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读后感是可以让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升的,读后感可以将我们内心的感悟记录其中,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朝花久拾读后感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朝花夕拾》里面写的是鲁迅小时候的许多事情,以及被家人限制下的生活,使我深受感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地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鲁迅在童年里不是很好。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之后,他则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化作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里,一定要开心。
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我感受到了鲁迅小时候经历的许多波折。他虽然在别人的限制下生活。但是,他没有放弃去探索。他把钱存起来去买书,在书中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这就是鲁迅从小养成渴望读书的精神啊!
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过许多波折,甜甜酸酸,但又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又渴望读书。我小时候也经常被家长限制,自己又想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那时,我的父母经常要上班,没时间去照顾我,就把我困在家里,由我奶奶去照顾我。奶奶年纪又大了,行动又不方便。我想出去玩,但是奶奶又行动不便。所以,我只能待在家里。后来,我听说读书能学到许多知识,还能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开始读书,果然在书中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一会儿,我穿越到了大洋洲;一会儿,我又穿越到了非洲。渐渐地,我在书中学习到了许多在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后来,我喜欢上了读书。课外的时间与平时的生活也不会再那么无聊,乏味。是书,带给了我知识和快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一句话。我们要热爱读书,在书中探索新的知识,新的世界。这正如冰心说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写的一本从童年到青年心历路程的一本回忆性散文,共十篇。书中有回忆,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关怀现实的一面,更展现了最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第一次发表白话小说时的笔名。这一笔名根据鲁迅自己陈述的理由有三点:其一,他的母亲姓鲁;其二,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其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童年时期的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古书与古诗。在“三味书屋”里,师从寿镜吾先生。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鲁迅的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鲁迅通过切实的感受感到了社会的残忍和冷酷。1902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进了预备学校。
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阿长与t;山海经>》等文章就写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时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真诚善良,给鲁迅买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鲁迅笔下一个温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强迫孩子背书,摧残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的压制。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时的一位老师,他正直热忱,不歧视同学,热心关注鲁迅的学业,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缓的笔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怀念,批判了当时黑暗迂腐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对现实的深切思考。从这些文章中透视着清末民初时期的生活画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读《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4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
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5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先生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6
参观鲁迅纪念馆时,看到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写的《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可惜的是只节选一段儿,余味未尽,非常渴望看到结尾,于是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朝花夕拾》。
收到书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到《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一气读完。放下书,感触颇深。
原来父亲的病不是无药可治,而是无医可治。几年来可怜的小树人垫着脚尖去当铺里典当家里还算值钱的一些物品,然后匆匆忙忙来到医生那儿,用祈求的目光注视着医生,渴望着医生把父亲的病治好。然而庸医们不但不讲究医道治病救人,竟然为了显示医术高明,让鲁迅取一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如:蟋蟀一对,竟然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真是可笑之极。鲁迅在不惜花着重金的情况下,亲眼目睹庸医是如何故弄玄虚地给父亲治病。看着自己的父亲一天天病重,直至奄奄一息,心痛不已。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病在鲁迅幼小心灵里埋下了从医治病,拯救百姓的想法。去日学医幸运地遇见了藤野先生。我在鲁迅纪念馆看见了藤野的照片:皮肤黝黑,人体瘦弱,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儿,斯文而有学问的样子。他是鲁迅老师之中,最让鲁迅感激的一个,因为他对学生关爱倍加、治学严谨、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尤其对鲁迅这样的学生更是单独批阅笔记、文章,加以辅导,直至深夜。令我这个从教30年的老教师佩服的五体投地。相比较之下,那位衍太太素质低下,经常欺骗孩子、瞒过大人、乱造谣言、为人不正,鲁迅不得不走罢。
鲁迅童年时的百草园其实是一块园地,中间一片荒草,周围几颗杨树,但对鲁迅来说竟是他童年的快乐天地。这是因为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鲁迅渐渐长大之后,生活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年轻的鲁迅,积极帮助范爱侬,虽说最终没能拯救范爱侬,但曾给予了他生活的希望。
鲁迅的革命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但鲁迅的童年却是快乐的、美好的。是岁月的一点一滴的流逝,童年渐渐地变成了一片回忆。
看着、看着,不禁使我浮想联翩,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还没实行生产责任制,百姓生活极其艰苦,仅仅能吃饱穿暖而已,物质生活极端贫乏。即便如此,快乐依然伴随着我:踢毽子、跳格、跳皮筋、荡秋千等。每天玩儿到天黑,满头大汗。
童年是甜美的,纯洁的,是无拘无束的,无忧无虑的。
鲁迅的童年如此,我的童年亦如此。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7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但现实中还是有这些封建孝道的影子。拿《增广贤文》来说吧,里面也提到了这两个所谓的“孝”的故事。而编辑呢?还是热情洋溢地带赞美语调讲述了这个故事。虽然我小时候远没有鲁迅那么复杂的心理,拿了书还是乐呵呵地背里面的文章,可到了这些故事心里还是忍不住反感,背的速度明显加快,声音也加重了,几乎要一字一顿地从声带里挤出来。这也可见封建教育不管在哪一代人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抵触。至于喜欢这两篇的小孩子,我现在还没遇见过一个。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别的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洁净优美,亲切感人,而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来描画场景,勾勒灵魂。能让人在掩卷之后得到更深层次的启迪。
童年已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
朝花久拾读后感篇8
这本是鲁迅先生所写的,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因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所以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书题中“朝花”是指散文记述的对象——孩童时期和青年时期,“夕拾”是指鲁迅主体的写作时间与方式。这本“朝花夕拾”每篇都带有导读,能让读者更深层的邻略文章的精华。
?狗·猫·鼠》中表达了鲁迅对猫的仇视,书中有一段道“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鲁迅仇恨猫是因为猫对弱小的欺凌。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以猫的特质讽刺某些人一旦抓住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折磨别人。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风筝》,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不太懂童心,认为玩风筝的小孩长大后没出息,从而折断了弟弟辛辛苦苦做的蝴蝶风筝。长大以后在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籍上看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悔及想去弥补时,可他却也长出了胡子。问及此事,他已全然不知,不怨了。遗憾深深地埋在鲁迅心里。现在也有这样的事情,大人认为对学习无用的东西都是垃圾,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朝花夕拾》是一部很棒的散文集,我买的是同心出版社,封面很美,能让人静下来慢慢品味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