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教学节奏写作才行,教案是教师常用到的一种文件,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纪律性的材料,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18页。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利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我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学习重点:
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
学前准备:
收集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检查独学部分第1、2题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
仔细回顾独学题2,再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收获。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小组合作交流,验证规律。
讨论: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2、4、6、8?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5或0呢?
我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4.试试身手。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2)集体交流。我又发现了 :
(二)奇数和偶数
1.自主阅读教材。根据自学内容,我知道:
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可把自然数分为 和 两类。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
2.组内交流,并讨论:0是不是2的倍数?为什么?
3.汇报总结。
4.我能说出身边的奇数和偶数。
5.做一做(第17页)。
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2.会判断奇数、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走进课堂
1.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数、整数、因数,后来又学习了倍数,我们都说自己学的很棒,今天我就考考大家
出示:1~100的自然数。
2.导入:
这是1~100的自然数。
你能很快找出2的所有倍数吗,并用蓝笔圈出来。试一试!
3.同桌结组,比试结果。
二、探究新知
1.2的倍数的特征。
你们圈出的这些数和2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它们都是2的倍数
这些数是分别用2X1 2X2 2X3 2X4 2X5 ……得来的
请大家观察这些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这些数个位上是0、2、4、6、8中的一个。
这个规律正确吗?请同学们任写一些大一点的数验证一下。(学生写数验证,小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看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数是不是0、2、4、6、8就可以了。
三、练习 出示课本第20页第一题
自学 奇数、偶数
1、关于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还有很多知识,你想知道吗?请你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
你们从书上还知道了些什么?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因为0也是2的倍数,所以也是偶数)
双数指的就是偶数,那么单数指什么呢?
学生说:奇数
2、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17页做一做
学生口答
根据上面的学习,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学知识呢?
自然数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因为0、2、4、6、8都是偶数,所以也可以说“个位上是偶数的数都是偶数”。
3、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过奇数和偶数?
我的身高148厘米,148就是一个偶数
2008是个偶数
同学们真有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奇数、偶数对事物进行分类。
看来奇数、偶数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呢。
2、5的倍数的特征。
自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在课本上有100以内数的表格,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5的倍数,看看有什么规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想办法验证你所发现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又是5的倍数?(60 30)
60、75、106,30,521
①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有什么特征?
②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③引导总结:个位上为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巩固发展:
(1)套圈游戏:把下面的数填在圈里。
18 24 25 30 35 36 40 42 45 46 50 65 80 100
①2的倍数:
②5的倍数:
③同时是2和5的倍数:
(2)判断。
①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
②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 ( )
③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 )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交流。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3、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二、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
1、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试一试找20的所有因数。
⑸介绍36的因数的另一种写法----集合
用集合形式写18的因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6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6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6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6,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6;四是用除法想,( )÷6=1、( )÷6=2、( )÷6=3的方法写。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6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4,7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还记得因数吗,出示课件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约数和倍数”,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游戏规则:
(1)一位同学提出所要找的朋友的要求,例:“我的因数在哪里?”或“我的倍数在哪里?”
(2)相应学号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作业安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猜老师年龄,给出范围: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4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脳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3、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脳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脳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5
【知识点讲解和梳理】
一、数的世界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整数:如-3,-2,-1,0,1,2,3,4……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自然数:如0,1,2,3,4,5……这样的数叫做自然数。
2、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2,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偶数和奇数的定义。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5.、能判断一个非
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补充【知识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3的倍数的特征
1、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补充【知识点】:
1、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四、找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方法: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找一个数的因数,就是看它可以由哪两个因数相乘得到
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五、找质数
1、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大于1的自然数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
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4、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补充【知识点】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自然数(2);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数(3)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1);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数(4)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数(9);最大的一位合数,还是偶数(8)
六、数的奇偶性
1、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2、能够运用上面发现的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补充【知识点】:
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2(×)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和最大的因数都是它本身。(√)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必定一质一合。如:2和3(×)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两个连续的自然数都是质数,这两个数是2和3(√)
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两个质数的和,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如2+3=53+5=8(√)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1)公约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如: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2)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几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3)互质数的意义。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如:3和8是互质数,15和16也是互质数。
①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不限定必须是质数。
②质数和互质数的意义不同。质数是就一个数说的,互质数是就两个数的关系说的。
2、注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①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15和45的最大公约数是15。
②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如: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
3、解题技巧指点:
(1)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最大公约数乘半边”这一规律,即求最大公约数时,要把所有的除数都乘起来。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公约数时,不一定要用最小的质数去除,也可以用较大的合数甚至是最大的公约数去除。
(3)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最后的两个商一定要是互质数,否则,求得的结果就不是最大公约数。
(4)正确判断是求已知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还是求最小公倍数是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技巧是:如果所求的数能够整除几个已知同类数,是求最大公约数的问题;如果所求数必须能同时被已知几个同类数整除,是求最小公倍数问题。如:
①用某数去除23、32结果都余2,问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求最大公约数问题)
②某班同学如果每8人一组,或是每12人一组,结果都差3人,求某班学生最少有多少人?(求最小公倍数问题)
4、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1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先用三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去除,当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都找尽以后,再用任何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去除,把不能整除的那个数移下来,写在商的位置上,一直除到最后的三个商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再把所有的除数和商都乘起来。
例1、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分析: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解:
3、求最大公约数的实际应用。
例2、有两根木料,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18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相等的小段,每根不许有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分析:
这里求每小段最长是多少米,就是求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
2+3=5(段)
答:每小段最长6米,一共可以截5段。
4、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例3、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分析: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答: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5、求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例4、一些小朋友分组做游戏,第一次分组每组4人余下2人,第二次分组每组5人也余下2人,第三次分组每组6人还是余下2人。问最少有多少名小朋友做游戏?
分析:
根据题意,要求最少有多少名小朋友做游戏,就是在求出4、5、6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再加上2。
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
知识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练习:1、4×3=12,()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2、3×6=18,所以3是因数,18是倍数。()【判断】
3、因为12÷()=(),所以20是()和()的倍数。【填空】
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练习: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的。如18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填空】
2、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的。如:4的最小倍数是()。
3、写出7的倍数:(),40以内6的倍数(,30的因数()。91的因数()。
4、在4、6、8、12、16、18、20、24这八个数中,4的倍数有(),
6的倍数有(),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填空】
5、在1、2、3、4、6、12、18这些数中,12的因数有(),18的因数有(),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有()。【填空】
6、一个数既是40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填空】
7、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减去它的最大因数,差是()。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除以它的最大因数,商是()。
8、如果a的最大因数是17,b的最小倍数是1,则a+b的和的所有因数有()个;a-b的差的所有因数有()个;a×b的积的所有因数有()个。【填空】
9、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填空】
练习:1、个位上是()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的数,都能被5整除。【填空】
2、在18、29、45、30、17、72、58、43、75、100中,2的倍数有();3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填空】
3、按要求做。从0、3、5、7、这4个数中,选出三个组成三位数。【填空】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有:。
(3)组成的数是3的倍数有:。
4、不计算,判断哪几道题的结果没有余数。【选择】
48÷3□57÷3□342÷3□567÷3□802÷3□
5、要使7□这个两位数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三位数□12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三位数3□5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6、3的倍数都是9的倍数,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判断】
7、任何奇数加上1后都是2的倍数。()【判断】
8、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判断】
9、671至少加上()或减(),所得的自然数就是3的倍数。【填空】
10、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两位数是()。
11、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最小是(),最小的三位数是()
12、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判断】
13、1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填()【填空】
14、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的倍数,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是()的倍数,一个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是()的倍数.
知识点:奇数、偶数、素数和合数
练习:1、在27、68、44、72、587、602、431、800中。【填空】
奇数是:,偶数是:。
2、在2、3、45、10、22、17、51、91、93、97中。【填空】
质数是:,合数是:。
3、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填空】
4、质数只有()个因数,它们分别是()和()。一个合数至少有()个因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填空】
5、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有(),偶数有()素数有(),合数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连续的两个合数是()。【填空】
6、素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判断】
7、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判断】
8、下面是银湖小学四年级各班人数。()个班可以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个班不可以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
9、按要求写出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填空】
(1)两个数都是素数:()和()。
(2)两个数都是合数:()和()。
(3)一个数是素数、一个数是合数:()和()。
小学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12÷2=6 12÷3=4
师:在这3组乘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师: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2÷2=5……2。问:12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2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混哦!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那么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并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18的因数有:1,2,3,6,9,18)
我们在写的时候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四、“动脑筋出教室”游戏课件
五、课堂练习
1、请你来做小法官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2)48是6的倍数。 ( )
(3)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 )
(4)6是36的因数。 ( )
(5)在4x0。5=2中,4和0。5是2的因数。 ( )
2、细心填一填
(1)、1的因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3)、自然数32有()个因数,它们是( )。
(4)、16的因数有( )
(5)、19的因数只有( )和( )。
3、我最聪明,我来回答
(1)、27的因数有哪些?
(2)、27是哪些数的倍数?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习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七、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12=12 12÷1=12
2×6=12 12÷2=6
3×4=12 12÷3=4
因为: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
所以:a,b都是c的因数,c是a,b的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全面的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因数和倍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引入到数与数之间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点,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在愉快中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
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
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1是1,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
3、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4、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
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
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