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鹅的教案6篇

时间:2022-11-25 作者:tddiction 备课教案

对于写教案这件事,作为教师的你应该已经不陌生了吧,制定一份全面的教案会让我们在讲台上更自信的展现自己,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鹅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鹅的教案6篇

古诗鹅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古诗鹅的教案篇2

1、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 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

3、 各类节目准备:相声、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活动过程: 开场:

女1: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1: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 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2: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2: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 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 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 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 提琴独奏《渔舟唱晚》配词朗诵《春江花月夜》 带入诗境

女1: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 我们来到了春江, 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

2、 看图诵诗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

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幽邃、恬静多采的巨幅画卷。 男1:神奇美丽的四季风光,

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队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小队

(一):(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桃花, 这画面描绘的是宋朝诗人徐俯的——《春游湖》(齐背) 小队

(二):(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队

(三):(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我们小队背诵杜牧的——《山行》(齐背)

小队

(四):(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队为大家带来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生自由背诵

男1:四时风光美如画,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其迷人的魅力。 女1:咱们就以小队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队同学背诵的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多,且声情并茂,配上动作。(各小队商讨准备后上台表演)

准备期间欣赏古典舞蹈《良宵》 第二部(友情) 女2:在诗的形象中,

我们欣赏着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 男2:在诗的形象中,

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 女2:“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是真情的流露。 男2:“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是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而洒脱的问候。 女2:“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是家国难归之人对故国旧友的魂牵梦萦。 男2:“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朋友间的情感,弥足珍贵。 女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 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 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部 (亲情)

1、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女1: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 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 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女1: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2、相声〈慈母心〉

女1: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男1:父母辛苦鞠育之情,儿女定当涌泉相报。 下面请听相声《慈母心》。

3、男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女1:拳拳爱心,一览无遗。

男1: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 女1:“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游子更是关心系念着远方的亲人。 合:有请男同学们为大家背诵王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四部(乡情)

1、表演朗诵静夜诗

女2: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 男2: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 女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男2: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 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女2: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女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男2:一幅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一个久别游子的沧桑和喜悦,有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齐诵《杂诗》 第五部(爱国情) 女1:谁不爱故乡 谁不恋故土

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系念。 男1:祖国是故乡的延伸,

“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女1: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 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

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男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 下面请各队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个别上台背诵,出示书法作品)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尾声:

男1: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1: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男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1:诗人们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发学习。让我们牢记

——出示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尾声:

男1: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 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 女1:那情真意切的情思,

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 余音袅袅,如缕不绝。

男2: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 女2: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

齐合: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古诗鹅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古诗鹅的教案篇4

?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

得意忘??

古诗鹅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古诗鹅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江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江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江爷爷观赏了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