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教案最新8篇

时间:2024-03-15 作者:tddiction 备课教案

教案的编写,教师可以审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教学环节的缺失或重复,进行适当改进,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的了解程度,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类教案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类教案最新8篇

科学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科学类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自由操作,鼓励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下一节咱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

科学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作用,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和特点。

2、愿意积极地参加探索种子的活动,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认知准备)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材料准备)童易软件(植物下——小伞兵和小刺猬)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活动难点)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探索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会发芽的种子

提问:种在泥土里的植物为什么会发芽?

泥土里的种子,怎样才能发芽、长大,种出新的植物?

小结: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空气、水、温度)能发芽长成新苗。

二、种子的好朋友

·欣赏故事《小伞兵和小刺猬》

提问:植物妈妈的孩子是怎样传播到各个地方?(丰富词:传播——传送、播送)

小结:有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有的种子是靠动物传播的。

·说说不同的植物

提问:植物还有那些传播方式?

小结:水能传播,莲花的种子——莲子,生在莲蓬上顺水安家

种子自身弹射传播,凤仙花

人工传播,稻、麦、豆类等

活动重点: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三、我找到的种子

提问:你在什么地方找了植物的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小结:植物的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有的靠风,有的靠水,有的是自身弹射,大多数种子是靠人或动物来进行传播的。

科学类教案篇4

教学意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根据孩子们对水的兴趣,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水》。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2、 体验探索水秘密的乐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玩偶、卡纸、玩水工具(玉米核、乒乓、积木、纸船。小鹅卵石、汤勺、插具、易拉罐、玻璃球)、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分别放着一勺(白糖、盐、芒果粉)干毛巾若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水是透明,可溶解,会流动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宝贝们好!今天熊妈妈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走过这条小河就是熊妈妈的家。熊妈妈请宝贝们帮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我们经过小河的时候仔细观察,待会儿告诉她。

二、观察水,发现水的特性

1、经过小河时看见了水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

2、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猜猜,泥沙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或者还有其他的东西)

3、到底藏了什么?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小结:呀,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水的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4、我送你们几个礼物,你们放到水里,再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宝贝们,白糖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盐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芒果粉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些东西在水里不见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来告诉你们,溶解。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水具有溶解性。

5、我现在把乒乓球放进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动了)

小结:你们可真厉害,我们发现了水的又一个秘密,水会流动。

三、总结提升,体验快乐

1、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三个秘密。水的秘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发现水的秘密吧!

相关信息: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科学类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看谁能飞》这一活动是科学领域中的内容,本次活动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学习让物体飞起来的条件,在探索的阶段也让孩子内化事物的特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中班幼儿在现阶段已经能够初步感知常见事物的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带着好奇心进行动手验证,并积极探索各种让物体飞起来的方法。最后以“对比试验”形式开展,也是为了让幼儿在操作中初步体验力量、形状等于飞的时间长短的关系,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一)初步探知让物体飞起来的条件。

(二)对探究实验有兴趣,能大胆猜测、主动操作、积极表达。

活动准备:

(一)羽毛、纸、积木、石头、气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每组一份。

(二)硬纸板、扇子等物品。

(三)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什么飞起来了

1.教师在桌上放置纸、羽毛、积木、石头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若干,引发幼儿思考。

——桌上有什么猜猜看,什么能飞起来?什么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表格上。)

2.教师提出探索任务。

——到底哪些东西容易飞起来,哪些东西不容易飞起来。你们来试一试,并在表格上做好记录,容易飞的画“√”,不容易飞的画“×”。

3.分组自主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测,教师观察,引导幼儿将探索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上。

(二)我有我发现

1.交流探索的发现。

——哪些东西可以飞起来?你用的是什么办法?(如用硬纸板或扇子扇、嘴巴吹,或把纸折成纸飞机等。)哪些东西飞不起来?

2.初步探讨飞起来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飞起来,有的不能?

——(教师小结)轻的、薄的东西容易飞起来。有的东西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等让它飞起来,如纸等。

(三)看谁的东西在空中飞的时间长一些。

1.两名幼儿一组,尝试进行对比试验。

——两个小朋友选择同样的东西,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比比谁能让你的东西在空中多停留一点时间。

2.幼儿集中展示本组的成果,总结、交流飞得好的原因。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物品在空中飞的时间长些的?

活动延伸:

(一)玩让纸飞机在空中飞得更久的探索性游戏。

(二)吹羽毛:让幼儿用嘴吹羽毛,比比谁吹的羽毛不落地,锻炼幼儿的肺活量。

科学类教案篇6

设计来源

生活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其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现象。如:“糖和盐不见了”这一活动作为小班的幼儿,也是经常见到的,但幼儿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这种现象。此活动提供给幼儿实践操作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的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溶解过程和了解溶解现象,激发了幼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花生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大豆、石子、温水、杯子、小勺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⑵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⑶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⑷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花生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延伸活动中都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对如何进行幼儿教师问题意识的建构做了一点尝试。一、疑惑疑惑之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参考教材中,在幼儿做实验时是让小朋友二二结伴放入方糖一起搅伴。虽然,小朋友两两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虑到我们班的小朋友入园不久,人数又多,而且大多数小朋友动手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大家一起动手的话,可能会比较混乱;再有,小班上学期幼儿的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让小朋友二二结伴放入方糖一起搅伴能达成合作的效果。

科学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科学类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调味品、食品,知道什么叫溶解。

2通过自护探索实验能描述实验发现,知道如何加快溶解速度。

3、体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溶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

自主操作探索食品的溶水性与不溶水性。

经验准备:

幼儿对常见调味品、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

盐、糖、蜂蜜、食用油、透明塑料杯若干,搅拌棒若干,装有食盐和油的大碗,纸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1、逐一介绍食盐、糖、蜂蜜,食用油。

2、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问题引导:能否食用?盐什么味道?糖和蜂蜜是什么味道?

如果把这些放水里会发生什么?猜一猜。

二:幼儿自主探索实验。

1、实验: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盐放入自己面前的1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盐去哪了?(融解了)教师解释溶解的科学原理。

观察:还有一点盐溶解得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溶解速度?(搅拌)

2、实验:不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油放入自己面前的2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油在哪?为什么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三:幼儿观察教师实验。

1、教师将一勺糖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说“糖溶于水”。

2、区分油与蜂蜜。

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油与蜂蜜。颜色、

教师将一勺蜂蜜放入水中,观察蜂蜜有什么变化?(溶解慢)请幼儿搅拌,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说“蜂蜜溶于水”。

提问:如果搅拌油,油会溶于水吗?猜一猜。

请幼儿自主探索搅拌自己面前的2号杯。说一说实验结果。

四:活动小结。

1、幼儿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提炼幼儿的实验发现,给予正确的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