生》才刚刚开始……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7
第一次听到《人生》这本书,我还在想是什么书敢叫这么大的名号,紧接着知道了是路遥的作品,便觉得不容置疑。那会刚看完路遥的史诗级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对《人生》的期待还是挺大的,第一遍是没怎么感觉就读完了的,比起《平凡的世界》它太短了,我干脆又看了一遍,这才觉得过瘾。这次已经是我读完《人生》的第四遍,看书时的热情与读完后的震撼丝毫不减前几次,只可惜内心的波澜与写作的冲动并不等同于写作能力,在短暂的挣扎与痛苦的叹息后我决定暂缓写读后感。对我来说看书是很爽的,写东西却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继而我又一口气看完了《活着》与《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这时该写的读后感已堆积起来迫使我不得不动笔。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我对着电脑苦苦思索,找不回一丁点读这本书时的那种起伏不断的情绪,尽管只过去了三四天。只有两次之前的记忆:
有次宿舍熄灯后,我们躺在床上天南海北的聊天,当舍友说道让我给他推荐本书看时,我猛然间来了兴致,立马坐起身来,毫不犹豫的说道“看路遥的《人生》吧,篇幅短,故事情节简单感人,语言实在又文采十足,还很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我最初对这本书的评价。第二次我是与朋友争论主人公高加林的人品问题,很多人都讨厌高加林,我曾为他辩解过“这个人物塑造的很真实,我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如果是我在那种环境下可能也会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
我又试着找找其它线索,翻开手机的便签,读书的这段时间只记录了一句感悟:
“只有等我回头再读《人生》,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突然发现它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我曾这样总结自己:四五年前,我一边抓一把干吃面扔进嘴里,一边埋头往网吧跑,而现在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年轻人,尽管还是没有可拿出来说的成就,倒是累积了一肚子失败的经验,但我始终坚信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只要我依然能够坦然乐观的面对生活,这也是一种成功,这就是我的人生”我想,我内心里把失败当做一种不错经历,把生活中的影响自己情绪变化的事情记录下来当做一笔“财富”……类似于这些应该属于价值观或人生态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绝不是随着年龄或时间累积而必然产生的,我以前以为是创业这几年经历的原因,当我再读《人生》时,才感悟到所有的一切与这本书是息息相关,隐约之中受着书的思想与观点鞭策与指引,它的教育意义绝对可以与书名相匹配。好的作品总是渗透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它所显示的自然和社会,人或物的形象都不是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作者的见解和情感,优秀的作者会创造出优美精炼富有哲理的语句,恰当的安插在的叙述与故事情节之中,这才是一部作品的智慧与精华。这次读《人生》我就摘录了六十多个精华句子,现引用一句作为结尾: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篇8
人生是单程航线——读路遥《人生》有感
人生是一条曲折的单程航线,永远都没有回程。
——题记
路遥的小说总给人一种朴实中加以哲理的感觉,高原质朴的气息混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历久弥新。
在他用文字抽丝剥茧般展示给我们的那个世界里,有辛酸,有感动,有人性的挣扎与无奈。专属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被他用文字定格成永远,一代代传承。
高加林就是那条时代长河中渺小的一员,他一身才华却无奈没有用武之地,本安逸于普通的教师工作却被人靠关系取而代之。读到这儿,我们不由地会为他打抱不平,诸如此类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引得人深思。还好,有那位善良乖巧的姑娘——巧珍,将他带出了人生的低谷,重塑了他的信心与追求。本以为他们的生活就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可上天却偏偏跟他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高加林一日之间成为了倍出风头的记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前程和地位,高加林最终放弃了一直深爱他的巧珍,选择了家世背景较好的黄亚萍。这种有名利成分夹杂的感情终究不会持久,最终高加林靠关系的事情暴露,不得不回到最初的黄土地,而巧珍,却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
读罢全文,一种忧伤的情绪如乌云般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高加林的悲剧,说到底是他一手酿成的,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这样费尽心思却悲剧告终“高加林”呢?突然想起以前见过的一首诗:没有什么使我停留,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我是不系之舟”,这或许是许多人潇洒的口头禅,可真正能做到“不系”的有几个呢?生活的道路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也许你只看到那光鲜亮丽的外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开启,就再也无法停息。金钱、地位、利益,甚至生命,诱惑可以将一颗纯洁的心灵瞬间侵蚀得满目疮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样,也许我们的人生不会飞黄腾达,至少可以活得洒脱,活得自在。
正如书中所说:“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既然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就要活出我们的滋味。是雄鹰,就要展翅翱翔搏击风浪;是大树,就要汲取养分奋力生长;是嫩叶,就要燃烧生命奉献自然。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回程,所以才更要加倍珍惜……
乘着专属自己的拼搏列车,一览窗外风景,朝着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