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们在书籍中找到自我反思的空间,促进个人成长,撰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反思,也是对自我成长的审视,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拾麦穗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拾麦穗读后感篇1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学家苏格拉底的一节课堂——《最大的麦穗》。一天,苏格拉底与他的弟子们经过了一块麦地,他让弟子们去找一个最大的麦穗,并要求说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听懂了要求后,便走进了麦地。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最后,错失了良机,空手走出了麦地。随后,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弟子们悟出了要及时把握时机的道理。
虽然这只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堂课,但是却给我很大的启发。一节看似很简单的课堂,却充满了无限魅力。课上,苏格拉底最主要的教学语言只有:“你们去麦地里摘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如此简明扼要的话语便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要求全部讲明,弟子们带着任务很快进入学习。而最后,苏格拉底又引导弟子们悟出道理:“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可以说,在这节课上,苏格拉底也就只占用了这几句话的时间,其余时间则是全部给予弟子去寻找、去思考。而这种教学就是典型的“少教多学”。
在如今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教师只是起引导者的作用。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要求,然后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思考、去探索。然而一节课的核心并不是只是单纯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就好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所领悟。正如苏格拉底那样,在弟子们踌躇之际,一番恰到好处的点拨,便让学生茅塞顿开,悟出道理。
苏格拉底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虽然简单朴实,但却蕴含了教学的大智慧,就算过了两千多年,仍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课堂。
拾麦穗读后感篇2
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家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最近还学了一篇关于他弟子的课文呢。学完这篇课文我心中早已对这个人佩服飞五体投地了,他给弟子们讲道理,弟子们不一定能体会,能理解,因为他用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们到了麦地对他们说:“你们只许进,不许退,去麦地里找一个最大的麦穗,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听了老师的'话,弟子们便开始认真地去寻找最大的那个麦穗。他们东瞧瞧西望望总不满意,他们老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肯定在后面,现在不用着急。弟子们不知不觉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回首才发现自己一无所获。
他们忽然明白了老师要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抓在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机会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是许多人没有抓住它。”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就是因为以为自己碰到的不是最大的麦穗,在麦地里挑挑拣拣,结果一无所获。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像苏格拉底的弟子,机会到你眼前的时候,你没有抓住,当失去时,只有悔恨和可惜。我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上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妈妈付钱的时候,我有些迟疑有些犹豫。或许,下一家有比这个更合适的呢。我们又去另一家去看,看了许多家,都没觉得有比那件衣服更合适的了。当我们回到一开始那家店时,售货员告诉我们衣服就在刚刚被买走了,这时我心里只有懊悔、可惜、失落。如果当时我就把那件衣服买了下来,是不是就不会被别人买走了。
所以从这一件件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就该抓紧手里“最大的那一个麦穗。”
拾麦穗读后感篇3
最大的麦穗这一文主要讲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在麦田里挑挑拣拣,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结果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这一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浮想联篇,在现在生活中,像苏格拉底弟子这样的.人还很多,都丢失了眼前的机会,就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考试,很多人都认为小考试没有什么,就算考得不好,也没什么,又不是大考试,考的在差也没关系只要在大考试时考得好一点不就好了吗!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就完全错了!这样想是不对的,我们如果在大考试时考得好就应该在小考试时认真努力,心里自己想着,我这一次一定要考好,只有小考试的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下,才会有好的成绩,就像一句名言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朋友们,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能抓住它,如果让机会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很多人认为被人机遇好,机遇多,自己却不幸运,没有什么好机遇,读了《最大的麦穗》这一文,你应该很清楚了,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大多数人都是有很多机会却没有珍惜,没有抓住机会。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请我们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遇,成功就必将属于我们。
拾麦穗读后感篇4
今天,我看完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我的心情宛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难以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教导弟子。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错失良机的道理。
是啊!在我们的人生中,机会虽然有很多,但我们不要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要总以为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时间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把握好眼前的机会,不要一再错失良机。
我有一个表姐,1998年大学毕业了。可是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并不是没有公司聘请她,而是每次有公司请她,她不是嫌工资不高,就是干了几天之后,与同事有摩擦或者与老板发生争执,一赌气又不干了。这样一来,从毕业到现在,她干了很多份工作,但是没有一份干得长。究其原因,因为她做事不够专心一致,喜欢挑三拣四,不是嫌这项工作辛苦,就是嫌那项工作的薪水太少。总是一再地错失良机,到头来呢?只是两手空空而已。
?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说得对,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见了就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由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就会错失良机,到头来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拾麦穗读后感篇5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这篇文章,深有感触。本文主要就是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让学生们找最大的麦穗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正是这道理让我对它爱不释手。
这是一篇短文,以课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书上。第一次读,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听完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后,便对它产生了喜爱。我就喜欢最后一段人生道理,它告诉了我在人生中,应该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并利用它,这样自己才能成功。
事实也是如此,曾经有两个大学生毕业生要找工作,其中一位找了一个清洁工做了起来,别以为他没有前途哦。他努力工作,被老板升职又升职,三年后,原来的老板走了,替位的是他。他经过三年的努力,竟然从清洁工变成了企业领导人。一次,他遇见了和他一起找工作的另一个人,问道:“你的工作怎么样?”那人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一心想找一个职位高、钱多又省力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哪有呢?这就说明人有理想是好的,但要先把握住眼前一个个的小机会,将来理想必定会实现的。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又美美地把文章读了一遍,心中佩服着苏格拉底,啊!真不愧是一代大哲学家呀!
拾麦穗读后感篇6
课文《最大的麦穗》讲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找最大的麦穗,弟子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苏格拉底便借此告诉弟子们道理。
这篇课文中苏格拉底最令我钦佩的便是他敢于突破当时的.背景,让弟子们通过实践明白道理,而不是死死板板的“教书模式”他的这种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创新,历来就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品质。只有有了创新创新精神,才能够举一反三。
况且,无论你干什么,是学生、老师、工人。只要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一定可以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如:你发明了简算法则可提高算数效率。你发现杠杆原理,则可省不少力。总之,只要有了创新精神,可以对做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说,苏格拉底在内的古希腊三贤不也是有了创新精神才成功的。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从来创新都不大。我也是一位学生,我们天天学习科学知识。什么热胀冷缩、生物圈、食物链。可我们很少做实验,对上述理论也只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国家现在这么富裕,也不买一些专用器材,更别说从小培养了。在医疗、军事、工业。一直仿照外国所以一直落后其他国。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应知前耻而后勇,吸取前车之鉴。大大利用创新精神,让东方之龙从新挺起脊梁。我们业务应学习苏格拉底的创新精神,“将创新进行到底”!
拾麦穗读后感篇7
本学期学习了《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后,苏格拉底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他,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么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悟出了这个道理:人的一身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最大的一穗,有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是时机的摘下它,有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学者苏格拉底,主要是讲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可弟子们没有完成任务,苏格拉底就说了以上一番话。
邻居家有两个儿子,都是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找工作,老二给人家当营业员,权老大也去,老大觉得做营业员太屈了,希望找更好的工作,到现在也没找到。而老二的上司认为老二对工作认真负责,一直升到了总经理。
这个故事结合弟子们的话,我悟出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的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