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字,我们建构起丰富多彩的内心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走进书中世界的一扇门,让我们与故事共同成长,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回家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1
不久前,妈妈参加新华书店举办的“书香福利”赠书活动,送到了一个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叫做《等你回家》的书。妈妈说,这本书是根据安徽的一名特警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我听到特警两个字,眼前顿时一亮,因为我上个学期看了一整套的《少年特战队》,感觉特警是非常威风非常神圣的职业。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
?等你回家》讲的是张小船和她爸爸的故事。她的爸爸是一名特警。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为了保护人民安全而受了重伤还毁了容。张小船就很伤心,但是慢慢的,她的爸爸逐渐开始恢复。然而,马上就要开家长会了,家长会还要评出一个最美妈妈和最帅爸爸,张小船觉得她的爸爸肯定不能评到最帅爸爸了,但是她还是带着爸爸去了。他们来到教室发现其他同学的家长都是爷爷奶奶。有个同学代表全体学生对张小船说:“我们为了让你的爸爸变成最帅爸爸,所以就把我们的爷爷奶奶都叫过来,这样,你的爸爸就是最年轻和最帅的爸爸了!”说完,大家都开心得笑了起来。
?等你回家》的作者吴洲星创作这个故事时,曾跟随故事的原型张劼的战友去过爆炸发生的居民楼。吴洲星把自己看到的情景描写到故事中:“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了。那个小区看上去非常普通,花坛里种着石榴树,枝头上结了几个青果子。除了房间里这一地狼藉依稀还能看出当时的惊心动魄,屋外一切云淡风轻。”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落泪。是啊,正是因为张小船爸爸那一夜的舍身一扑才换来如今的宁静安详。那么,还有多少个岁月静好,是特警叔叔们用舍生忘死换来的呢?
这本书真的非常感人。我看到张小船的爸爸为了人民的安全而身受重伤并且毁了容貌,我就想,他这样做得有多大的勇气啊?如果是我的爸爸,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我愿意让爸爸这样去做吗?我想了好久,终于想明白,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呢?是舍己救人舍身取义还是保全自己自私自利?我想到了抗战英雄邱少云。1952年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邱少云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我又想到了烈士董存瑞,1948年,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左腿负伤,冲至桥下,由于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紧急时刻,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举,如果你做了逃兵,你只会被人们唾弃,被人们遗忘。而英雄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因此,《等你回家》里张小船爸爸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的言行也影响了每一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孩子和人们,这些孩子、这些周围的人,包括我,都会用张小船爸爸的精神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小说的题目叫做《等你回家》。这个题目取得多好啊,等你回家,是最平常的日常。等你回家,也是最奢侈的盼望。今年的新冠肺炎来势凶猛,在我们被要求居家生活无法外出的时候,我们几乎待不住的家,却是许许多多医生、护士、逆行者们回不了的家。我希望所有为爱、责任奔波的人都早点回家。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2
刚刚步入小学美术教师这一行列的我,一直思考着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所建树的教师。作为一线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确实任重而道远。在学校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崔永漷教授的力著《让教学“回家”》,深感鼓舞和叹服。
崔永漷教授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相结合,使我认识到了“目标”教学对于一线教师的重要性。打破了之前我们一贯用的“目标——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的“三张皮”现象,提出了“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
崔勇漷教授的“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教学观道出了一节及于标准的课堂真谛。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当课程改革在经历了狂飙突进式的洗礼之后,理性的、静默的反思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无疑,“回家型”教学的探索,为课程改革不仅指点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也开辟了一条新的变革路径。当然,因为自己的学识尚浅,所以领悟也不够深刻、通透。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认认真真地学,吸收一点,再吸收一点。在日后的从教生涯中,我始终会有所建树。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3
寒假,皎洁的月光细碎地打在书桌上。那本厚厚的《熊猫回家路》静静地躺在书桌上,随着微风拂过,一页页翻开。拿起书本,打开书页,我凝目沉思。
一个小男孩帮助小熊猫跟母亲团圆的故事,男孩小卢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和母亲走散的小熊猫,小卢自己本身也是位孤儿,便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帮助小熊猫,小卢费尽全力保护小熊猫躲避别人的追捕,和小熊猫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渐渐地小卢觉得应该要让小熊猫跟母亲团圆才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就决定带着小熊猫踏上漫长的归乡路,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冒险旅程就此展开…
在我们的城市中,也有很多流浪的儿童,他们有的是被拐卖的,有的是自己走失的`,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何方?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像卢娃子那样,怀着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流浪的儿童和无助的老人,就像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有美好的明天!
多么淳朴的爱!我感叹。抬起脑袋,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屠杀动物的景象忽而出现在我眼前:菜市场血腥的剥皮小鸡,留下的地上一滴滴暗红色的鸡血;点杀场一只只鲜活的小羊,留下的一声声垂死挣扎时发出的哀鸣。……即使人类培育出鸡鸭牛羊是为人类提供生活用品和食物的,但也不应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去对待他们哪!如果没有了它们,人类也就不复存在的,不是么?他们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一大功臣啊!想到这里,我就感到一阵揪心的疼。人们若是能爱护动物,那该有多好哇!
是的,我还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会越来越全面,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会树立起保护爱护动物的意识,并付诸以行动。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珍惜地球上的的每一种物种。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4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路上碰巧遇到送报的投递员,她有好多没有赠送出去的杂志,就要了一本,她爽快地送给了我,于是,一本精致的《城市情报》就拿到了手,看了这里的一篇《回家》,这个文章写得太精彩了,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就是《回家》,这个故事说的是这样的。
一个爱好写作的男人,闷在家中写文章,他辞去工作,写的文章写的多,发表的很少,于是他迷惘了,是否走错了路,不该写作,他跟他妻子说了想法,不久,一封给他的电邮给了好多赞美之词,是个女读者写的,说喜欢他的文笔,说他的各种好,他说给了妻子听,妻子马上要他继续写下去,究竟还有人欣赏,还有希望,除了写,他还能干什么,妻子的提醒给了他勇气,于是就拼命地写,终于写出了一片天地,他的一篇小说被拍成了电影,他成了著名的作家了,写作的过程中,那个未谋面的女士经常给他写电邮,他决定要见一见这个女人,结果是,没有想到,那个女士就是他的妻子啊。
在这个文章中,他的妻子是聪明的,她用她的智慧把他锤炼成了一个名作家,不停地鼓励他,为他加油,在他迷惘时,鼓励他继续自己的梦想,终于梦想成真,给我了一个启示,一个人在十字路口时,是需要人鼓励和关怀的,有了这种环境,那么就离成功不远了,当你看了我写的这一切的一切,你会有何想法和启迪呢?会给你一个什么帮助呢?我希望会给你的人生指明一个方向。一个在遇到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时的方向。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5
?等你回家》讲述了作者陪同一个父亲去看望他正在戒毒所戒毒的儿子,一路上父亲不停骂着儿子,说那个不肖子,毁了一个家,毁了他。“我真想跟他同归于尽。”说到激愤处,抛出这样的狠话来,仿佛儿子在眼前,他是要毫不留情地把儿子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刚开始看了这个父亲的表现,我禁不住心中厌恶,这个父亲怎么会如此狠心,儿子再不好,也不能这样咒骂吧,怎能如仇人般要将儿子撕碎呢?但换个角度想,儿子也太不懂事了,该负责任的年龄,却像长不大的孩子,做吸毒这样的事。
正当我为这父子俩都恼怒时,父子已见了面,他们各自都一言不发。儿子一脸的不羁,他一直将头偏向一边,不愿看自己的父亲。可父亲却一直紧盯着儿子不放,像要把他印在自己的脑海的每个角落。两边的人有的在叮瞩,有的在抱头痛哭,有的在不停大骂……而父亲始终没有开口,规定时间快到了,儿子早已等得不耐烦了。这时,父亲敲了敲面前的玻璃,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举起来给儿子看,儿子的眼神突然由不屑变成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两行泪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我不禁好奇,是什么,让儿子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谁知上面只有四个字:“等你回家!”
看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对那父亲的恼怒早已烟消云散。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我不禁想到平时自己的父母总是满足我们各种要求。我们在青春期,叛逆的心情越来越重,开始反感父母,开始顶撞父母,一次又一次地伤透他们的心。可父母就算打你、骂你,也只是想让你学会更好地做人、学习、成才。我们一再讨厌自己父母干扰我们,束缚我们,压迫我们,觉得他们深深伤害了我们,但我们却不曾想过,我们又伤害了父母多少次,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滴了多少血啊。
这世上,被你伤得最深的那个人,往往是最爱你的那个人,你伤他(她)总是易如反掌,因为他(她)对你毫不设防。而在被你伤害之后,他(她)只是默默流泪,从不会放弃。
那个永远在烈日下、大雨中、寒风中等候你的身影,那道永远在窗户外、校门口、家门前注视你的目光,那个永远温和、慈祥、灿烂的脸庞,那是永远等我们回家的父母,那是虽不曾令其骄傲却始终视我们如宝的最亲的人。
让我们记得回家!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6
我觉得少年儿童时期的孩子就如同百灵鸟,聪明、灵巧而又可爱。他们思维活跃,灵感频发,记忆力强,用脑效率最高,这个时期上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补充。《十岁的我自己回家》就是一本专门为小学孩子编写的智慧阅读书。
我看了这本书,觉得我还有好多知识需要学习。我读了这本书内的几篇作文:《价值的转变》、《标准答案》、《弯腰,拾起尊严》、《在乎什么》和《惩罚》。《价值的转变》告诉我们:只有真实的付出,才会得到真心的收获。《标准答案》告诉我们:书本教给我们的是知识,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需要的是智慧。《弯腰,拾起尊严》告诉我们:人们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在乎什么》告诉我们:冯达诺用一种储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作者的不满,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一篇《惩罚》告诉我们,不犯错的人才是不可原谅的。要知道,在错误中学到的知识是记得最牢的!
除了这些,使我印象更深的是:一元钱一个奇迹。它是讲:一个小女孩叫朱莉亚,只有六岁,她的弟弟迈克病得很重。朱莉亚听到母亲讲只有奇迹才可以救迈克。于是,朱莉亚就带着一元钱去买奇迹,在买奇迹的路上,她碰到了一个穿着体面的先生,这位先生帮朱莉亚付了全部的医药费,迈克的病好了,家人都非常感谢那位先生。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全部医疗费我已收下:一块钱和一个小女孩的爱心。
?十岁的我自己回家》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大家快来一起分享吧!
读回家的读后感篇7
当放下手中的《阅读年选》,外面的天空已被晚霞染红,夺目的美丽。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每篇文章都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尤其是那篇《等你回家》。
儿子为了吸毒把父亲的家用全都用光了,被关进了戒毒所。一天,父亲去戒毒所看望他正在戒毒的儿子。父子俩面对面地坐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其他来探视的人都有说有笑,争着和自己的亲人说话。探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很快,时间到了。父亲在纸上写下几个字:儿子,等你回家。见到这几个字,儿子的眼眶瞬间溢满泪水,片刻,有泪珠从脸颊滚落……
正是这位父亲宽容无私的爱把儿子打动了,也正是这份宽容让我为之震撼。虽然自己的儿子犯下了大错,但父亲能坦然地面对并包容儿子的错误,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看着看着,我的思绪仿佛插上了翅膀:
“丁零零”,闹钟在床头尽职尽责地唱起歌来,我胡乱地穿起衣服走到客厅,可双眼仍像被粘上了胶水难以睁开,我像个醉汉一样在客厅里歪歪斜斜地走着。突然,只听“啪”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摔在了地上。这一声清脆的响声,可把我给震醒了。我急忙揉揉眼睛,只见窗边的花瓶掉在地上摔了个粉身碎骨,我的大脑仿佛一下子飞进了无数只苍蝇,乱成了一片。
愣了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我把地上的碎片全部清理到垃圾桶里,默默地在沙发上坐待着。妈妈似乎没发现什么,根本没有“审问”我。熬了一上午,我终于忍不住了,走到妈妈身边:“妈妈,对不起,我……我将家里的花瓶打碎了。”本以为妈妈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妈妈却微笑着摸摸我的头,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我知道,只是在等你主动认错呢!”啊?我惊愕地怔在原地……
原来,被人宽容是件很幸福的事,我也要学会宽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