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优秀5篇

时间:2022-10-29 作者:Animai 备课教案

在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后,我就可以认真书写教案了,教案在书写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强调逻辑思路清晰,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优秀5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三)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

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不同的保温材料保温时间的不同,有继续探索的欲望。

2、学会使用温度计,初步掌握看刻度的方法。

活动准备:

塑料瓶、冰块、各种保温材料、温度计、黑板。

活动过程:

1、引出主题:

(1)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要使冰块在较长的时间里都不融化,有什么办法?”

(2)幼儿运用原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试验中进行尝试:

(1)认识各种保温用品,引起幼儿实验的欲望:“在那么多的材料中,你认为哪种材料的保温时间最长?”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选材料进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保温时间与保温材料的关系。

3、出示温度计,介绍温度计上的刻度表示的意思及使用的方法:

(1)幼儿用温度计对水温进行测量。

(2)幼儿看刻度,介绍结果。

(3)将幼儿所说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得出结论。

4、引导幼儿再次实验的兴趣:

师:“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哪些材料的保温时间长,哪些材料的保温时间短。那么,每种材料的保温时间究竟有多长?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你们还可以去试一试。”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饮料所产生的气泡产生好奇心。

2、初步感知气体会使物体变轻并漂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小熊玩具,挂图。

2、在两只透明的杯子里分别倒入汽水、矿泉水。

活动过程

一、有气的水。

1、教师将汽水、矿泉水倒入透明的杯子里,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区别。

2、教师:汽水有泡泡,喝道肚子里会有气,会打嗝。矿泉水没有气,喝了不容易打嗝。

二、小熊喝汽水。

1、教师出示小熊玩具。

有一天小熊吉米喝了很多很多超级汽水。结果会怎么样呢?

2、启发幼儿大胆设想小熊和可超级汽水的结果。

3、结合挂图,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小熊喝了超级汽水,怎么了?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体验重点理解小熊喝了超级汽水,肚子里全是泡泡,会变得像气球一样轻,

在房子里飘来飘去。后来,小熊打了嗝,冒出气,才降了下来。

三、小熊冒泡泡。

1.幼儿边翻阅活动材料,边听教师讲述。

2.教师以较慢的速度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启发幼儿把自己想像成小熊吉米,用动作来表达自己

对故事的理解,重点表现小熊变轻、漂浮,最后打嗝降落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篇4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篇5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

卷尺一个;

记号笔(红黑各一只);

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 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 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 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三、小结

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四、再次垒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五、讨论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六、第三次垒高,决出冠亚军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 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体讨论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 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 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