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观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4-04-25 作者:lcbkmm 读后感

观后感是我对电影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欣赏电影的独特之处,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节和主题,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傻观后感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三傻观后感模板8篇

三傻观后感篇1

我们现在当代教育方式就像是有人说的教者死教,学者死学,这是最聪明也是最笨的方式。我想到了我看过的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可能会有没有看过的朋友问这名字不就是喜剧片的名字吗?怎么就和教育挂钩了。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翻译,这部电影的内容可以算是和名字背道而驰,但是接下来听我和你说…

影片开始,一架飞机上的一位乘客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然后他听到了很紧急的事情,他做了一个危险的决定,在飞机刚刚起飞的一会,他突然好像心脏不好捂着心口位置倒在了飞机过道上,在医务人员快速送去救医的途中那位乘客突然从轮椅上跳下来舒展筋骨和他们说我现在好多了,原来他是在装病(现实生活中不可以这样这是违法的),他在出租车上打通了另外一个朋友的电话。这个装病的人叫法汗他因为听到了一个有关重要朋友兰彻的消息。他接到了朋友拉朱之后朝着印度帝国理工学院开去。到达目的地后却没有看见兰彻,只有和法汗打电话的那个叫查图尔的人,法汗忍住想打他的冲动,拉朱问查图尔为什么,他指向墙上的一处痕迹。查图尔和兰彻有个十年挑战比谁更加成功?

到此回忆开始,视线转入校园,主角之一的法汗出生的第一天就被父亲宣布要成为工程师,却从来没有人在意他想做什么。第二个主角叫拉朱是一个信教徒期望可以考上好成绩,他的家庭条件很差,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又要工作还要照顾父亲,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兰彻是一个很神奇的人聪明过人还对机械有一股高昂的热情会灵活变通会应用敢于突破常规去思考,关于他的身世和家庭会在影片里慢慢揭开。查图尔是一个追求第一的人关于他的家庭没有细说。

电影全篇下来其实主要讲的是主角兰彻想对印度传统教育的改变,也展现出了教育的劣根性,读的死读教的死教,不懂得变通。兰彻的演员阿米尔汗也因为他拍的电影而被印度多方攻击,甚至和父亲断绝关系。总得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电影,可能可以让你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改观(但是要记住,主角他们再差也还是进入了印度最高学府,可以借鉴不能模仿)。

三傻观后感篇2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看这个电影了。

影片讲述的三位主人公成长的经历每次都会感动到我,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成功的结果,而是他们在阴云密布的重压下如何突破阻碍,破茧重生。

其中最耀眼的那个人,叫兰彻。他似乎什么都不怕,所有的规则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在大家都在不择手段追求成功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沉浸所爱,活得逍遥自在,一边做自己喜爱的事,一边静静等待成功走上门。从第一次看开始,我就对有一幕印象很深刻:兰彻瞎编了两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寻找定义。显然这是不可能找到的,在大家灰心丧气的时候,兰彻却反问:“你们在知道要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有过那种兴奋、激动的感觉吗?”

每次我自己都会被这个问题带入沉思。

整个电影有好几个巨大的转折,第一个是他的两个朋友发现兰彻当初是在代替一个富家子弟学习。大家上学都是为了学历为了学历背后的辉煌人生,而只有兰彻是单纯想学习,简单的就想要那些知识。第二次,是在十年后发现兰彻原来是一个蜗居乡村学校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经典名言“追求卓越,成功自会找上门”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但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兰彻,不会在人生路上那么早就发现自己的特长,可他身边的两个伙伴改变,也许是我们大部分人会面临的。

毕竟兰彻从头到尾都没有变,真正在成长的,是他的那两个朋友。

在他们两人中,有一个人是有自己很突出的特长,但被规则和期待压的喘不过气;另一个是其实很有能力,但是身上担负了太多的恐惧。他们在兰彻的帮助下,终于鼓起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越过规则的束缚,走向适合自己的人生。

三傻观后感篇3

告诉自己,一切都好。

现在再也看不见放学后趴在地上打弹珠的孩子们,看不见孩子们跳房子……因为现在家长都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考一个高分,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压力。今天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就体现了学生的巨大压力。

影片中有三个兄弟,一个叫法尔汉,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但他的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他只能顺从;还有一个叫拉朱,他们家庭非常贫困,但是他们家中唯一的希望,她总是担心,明天以至于他总是无法过好当下;最后一个是蓝澈,他热爱学习,但他不像别人一样,他学习只求学会,而不是像机器人一样,只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真正能做到像兰彻一样的人,又有几个呢?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强,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父母们却不知,孩子们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如今的各所大学,通通都只看分数。一些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因为这些老师和家长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学生有了压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但是学生也只是个孩子,让他们去承受,连大人都不一定承受的了的压力,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轻生,这就造成了我们身边一幅幅悲惨的画面。

虽然我们身边并没有太多这样的事例,可如果我们只向影片中的“消音器”一样,对于新知识只会死记硬背,那么学习效率就不畏那么学习效率就不会高。可如果像拉朱一样,我们也不可能成功,有时只担心远方,却忘了避开脚底下的坑,也不会成功。只有像兰彻一样,真心热爱学习,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事就放弃,我们应该记住兰彻的话:“你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观后感篇4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电影,我很喜欢里面的兰彻,不,准确的说是奉苏克·望杜,因为他提倡快乐的学习,大胆的去想去做,不管好坏,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的两个好兄弟:法涵和莱俱。他们在皇家工程学院读书,成为好朋友。法涵和莱俱两个每次考试都垫底,法涵从小就喜欢野生动物,想当野生动物摄影师,不喜欢机械,可他爸爸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做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为家里挣钱。莱俱被兰彻称为懦夫,虽然他喜爱机械,想当一名工程师,可他害怕明天有什么事情困扰他,因为他的家里有瘫痪的父亲,爱唠叨的母亲和嫁不出去的姐姐,他的家境很贫穷,可男方却要一辆车做嫁妆。他们三个被目光短浅的校长“病毒”称为傻瓜、白痴。这家皇家工程学院是传统的名校,可校长只告诉他们怎样拿高分,让家长们高兴,却没告诉他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这所学校是填鸭式教育方法,死记硬背,老师硬把那些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

我认为,我们要快乐的学习,大胆的动手去做,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希望老师一定要欣赏孩子们的新思想新发明。

三傻观后感篇5

?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为《3idiots》,片名虽然翻译的太烂了,但不影响其资料,这是一部印度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纯粹的喜剧片,影片抨击的是印度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学生迫到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轻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为奴隶的实况反应出来,发人深醒。能够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教育片,比起小时候学校家长组织要求看的影片不明白要强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兰彻、法涵、莱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庭太多的期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那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那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能够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向垫底。而莱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取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笑中有泪,充满人情味,他们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兰切展现了一系列非传统教育下所培养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他挑战传统教育,挑战权威,整个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学,教育了老师,教育了校长,教育了整个教育。他用知识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别人建立了人格,让别人找到了梦想,同时成就了自己。这些知识是来源书本,但绝不来源于传统课堂。同时影片让你更加走进了自己,梦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学习不再是分数,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好处?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到达了顶峰。

最后结局一段众学生在学校抢救教授女儿的孩子时更有惊险而不失幽默,表现少年人的创意。结尾的那一幕,兰切在穷乡僻壤起学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学。这反璞归真的好处﹐比较之前的学生在名校的读书苦况﹐反映政府不应扭曲少年的天性……

这样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就应好好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作品反映的现象和中国有些相似:分数决定一切,中国的创新体制受到各种思想和体制限制、崇拜权威、根据“钱”途决定事业而并非个人兴趣、成功的标志是财富和地位……看完后细细咀嚼,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傻观后感篇6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觉得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在印度当时崇尚男人做工程师、女人当医生背景下,法罕、莱吉因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去印度帝国工业学院学习工程师知识,而兰彻用非同常人的行为对抗着这所学校或者说这个社会存在的弊端;电影开始由兰彻对正在训话的院长说院长,如果钢笔在太空没用,为什么不用钢笔,他们可以剩下数百万,院长回复以后作答,我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对学院教育或者说整个印度社会的教育弊端描述的开始,直至最后院长回答了这个问题,让我感受到院长在变化、学院也正在变化,至少院长他不再是从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恍然大悟认真对待自己的不对的地方。从这两个片段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创新不是在知识工厂出来的,而是需要鼓励学生去打破常规、敢于质疑的这种精神。

整部电影里,音乐让人有时感到很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内心好像被上帝的手轻轻得抚摸了一下;电影也有经典的句子,例如:追逐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法罕对兰彻评价时说的一句话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等等。

这部电影让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一遍,你会想学习;看完两遍,你会思考你的理想意义是什么;看完三遍,你会为卓越,而不断充实自己。

三傻观后感篇7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印度20xx年拍摄的一部具有喜剧风格的电影。它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十年之后,查尔图归来,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电影中,除了兰彻,每个人都只想安稳读完大学然后找工作。他们一生下来就被决定了命运。父母决定了他们“未来一定要当个工程师”,于是他们,也只能当个工程师,把自己的梦想埋藏在心底。但兰彻,是因为喜欢工程学,才来学工程的。

兰彻不屑于“填鸭式教育”。他从一开始就反对校长“病毒”的看法,和他对着干,不屑于他的教育方式。他鼓励自己的朋友,干自己想干的。法罕因他的鼓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去当了摄影师。

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你,你只需要在心里默念“aalizz well”!

三傻观后感篇8

影片中,十年后的三傻都做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心想事成,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内在诉求的不同,最终都实实在在的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包括那个查图尔,也获得了自己认为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4个人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查图尔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为取得好的名次也是下足了功夫,十年后的生活也是有豪宅,豪车,漂亮媳妇等,在世俗的眼里他是优秀的,不过这种优秀使得他机械的成为了现实的一个工具,完全没有他自己的生

查图尔就是现实中在知识层面架构的人类躯壳的代表。查图尔们无法自知自己内在真正的诉求,完全按照三维世界的体系来架构着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活一次”跟“没有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说,在三傻和查图尔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

查图尔的生命状态,在很多没有明白生命本质的人眼里边,是非常认同查图尔的这种生命状态的,他们不理解生命本身的自在,才是生命真正追求的目的。

这是在我们的早期教育阶段就已经把大脑完全格式化了,而且这种格式化的封闭属性使得像查图尔一样的人们只能填充知识,填充学习中相对固化部分的东西,丝毫谈不上创造力,所有的东西好像都已经被界定了。

这也是为何兰彻可以成为400项发明的科学家,而查图尔却要哭着,喊着,求着兰彻与自己合作的主要原因。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