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篇

时间:2022-09-02 作者:tddiction 备课教案

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教案,作为教育工作者制定教案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4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5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