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6篇

时间:2022-12-02 作者:Iraqis 备课教案

拥有详细的教案会让老师在课堂上感到安全感,教案是较少接触得最多的文件之一了,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会写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6篇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本班幼儿普遍是农村孩子,爸爸妈妈不在家,交给爷爷奶奶照管,爷爷奶奶又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养成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生活习惯也不好,孩子的手很脏,指甲长了也不剪。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双手。

2、丰富幼儿的词汇:大拇指、小指、中指、手掌、手心、手背、手指甲、粗细、长短、一双手。

3、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与仔细观察的习惯。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手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手的功能。

活动准备

水彩笔、每人一张白纸、指偶图案每人两个、一段《我有一双小小手》音乐

活动过程

一、用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引出课题。

1、教师引导幼儿做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最后让幼儿把一双手藏在身后。

2、教师:咦!你们把什么藏在身后啦?哦,原来是你们的小手,伸出来看看,我们每位小朋友有几只手?(两只手)对了,两只手还可以怎样说?(一双手)对了,两只手又称为“一双手”.

二、观察手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一起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数)

2、让幼儿把手指并拢,比一比,5个手指头是不是一样长,找出5个手指的不同点。

教师:我们看看每只手的5个手指是不是一样长?(不是)哪一个手指最长?他在 5个手指中的哪个位置?(在中间的手指最长)对了,因为他最长又在5个手指中间,所以叫它“中指”。那么5个手指中最小最细最短的手指在什么位置?它教什么名字?(因它最小最细最短在5个手指的最后一个,所以叫它“小拇指”,又可叫它“幺指”)那么哪 个手指长得最粗最短呢?它叫什么名字?(因它最粗最短,很有力,所以叫它“大拇指”)

3、引导幼儿再观察,每只手指头都长着什么?(手指甲)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很坚硬)什么颜色?(白色透明)手指上是不是都有手指甲?(教师让幼儿观察自自己的小手,同时告诉幼儿指甲长要交到的原因。)

教师小结:带上指偶图案,教师和幼儿做手偶游戏,《聪明的手指》谁会表演。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又称为“一双手”。每只手上都有5个手指,这最粗又有力,并在五指的前头的是大拇指(指偶图案是大哥),这个最长又在5个手指的中间,它叫“中指”(中指和食指做小白兔蹦蹦跳);在5个手指中最后又小又短的叫“小拇指”,又可叫“幺指”(指偶图案是小妹妹,还可以和同伴做拉拉勾)。这5个手指都长着坚硬透明的“手指甲”。手指甲长长了就要剪掉,不然脏东西、细菌就会藏在里面,我们就很容易生病。

4、 引导幼儿再观察手,知道手掌、手心、手背各指什么?

老师:每只手上除了5个手指以外,还有什么?(手心、手背)老师叫幼儿将水彩笔放在手心和手背,水彩笔在手心这面稳,而手背没那么稳,在这里叫幼儿仔细观察,手背上手指上有什么?(指甲)手心、手背合起来叫手掌。(每天都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方法在语言课《小手洗得真干净》中学过了。)

三、认识手的功能用途

老师放一段《我有一双小小手》的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老师:我们都有一双小小手,你的小小手能做什么?(让幼儿自由讨论)

老师小结:我们的小手本领可大了,能做好多好多的事情。我们以后要自己做(写字、绘画、折纸、系鞋带、扣纽扣、洗脸、曡衣被等),还可以用我们得小手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也可以帮助小朋友做好事。

四、通过绘画加强幼儿对手的认识

教师:把你们课桌中间水彩笔和白纸拿好,把左手放在白纸上,右手持笔缘画下来。并涂上颜色。

活动延伸:

1、 把自己画得小手送给老师,并说出自己画的小手,画了些什么;

2、 在早上晨检时让幼儿互相检查手指甲是否剪掉了,手洗干净了没有;

3、 板上开展“小能手”的好人好事比赛;

4、 除自己外,其它人的会做什么事.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习辨认整点。

2、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感受时钟的用途,体验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探索、发现生活中时钟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时钟的经验,并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物质准备:亲子活动“自制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大钟模型一个、大灰狼头饰等

重点难点:

学习辨认整点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题,认识时钟

1、猜谜引题,激发兴趣

师:有一对好兄弟,总爱围着桌子转。弟弟要比哥哥长,哥哥倒比弟弟短。要是一个不留心,它就会悄悄溜走了。请你猜猜它是谁?(时钟)

2、交流经验,理解用途

你见过时钟吗?在哪里见过?它有什么作用吗? 幼儿相互交流,并积极发言。

3、师小结:时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我们的生活少不了它。

(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角——时钟,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下时钟的用途,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

二、观察并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什么?(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钟面上有什么数字?(1~1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仔细看一看,钟面上两根针一样长吗?(长短、粗细不一样。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时针比较粗,分针比较细)

(重点介绍分针和时针,帮助幼儿加强记忆,更好开展下面的活动)

三、“时针分针来赛跑”游戏,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今天时针哥哥和分针弟弟要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猜谁跑得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将时针拨到12点上,并为幼儿介绍这是比赛的起点和终点,教师操作钟面,让时钟走一小时,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

提问:

1、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

2、它们朝哪个方向跑?跑了多远?(朝一个方向,从数字1走到数字12)

3、你还发现了什么?(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一格)

师小结: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完一圈,时针走完一格,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时针走一格也是一小时。(丰富词汇:顺时针方向)

(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指针来比赛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操作钟面,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一格便是一小时。如果孩子们不能很好理解,可以再玩一次比赛游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帮助幼儿加深认识。)

四、学习辨认整点。

1、重复上面的游戏“时针分针来赛跑”,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谁,就表示几点整。

师:现在时针指在数字1上,分针指在数字12上,现在就是一点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点钟了。(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整点概念)

2、通过“放炮仗”游戏,进一步学习辨认整点。

(1)师来拨动时钟,请一名幼儿来回答钟面上的时间。如果回答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放炮仗“嘭啪”以示鼓励,并大声说出来这是几点了;如果回答不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嘶~嘶~”的声音来提醒,并请别的幼儿尝试回答。

(2)请若干幼儿上台来拨动时钟,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做炮仗玩游戏。

(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整点的认识。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体现出活动的趣味性和孩子的自主性)

五、结合幼儿自制时钟进行练习,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1、师:小朋友们,快拿出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时钟,给大家欣赏一下吧!

(幼儿相互交流,促进彼此友谊,并体验到亲子活动——“自制时钟”的成就感。)

2、师帮助幼儿回忆一日生活,并请幼儿根据时间拨动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六点钟,我起床了!”、“九点钟,我在上课!”、“十一点钟,要吃饭了!”、“下午两点,我们在睡觉!”、“下午五点钟,放学了!”

师小结: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而且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会有更多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请时钟帮忙,提醒我们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按时起床、准时睡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守时的好宝宝吧!

六、游戏体验,复习巩固

1、“小羊小羊几点钟”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老师当老狼,小朋友们当小羊。老狼出示时钟时,“小羊小羊几点钟?”请小羊说出时间,“x点钟。”等到规定的几点钟时,老狼就开始抓小羊。

2、“老狼老狼几点钟”

老师当老狼,小朋友们当小羊。老狼说几点时,小羊就把手上的钟拨几点。小羊拨好了钟就停下来,请老狼看时间。如果拨错时间,可能会被老狼吃掉。

(最后的游戏活动是本次活动的**部分,游戏有两种方式,在活动时间允许的基础上,可以自行选择自由游戏。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尽量避免跌倒事件。)

活动延伸:

收集孩子们制作精美的时钟,放入区角中。待区角开放时,让孩子们继续玩“小羊小羊几点钟”或者“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

小百科:时钟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时器,人们通过它来记录时间。至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有留下记载的四代计时器分别为:日晷、沙漏、机械钟、石英钟。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12个月中分大月、小月和平月,大月有31天,小月30天,平月(二月)只有28天。知道怎么分大月和小月,二月又为什么只有28天(不讲闰年和闰月)。

2.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从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并教育幼儿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日历一大张

2.回答问题的卡片若干张。发动全班幼儿收集各式各样的挂历、墙历、台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

老师把日历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观看。知道这就是“日历”。

二、认识日历。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辨认这是哪一年的日历?并向幼儿介绍每一大格内是一个月的日历,数数一共有几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几个月了。并告诉幼儿一年中所有的天数加起来共有365天。

2、幼儿看黑板上的大日历,回答问题:

a、一个大格子里(即每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让幼儿自己看格子里的数字来回答)

b、为什么有的格内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吗?师讲故事后小结:此日历使用至今,规定为一月大,二月平,……(老师一边说,一边指着日历中每一个月所示的天数给幼儿看)。

3、继续教幼儿看日历,让幼儿知道,每大格内,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几,从星期日开始,接下去是星期一至星期六(也叫周末)。要求幼儿想想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星期几?昨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先集体回答,请个别幼儿上来在日历上找出这一天,然后再请个别幼儿回答,并自己上来在日历上找出这一天。

三、幼儿尝试看日历。

1、给每组幼儿发一张全年日历,让幼儿自己练习看日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说出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再请小朋友二人一组,一人说出日期,另一人在日历表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几次后二人互换。

2、提问幼儿:每周有几天要上幼儿园?(5天)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周共有几天呢?再指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日历表,明确7天为一周,一周共有7天。

3、老师讲解一年的意义,如过了一年,小朋友都长大了一岁。师问:20xx年你们有多大了?那时你们想干什么事?(请幼儿自由发言。)

四、巩固提问

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几月,有多少天?一星期有几天?

回答完后,再让部分幼儿上来抽老师手里的卡片,卡片上提什么问题,就回答什么问题,答对的奖一朵小红花。

五、各种日历展览

告诉幼儿,日历可做成各种形状,如挂在墙上的叫挂历,贴在墙上的单张日历叫墙历,放在桌上的叫台历,还有小日历卡,有的手机上也有日历。

最后让全体幼儿自由地参观各种漂亮的日历,评评哪一种最好看,设计得最美,自己最喜欢哪一种。

活动延伸:

1、家中,让幼儿从日历上找到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自己练习每天看日历。

2、教室里挂一个日历,让幼儿每天来幼儿园时,轮流撕下一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

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本周对班级墙报上我贴了一些水果图片,孩子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图片都特别兴奋,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叫起来:“这么多水果呀,有苹果、香蕉……”,“我吃过香蕉,还有猕猴桃呢,那是什么水果我没见过……”。许多孩子便讨论起水果来,相互交流着自己吃过的以及认识和不认识的水果。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水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

2、感受水果的多种多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孩子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水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

难点:训练孩子表述清楚。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家长带孩子参观水果市场,找一找各种各样的水果。

2、活动室内布置各种水果图片、挂图、实物、或模型。

3、每组一个“百宝箱”,里面放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4、收集各种各样的水果。

活动过程

1、通过回忆、交流,能大胆、清楚地说出水果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昨天老师叫你们的家长带你参观什么地方了吗?你在水果市场找到什么水果?我们教师里有没有?(幼儿自由交流后个别介绍,并指出相应的水果)

幼a:我找到了苹果。

幼b:我找到了香蕉,我吃过可甜呢。

幼c:我找到了荔枝,我爸爸说这是南方的水果。老师哪个水果叫什么?

幼d:那是山竹,我吃过,超市里有买的。

(分析:活动一开始幼儿的认识兴趣就很浓厚,还提出问题,这说明水果对幼儿有着深深的吸引,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下一个活动环节)

2、通过 “摸水果”感知各种水果的特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放了好多水果,我要请小朋友去摸一摸,摸到以后可以拿出来一个,看一看你认不认识?说一说它的名字、形状和颜色。

幼a:老师我摸到了,好像是苹果。

师: 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幼a:呀!就是苹果,这么大,它圆圆的,是红色的。

幼b:老师我摸到了,是香蕉,它是黄色的,有点弯,像小船。

幼c:我看还像月亮。

(分析:幼儿在认识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3、通过品尝与交流,了解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师:这么多好吃的水果你们想不想尝一尝?你可以一边吃一边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我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边品尝边交流)

集体交流:我吃的是什么水果,什么味道。

幼a:我吃的是香蕉,它甜甜地、软软地。

幼b:我吃的是荔枝,它需要剥皮,味道甜甜的还有核呢。

幼c:我吃的是苹果,酸甜酸甜的,还挺脆的。

幼d:老师我吃的苹果是甜的但是不脆很绵软。

4、小结: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圆的、椭圆的、长的等等;还有各种颜色,红的、绿的、黄的、橘红的、紫的等;还有不同的味道,甜的、酸的、酸甜的、又甜又苦的等。并且要多吃水果能使身体更健康,所以我们要每天吃水果。

5、延伸活动:在活动区进行秋天水果展,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继续干支水果的特征。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知道蔬菜营养丰富,懂得要多吃蔬菜。

2.认知目标: 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3.技能目标: 认识三种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这里目标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也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且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重点、难点

1.说活动重点:知道从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较异同点,形成蔬菜概念。

2.说活动难点:学会分辨蔬菜可食用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经验、知识准备:幼儿能够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

(2)物质准备: 《认识蔬菜》多媒体课件一份、西红柿,萝卜,白菜等蔬菜适量,根、茎、叶、果实各一张,西红柿、辣椒、南瓜、豆角、萝卜、红薯、芋头、山药、土豆、白菜、油菜图片人手一份。

(一)开始部分,对于组织一次活动来说,一个有创意、新颖的导入形式,能大大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昨天蔬菜国王给老师打了电话,说要介绍几个小伙伴给小朋友们认识,咱们一起来见见他们好不好”的形式导入,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开始部分我将用时1到2分钟。

(二)基本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用的时间也是最多的,大约 20到22分钟。我主要完成2项内容:一个是带领幼儿观察认识蔬菜;二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练习,进而巩固幼儿对所观察对象的认知,具体的安排如下:

1. 首先,我会教幼儿认识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

2. 其次,我会用一个谜语引出西红柿,并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然后让幼儿分组并讨论西红柿可食用的.是哪个部分。幼儿给出答案后提问“还有哪些植物是食用果实的?”幼儿回答后我会出示茄子,辣椒,南瓜,豆角的图片并告诉幼儿这些蔬菜是食用的果实补分。用同样的方式引出萝卜后,告诉幼儿萝卜是食用根的部分。然后让幼儿分组讨论还有哪些植物是食用根的部分,幼儿回答后出示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的图片告诉幼儿这些植物是食用其根的部分。最后出示白菜、油菜图片,让幼儿观察每组的实物,让幼儿回答白菜、油菜可食用的是什么部分。

3.最后让幼儿做一个游戏,把根,茎,叶,果实,种子的图片贴到黑板上,然后给每个幼儿发西红柿,南瓜,豆角,辣椒等上课讲过的植物的图片,让幼儿进行配对的粘贴游戏。

(三)结束部分。做完游戏后我会告诉幼儿蔬菜含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要多吃蔬菜才能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