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肯定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我们在写完一篇教案的时候要反复琢磨里面的内容,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子胥文化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子胥文化教案篇1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要义。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子胥文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3.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反馈(3分钟)
1.干燥2.浮躁3.绿草如茵
4.桃李不言,。
5.淡泊以明志,。
及时做出评价。
二:导入(2分钟)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故都,以其飞跃的发展速度,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它有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景象。也有着历代王朝留下的美轮美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有一位文化老人,却把目光投放在了京城中毫不起眼的小胡同上。他,就是著名作家汪曾祺。胡同虽小,这位文化老人却看到了其中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一起来看《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三:了解作者(3分钟)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散文有《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
作者常年居住在北京,也可以算得上是个“老北京”了。所以他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十分广泛的了解和十分透彻的理解。这篇文章是他给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作者面对着自己长时间生活其中却又即将消失的胡同,感情非常复杂。这节课我们来看这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胡同的哪些特点?胡同文化又有哪些内涵?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四:解题(2分钟)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包括人的生活习惯,观念意识。
板书:文化:生活习惯,观念意识
五:学习第1-4段,归纳总结胡同的特点。(15分钟)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每个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板书: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
2.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胡同又是怎样影响这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呢?(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作者先介绍胡同的特点,在找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胡同特点的时候注意把握关键句。
3.学习第2-4段,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板书:取名
第三段:(齐读)
写了胡同的数量。板书:数量
第四段:(自读)
写了胡同是沟通大街的网络。板书:作用
4.小结胡同的特点。
六:学习第5-12段(15分钟)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它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第七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板书:封闭
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学生速读)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板书:易于满足
第九段:(学生齐读)
爱看热闹,不管闲事。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板书:爱看热闹,不管闲事
第十到第十二段:(生速读,找出能反映“忍”的事例,并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板书:忍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回到第一段,“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是全文的领起句。重新把握文章结构,复习把握关键句的方法和意义。理清全文结构,形成板书。)
七:学习第13-15段(3分钟)
1、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然的。
板书:没落
2.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板书:伤感,理智
八:课堂小结(2分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子胥文化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经历、思想、语言风格)。
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里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复杂感(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曲子《胡同文化》,让学生品味乐曲传达出的感情(欢喜)
(二)
1、这首曲子体现出北京人的哪种心态?
明确(易于满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国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还有哪些词形容北京人的心态?
明确: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多媒体展示)
4、这些都从属于胡同还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从属于胡同文化,是一种心态。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与胡同是什么关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1、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体讲到胡同,请同学们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识很强;“你往南边去一点”,我们一般说“你往北边去一点“或”往里点”,我们的方位意识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请同学们说出胡同名来,归纳特点——俗
第3段,现成的语句没有,自己归纳——窄,多
第4段,“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安静了“——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
(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胡同的5大特点——正,俗,窄,多,静)
3、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确: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累,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写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达方式?为什么?
说明。本文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做的序,有说明的义务。
文中还有其它表达方式尤其是写胡同文化时,用的是哪些表达方式呢? ——描写,议论,抒情,感情色彩很浓
(四)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同学们在写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语句,边读边体会其中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相互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l 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揣摩,讲解
1“地根儿”,“挪窝儿”“破家植万贯”处
此段中,“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挪窝儿”(就是搬家)“破家植万贯”,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们不该留恋。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2,“处街坊”,“礼““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处
这一段共有13个引号,前12个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语。老北京讲究“处街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合”礼数“,特意把“随份子”(即是“送礼金”)一词拆开说,可见北京人的“礼数”充满的是被动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闭自私;其二是会棋友“杀一盘“(即“下一盘棋“),到”大酒缸“喝两个(喝两杯)和”会鸟“,闲散人的交往,体现不出来温暖和热心肠。段中作者指出他们“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已含讽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来直言调侃老北京的自得其乐了。
3,“虾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处
(1)让学生比较“窝头”——“大腌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的变化:只是变好一点点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样的满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龙虾——人虾——虾米——虾摸皮的变化是越来越不好,但北京人还能满足。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满足感。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把声调往上提。、
(2 结合“哪儿也比不上北京“,让学生谈谈对北京人”满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唯我独尊,二是保守。为了在皇权下艰难地生存,他们隐忍满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知足常乐的观念不合当今的时代了。
4,“闹学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一段,揣摩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些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关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些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北京人事不关己弥补愿改变自己现状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5,“棒子面”“睡不着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段
让学生练习诵读这两段,体会北京人的“忍”,同时揣摩作者对其“忍”的态度。“忍”有合理性,看惯盛衰,做“顺民”,穷可躲避皇权的威严,富能不显山露水,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心为外界所动,才维持了自尊。但在当代失掉了正义感却不能原谅。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讽来讽刺“安分守己”的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让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两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注意:以上三个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内容上,他们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茶馆〉〉写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文革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说名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根深蒂固,不会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结构上为下文做了铺垫,文中的第12小段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需要)
(五)品读抒情语句
1,作者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齐读第13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2 ,把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如果把他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可以试着换为“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或”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比较,体会。]
(快速)再见吧,胡同。(欢快,轻松)
(中速)再—见—吧,胡—同。(认真郑重其;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再——见——吧,胡——同。(沉痛,悲凉)
通过体会,比较会发现,应为中速更能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
(六)结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是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感情的一些体现。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若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让你去“怅惘徘徊”的。时代变迁,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我们可以试着认为结尾还少可一句话,那就是:“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文—化”。
子胥文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子胥文化教案篇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二)阅读课文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然后问:你能记起什么内容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把它们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或是问:这一段里说北京城像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影响了北京人的什么方面?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3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1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三、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见“单元知识”)(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1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