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爱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23-04-02 作者:Mute 读后感

通过阅读一本励志书籍大家一定都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写好读后感,同学们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主动写上一篇读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自由爱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自由爱读后感推荐6篇

自由爱读后感篇1

一直以来我都很迷茫,爱孩子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爱,如果爱变成一种束缚、使孩子感觉到压抑,那还会是爱吗?源于"亲子版块"妈妈们的推荐,在读过孙老师的《爱和自由》后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要给他自由!在此,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原文(红色字体标识)和读后的感想,分享给大家:

书中开场白引用了"泰戈尔"的一首诗: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和自由》里这样说: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

六岁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的确,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迫不及待的想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喜欢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换个角度说典典是幸运的。

人天生不一样,生命的高贵在于每个生命和其他生命都不一样。

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感觉能力和把握能力时,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沉思的,宁静的。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于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教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当孩子把你的手指塞到他的嘴里吮吸的时候,你必须用缓和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的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典典在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实施了亲子阅读,事实上,那些书是根本吸引不到他的,每次他都坐不到一分钟,就去抓其它的玩具,如果我强行拉回他再继续看,那结果就只有一个:愤怒的撕、啃、咬。

7个半月的某一天,我惊奇的发现典典能够坐一会儿了,他前面摆着玩具、车、方块积木、和毛绒玩具,而此时他的目光正落在那本精美的绘本上,手里还不时的翻动着纸张,嘴里"念念有词",我发现他是那么的专注,此时此刻我心里有一丝感动。没想到孩子在专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那么的可爱,(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他爸专注的工作,那种专注是最能吸引人的)我没有打扰他,因为我不确定他在书中看到了什么,我不知道他在流连什么,我担心我这个时候如果废话一大堆,这个美好的过程就不存在了。

蒙特梭利说过一句话,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者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在相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的确是这样的,我记得让典典认识大卡上的香蕉时,有张卡只画了一串香蕉,有一张卡上面全部涂了黄色,旁边有一串香蕉还加了文字和拼音的注释,在教过几遍之后,我发现他更容易接受只画了一串香焦的那张卡。现在看来在教另外一张卡时,殊不知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香蕉上了,还是集中在颜色、文字抑或是拼音上了?

蒙特梭利说,授课的最简单的形式是简洁、明白、客观。

如果你不懂的话,不要胡编乱诌。

“简洁”就是废话少说。

书中举了例子:老师教小朋友“三角形”时会说:“你们看,这是个三角形,它有三个角”;“你们看,这是正方形,它有四条边。”这全是废话。正确的方法可能仅有一句话,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然后用三段式,"哪个是三角形?""这是什么?""三角形"

提到三段式这个方法,yes,i very much agree with。事实也证明凡是用三段式方法教给典典的东西,他都会记得比较好。

?爱和自由》中提到:

当儿童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办?停止。儿童有没有错误?没有。绝对不能说“你笨”,也不能暗示孩子。是儿童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不要谴责他。蒙特梭利要求把握住两点:一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继续进行;第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他自己不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等待时机,使儿童在他有兴趣时去努力理解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之上的,而不是同别人的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

如果说当孩子在专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希望被打扰的,这点我做到了。可是我又何尝没有“暗示”过典典呢?只不过我的暗示更多的是“表扬和赞赏”,典典在完成一件自认为完成的很完美的事情后,总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那是孩子信任我、渴望得到我的认可,每当这个时候,我除了给他拥抱、亲吻外加语言上的赞赏、还有就是眼神的“暗示”。我不知道我的这些举动在典典眼里看作是什么,但我知道,至少他快乐,因为此时他会回报给我一个笑脸或亲吻,我陶醉于这种快乐,享受这种快乐。

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力。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儿童的整个成长期不懂得什么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顺应自己的内部发展,他追求完善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费任何力气的趋向完善,他们对完善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我们所谓创造世界的人,是说对这个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人,是愉快的人,是自我完善的人。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看到在每个时代,都有人为自己向往的理想做点什么,比如林肯解放黑奴,曼德拉解决种族歧视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她的人民零至六岁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这个民族的素质就会下降的很快。

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他的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很喜欢的一句话:那就让儿童完全自由的听从内心的驱动去做他的事。

“吃”对儿童意味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形成。所以吃和玩是儿童两大主要任务。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使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阻碍他尝试,就像阻止我们看到近在咫尺的世界一样,尽量让零至六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超出他需要的东西。

和典典外婆讨论到这儿的时候,老人家开话了:他想要什么都要买给他吗?那得花多少钱呀?这个问题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的钱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孩子。

孙老师的全文大量引用了蒙氏的观点和理念,书中最后一章提到了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我只能说我们需要的是萃取,不能照搬。蒙氏理念故然好,但在中国普遍实行起来实在是难。蒙氏的精髓是要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认为孩子有能力发展好自己,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无一不认为:知识是传授给孩子们的。这种教育根深蒂固,不是看看书、上上培训课就能转变过来的。

自由爱读后感篇2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我: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应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我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我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我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我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齐欢乐、自由地成长!

自由爱读后感篇3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爱读后感篇4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来作为老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 通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自由爱读后感篇5

?自由地学习》贯穿的信念是,孩子的早期学习是意义深远的,这种早期体验每一步的质量如同它的数量一样重要。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时,方法和内容同样重要,它将我们的未来之箭引入特定的轨道,也许更好,也许更糟。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幼儿期怎样使孩子健康发展?什么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孩子怎样通过模仿和节律学习?为何创造性游戏如此重要?为什么滋养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该在什么时候上学?书中对华德福早期教育原则和方法做了独特的介绍,通过各种故事、真知灼见、鲜活的观察和描绘,凝聚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经验。

精彩分享:

(一)心理学家和社会评论家大卫·埃尔金德提出,孩子需要"横向的丰富"远胜于"纵向的加速"。

(二)孩子需要活动,而怎样引导这种活动使其成为自控性活动,正是当前最缺少了解和支持的一个儿童早期发展问题。代替从“内在”出发的自控的是,活泼的孩子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孩子的活动由电视、电脑、学校要求、成人需要(甚至药物)所“冻结”。

(三)没有匆忙。孩子意识到在这里有大量时间做好事情。没有害怕。每个孩子都信赖特定的节奏。没有失败。因为孩子们能够自由地游戏,所以即使失败了也能感到满足。没有命令。自我选择和模仿的意愿代替了命令。孩子们的心情是自然、没有强迫感的。在每天这种无压力的状态下,他们不断地增强自信心和发展自我控制力,他们被理解,接受有耐心地示范,明白怎样在人类生活中占自己的有一席之地。

(四)利用孩子活泼的自然倾向来教育孩子,而不是与之相反;为创造性的游戏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合适的器材。

(五)“自由地学习”意味着什么?万物皆有时——让一切都发生在其应该发生的时间。

(六)教育的精髓:耐心。不是被动的等待,是主动的耐心,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让孩子准备好上学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在三岁做三岁应该做的事,在四岁做四岁应该做的事。匆匆忙忙地让孩子去适应政策所引导的童年会给孩子带来不切实际的压力,同时也会压迫着家长和老师。

为什么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童年的时间却在缩短?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被送去学习各种知识的年龄越来越小。家长们普遍认为“学习开始得越早越好”。于是孩子们童年玩耍的时间被剥夺,他们被迫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导致孩子们原本“爱玩爱动”的天性得不到满足。

“自由地学习”是什么意思?我想“让一切都按照它们自己的时间发生的观念”是必须理解的重点之一。它体现了教育中“耐心”这个本质。让我想起了一个词-----“静等花开”。它指的是积极的耐心,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孩子需要就满足他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机会“成为”自己。

"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比赛。"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思考、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和谐发展,为孩子未来的智力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童年阶段,孩子是通过"做"来学习,给予孩子充分的玩耍时间,给予他们艺术体验的机会,给予他们参与生活的空间,他们会成为健康、开朗、自信的人,成为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人。个人觉得这本书很好地阐释了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不犯方向性错误,少走弯路。毕竟,逝去的光阴,孩子的成长,都无法重来。

自由爱读后感篇6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教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教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往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教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学校里充满民主、平等,让教师、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教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当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可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教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教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