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而必须准备的一种文体,优秀的教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1??20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1??20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 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
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
1. 在( )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
床长2厘米。( )
大树高25米。( )
课桌宽100毫米。( )
课本长2分米。( )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 )厘米 ( )分米(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1分米的有:( )
11??20的认识教案篇2
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具
钟面、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学具
口算练习纸每人一张、自备水彩笔、剪刀、白纸、蜡光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 新课
(一) 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二) 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 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10的时候,是不是正好10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7、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秒钟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啦.
(三) 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播放视频“王丽萍”) 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荣获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你知道她夺冠的成绩吗?(1小时29分05秒)
三.总结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四. 练习
1、在( )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 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 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
(3) 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在一些国际比赛中,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播放视频“男子100米跑”)这是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12秒.
3、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略.
11??20的认识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空白的钟面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二、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课件操作)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这是几点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课件演示,让幼儿观察三只钟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通过明明愉快的一天来理解钟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延伸活动
1.认识半点
2.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11??20的认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有顺序地观察树木。
2、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树木的外形特征,比较异同。。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树木的特点。
教师:你有好朋友吗?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好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二、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种树。
1、这棵树长得什么模样?看起来怎样?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教师提要求:请你仔细看看、摸摸、闻闻它的树干怎样?再捡一捡地上的落叶,看看怎样?
三、集体交流观察结果。
1、老师:它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摸起来怎样?上面有什么?叶子是什么形状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
四、鼓励幼儿观察其它树木,感知树木的不同,进行比较。
1、教师:你们看看这里还有没有其它树朋友,比一比它们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树有什么不同?
2、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树进行观察。
3、引导幼儿分别从整体树形、树干、树叶几方面进行比较。
五、出示挂图,了解树各部分的作用。
1、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几位树朋友,它们都有树干、树枝、树叶,还有埋在土里的树根,你们知道它们各有什么用吗?
2、鼓励幼儿看图了解树各部分的作用。
六、教育幼儿要爱护树木。
树木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好朋友,有了它们,我们的环境才变得如此美丽,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们。
11??20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习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习二1----3
11??20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负数的写法、读法,初步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以及0的涵义。
教学准备:温度计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看图、观察。充分体验5℃与-5℃的含义
① 师:从这副图上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房屋、还有一个温度计。
师:你知道温度计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测量温度。
师:关于温度计你知道哪些?
生说。
师:你把老师要讲的都作了一一解释,而且讲得非常好,很不错,可以当小老师了。
② 师:我们再来看,从这副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与第一幅图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副图温度是0℃了,小男孩穿得厚些了,屋檐上结了冰。
师:0℃了,0℃有什么感觉?
生:很冷了,结冰了。
师:我们科学上规定,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这是有点冷了。
③师:我们再来看下一幅图,从这副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与前两幅图比,又有什么不一样?
生:下雪了,这时是零下5℃了。
师:零下5℃什么意思?
生:就是比0℃还要低。
师: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吗?
生表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生说。
师:真不错,你表示得和数学家表示的一模一样,大家也来说说,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简单、方便、容易写。
④好,我们继续来看,这副图与前几幅图比,又有什么变化?
生:更冷了,都零下10℃了。
师:零下10℃怎么表示?
生表示。
师:与前面的-5℃比哪个温度低?
生:-10℃低。
师:为什么?
生说。
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什么?——负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负数”。(板书)
二、展开
1.师:用负数来表示温度,大家在哪里看到过?
生:天气预报上。
生其他地方。
师:我从电视上收集来一组气温,我们来看看。
说说各个城市那天的温度分别是几度?
课件
师:武汉5℃,你能在气温计上找到它的位置吗?
师:北京-5℃,你能在气温计上找到它的位置吗?
生:标不出来,必须先找到0℃的位置。
师:为什么?
生说。
学生标出温度。
2.现在老师把这个温度计倒过来,在黑板上画了条线段表示温度计
0刻度左边表示低,右边表示高,可以用箭头来表示。你能指指各城市的温度在什么地方吗?
生指。
师:仔细观察这些温度,把这些温度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分类。
师:像这一类数,比0小的叫——负数,前面像减号的叫“负号”。
比如:-8℃-5℃-1℃跟它相对的,比0大的这一类就叫正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来,有些时候数字前面写上“+”,读作正号。比如:+1+4+5+8。这些数都比0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省略不写,负数都比0小,负号能省略吗?这里和0一样大的0是什么?
生:是正数。
师:我们刚才数比0大的数是正数,它比0大了吗?
生;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师:我们再来看哪个城市最热?哪个城市最冷?
生说。
师:如果从低到高把这些温度排列起来,你会怎么排?
生排列温度。
师:0℃是上海。哪个城市比上海低,低几度?
生:-1℃比0℃低,低1℃。-3℃比0℃低,低3℃。-10℃比0℃低,低10℃。
师:北京是-5℃,哪个城市比它低,低几度?哪个城市比它高,高几度?
师:刚才在比温度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说。
三.进一步深入
1.师:除了在温度上可以用负数来表示以外,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负数?
生举例。
师:我也收集了一些,看
股市图
师:这是电视上看来的信息,是当天的股市信息,这里有负数吗?表示什么意思?
生说。
如果你爸妈想去买里面的股票投资,你会建议你爸妈买什么股票呢?
1.我们再来看看,这是从上下载来的“之最”——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海拔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海平面到山顶的高度。
师:为了比较高度,国际上统一以海平面为基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
师:最低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海拔-155米,什么意思?
生说。
3.除了以上有负数外,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负数。
用0表示迪迪的位置,迪迪左边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如果迪迪上面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如果迪迪右边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如果迪迪下面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师:同样是-4.5米,怎么一会儿表示左,一会儿表示右,一会儿表示上,一会儿又表示下了呢?为什么表示的意思会不同呢?
生说。
师:你的意思师说前面正数表示的意思变了。所以与它相反的负数表示意思也变了。只要与前面的意思相反就可以了。
四.
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负数,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负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说。
师:大家自己发现了很多,说起负数,是值得我们人骄傲自豪的,因为是最早发现、使用负数的国家,我们来看:(课件出示史料)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一说。
五.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要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
六.应用负数练习
1.请你当个“小管家”
下图是我家收支情况,请你在表格内用正负数记录我家的收支情况。
课件展示
2.最后出一道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
上次开运动会,我们班王璐杰以 秒的成绩,获得了60米冠军,当时的风速是-0.04秒,这里风速-0.04秒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一说
师:如果当时风速是0.04秒的话,王璐杰跑步的成绩将会怎么样?
七、
快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认为学得怎样?
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
上次开运动会,我们班王璐杰以 秒的成绩,获得了60米冠军,当时的风速是-0.04秒,这里风速-0.04秒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一说
师:如果当时风速是0.04秒的话,王璐杰跑步的成绩将会怎么样?
11??20的认识教案篇7
活动目标:
一、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三、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四、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1??20的认识教案篇8
设计背景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不从概念入手,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到梯形,学习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
5。大胆说出自己对梯形的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准备: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2,教师演示用具:自制动物模型(小猴子的圆形嘴巴,小兔子的三角形嘴巴等等)几何图形饼干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多媒体课件。3: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活动过程
1,游戏:给小动物喂饼干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叫——梯形
(3)各种各样的梯形。(出示多媒体课件)
(4)两边一样长,只有一边是滑梯的图形是梯形吗?
3,操作
在各种图形的饼干中找梯形饼干喂小动物吃。要求?想拿一块,在拿两块不同的梯形饼干喂小动物。
4,找梯形
(1)在教室里,院子里找一找,说一说。
(2)出示课件:寻找梯形宝宝。
5,分组活动
(1)给梯形穿衣服(涂色)
(2)拼一拼: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梯形。)
6,小结,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课件的播放让幼儿认识到梯形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梯形的特征。
当然,在这节课的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不够准备比较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