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2-11-04 作者:pUssy 备课教案

只要我们制定出一份优秀的教案,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让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更自信,一定要认真写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生物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5篇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1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2

知识精华

来 源 排 出 调 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由肾、皮肤、大肠排出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 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 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 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 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 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 )

a、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 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细胞结构物之一。

b、 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 维持细胞的形态。

d、 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 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5、 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 )

a、肾排出 b、大肠排出 c、皮肤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 )

a、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 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进( ) 和( ) 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 ) 和( ) 对 的重吸收和对 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 。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 ) 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带 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a;3、c;4、b;5、d;6、a。

二、 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2、肾上腺 醛固酮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钠 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4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一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梯度的ph环境,以研究不同的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ph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ph;在最适ph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ph范围后,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酶失去活性;过酸与过碱对酶活性的破坏都不可以被恢复。

如人体内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适ph范围是1.5~2.2之间,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适的ph范围是8.0~9.0。

探究三:酶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假设

酶浓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

实验器材

烧杯、试管、量筒、干酵母菌、过氧化氢、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与烧杯)将上述鲜酵母菌溶液分别配制成稀释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释液;另取4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

②将酵母菌稀释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气泡逸出的速率与气泡的大小。

实验数据与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气泡越大,直接表明过氧化氢被分解得越多,间接证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酶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具体来说,在底物浓度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底物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探究四: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三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浓度梯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环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学生探究:进行相关的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并画出底物浓度与酶作用速率关系的函数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酶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那么,反应产物的浓度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反应产物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反应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

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单考虑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变量。

引导学生阅读“放眼社会”的“酶与疾病”,让学生了解酶和疾病的关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变化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中有关酶的应用的例子。

用作辅助消化剂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尽管胃内酸度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酶发挥作用,但人们可以将某些酶制剂做成肠溶剂型,如糖衣片和胶囊等,让酶到达肠内后再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

学生活动:阅读“酶与疾病”,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走访与考察等多种方法,写出一篇有关“酶与疾病”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3.酶促反应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4)底物浓度

活动与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发挥活性”的活动建议: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下酶的活性都会丧失。在活性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人体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反应,然后随食糜进入小肠,这时pH由2.0变成7.8,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了影响。

实验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块,盐酸,naOH,pH试纸等。

实验步骤: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体;

(2)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体;

(3)加入两块相同形状的等重量的精肉块;

(4)向两试管中同时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时观察,记录;

(6)分析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5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 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 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