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互动性的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互动性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和理解,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喝的汤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好喝的汤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掌握用果珍粉做果汁的方法。
2、能仔细的观察果珍粉在水中的变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3、体验自制果汁饮料的快乐。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温开水、幼儿(幼儿食品)人手一把小勺、一份果珍粉。
2、布小熊一只,创设环境“小熊的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做果汁的兴趣。
1、出示小熊,以小熊请客的形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小熊邀请我们(1)班的小朋友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开着小汽车出发吧!
(听音乐幼儿开汽车去小熊家)
2、来到小熊家,与小熊问好。
3、师:今天小熊为我们准备了一份好吃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出示一杯果汁饮料)是什么果汁饮料?小熊只准备了一杯饮料,但我们小朋友有那么多,怎么办呢?
(幼儿想办法)那我们一起来每人做一杯果汁饮料吧!怎么做呢?需要用到什么呢?
(杯子、勺子、果珍粉、温水)(评:以去小熊家作客的形式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更易于幼儿接受。在宽松的活动氛围中,激发了幼儿制作果汁的愿望。)
二、幼儿做果汁。
1、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提出操作规则。
先看看你们面前的杯子里有什么?是什么颜色?喝一口尝尝有没有味道?(无色、无味)再看一看小碗里有什么?什么颜色什么样子?(黄色的果珍粉)师:有了这么多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幼儿回答)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已制作果汁。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果汁,你是怎么做的?果珍粉放到水里后就怎样?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2、操作小结: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果珍粉倒入水中后就融化了,杯中的水变成黄色的了)(评: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自己观察材料,讨论制作果汁饮料的方法,然后自己制作观察其变化,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品尝果汁,体验自制果汁的快乐。
1、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
2、你们喝的是什么?谁做的?
(评:幼儿通过自己品尝亲手制作的果汁饮料,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以小熊的身份提醒幼儿果汁饮料里面有糖份,不能多喝。
4、开着小汽车“回家”。
延伸活动:
1、带领幼儿做其他的果汁饮料,体验自已制作果汁饮料带来的乐趣。
2、你还知道什么东西能融化在水里,一起动手试一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一些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大胆尝试,从操作中获得知识,这样比只靠教师的传授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幼儿获得的知识更直观,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们更要相信幼儿的能力,要多放手,而且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好喝的汤的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幼儿以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总停留在“听大人说”的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切身的体验。通过亲手制作“菊花酒”,幼儿在观察、探索中体验传统节日,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意义更加深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菊花酒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2、能合作加工制作菊花酒,了解酒文化。
3、通过认识、交流并制作菊花酒,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菊花酒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难点:合作加工制作菊花酒。
活动准备
1、制作菊花酒的ppt课件。
2、用料:菊花、糯米、酒、生地黄、当归、枸杞,煎煮好半成品的一份。
3、已制作好的菊花酒、空酒坛、稻草和布块。
4、各类酒一小瓶(白酒、黄酒、红酒等)、白开水、白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出示各种酒水,请幼儿利用感官分辨出菊花酒。
1、教师介绍准备的物品。
师:小朋友这些杯子里分别装了不同的液体,有白开水、白醋还有酒,你们能分辨出哪些里面装的是酒吗?
2、请幼儿找出装着酒的杯子。
3、引导幼儿从装酒的杯子中分辨出菊花酒。
二、探索部分。出示菊花酒,幼儿观察菊花酒。
1、闻一闻,感知菊花酒闻起来是香香的。
2、说一说,菊花酒和其它的酒有哪些不同?
(幼儿:菊花的'香味、颜色是淡黄色等)
3、讲一讲,喝菊花酒的风俗。
(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酿制的,放至第二年九月九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能够延年益寿,从医学视点看,菊花酒能够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三、介绍制作菊花酒的各种材料。
1、教师介绍各种材料,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材料是怎样制作成菊花酒?
(1)逐一介绍各种材料:菊花、糯米、酒、生地黄、当归、枸杞。
(2)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菊花酒?
(幼:把菊花瓣摘下来,放到酒里面、将所有东西洗干净都放到酒里面。)
2、教师出示煎煮好的半成品,幼儿探讨材料投放的先后顺序。
师:这些半成品是煎煮好的糯米和洗干净的菊花,你们猜一猜制作时是先放哪一样呢?
(幼:先放酒、先放菊花、先放糯米。)
四、播放ppt,介绍制作菊花酒的过程。
1、教师播放ppt,了解菊花酒制作方法。
(1)将菊花、生地黄、当归用水清洗一下,放入锅中加满水,煎煮半小时后,过滤掉渣取汁。
(2)将糯米加适量水煮到半熟,沥干后加入第一步骤的药汁蒸熟。
(3)将蒸熟的糯米药汁混合适量酒曲,装入酿菊花酒的瓦坛中,用稻草或者棉花围住瓦坛来保温发酵,直到菊花酒能闻到甜味,即可饮用。
2、请幼儿模拟制作菊花酒。
五、操作部分。师幼共同制作菊花酒。
1、分组进行制作。
(1)出示已煎煮好的糯米和药汁,幼儿将糯米药汁和酒充分搅拌混合。
(2)将菊花酒混合物导入酒坛中,用布和稻草将在酒坛封裹。
2、请幼儿将观察记录贴在封存后的菊花酒坛上。
(分时段进行观察并记录酒的变化)
活动反思
本次教育活动教师给了孩子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探索、操作、实践。在操作中教师能抓住时机,注重观察,捕捉到幼儿瞬间的问题,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使其得到满意的答案。
幼儿能感受到制作和合作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童年时期对世界的好奇、探究的欲望与冲动,可能对儿童将来走向科学之路产生神奇的影响。
好喝的汤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将点卡与实物卡匹配。
2、巩固3以内数的排序,尝试5以内数的排序。
3、幼儿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将点卡与实物卡匹配。
活动难点
尝试着将5以内的数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绘本《好喝的汤》ppt。
2、1--5的食物卡及点卡一套。
3、幼儿每人一份1--5的食物卡、点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森林里要开一个音乐会,听到这个好消息,许多小动物都赶去参加了,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小猫,小猫唱歌喵喵喵,第二个上台表演的是小鸭子,小鸭子唱歌嘎嘎嘎,小白兔第三个上台表演,小兔子跳舞跳跳跳,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表演,小动物表演了很久,肚子饿得咕咕叫,饿了要怎么办?
2、欣赏故事,感知5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
(1)听故事,感知数量"1"的对应关系。(边放课件,边讲故事)(2)听故事,感知数量"2"的对应关系。
(3)听故事,感知数量"3"的对应关系。
(4)听故事,感知数量"4"和"5"的对应关系。
3、小组操作,尝试"5"以内数的排序。
师:每个小动物都放进去了不同数量的食物。小朋友们,给这些食物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队吧。
小组操作,每人一个排序卡,幼儿尝试将食物卡或点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游戏煮汤,体验共同分享食物的快乐。
师:汤里放进去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真好喝呀!你们想煮一锅美味的汤吗?那我们也来试一试。
(1)幼儿分组进行投放食物煮汤。
(2)在轻快的音乐声中一起煮汤,体验分享的快乐。
好喝的汤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磨豆浆的过程,感受亲手磨豆浆的趣味性。
2、通过自制豆浆,简单了解磨豆浆的过程#
3、知道豆浆有营养,能使身体长得壮,喜欢喝豆浆。
材料准备:
九阳豆浆机三台、泡好的黄豆、没泡过的豆粒、水、冰糖、儿歌、图片、磨豆浆操作提示图。
经验准备:事先和家长一起了解喝豆浆对身体的好处,并以图画形式记录。
1、引导谈话,导入主题
师:
小朋友爱喝豆浆吗?(爱喝;不爱喝)
为什么不爱喝豆浆?(不喜欢豆浆味儿;豆浆不放糖是苦的;妈妈不喜欢喝豆浆,我也不爱喝……)
为什么爱喝豆浆?(豆浆有营养;豆浆甜;多喝豆浆不咳嗷;喝立浆补钙,长得高……)
豆浆的营养可真多,让小朋友不咳嗽,还不缺钙,长得又高又壮。奶奶多喝豆浆,腿也不疼了。
分析: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磨豆浆的操作活动之前,除了必要的经验准备外,还通过适当的提问,了解幼儿不爱喝豆浆的原因,引导幼儿了解喝豆浆的益处。
2、共同看图学说儿歌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师:
小哥哥手里拿着什么?(小碗)
他在干什么?(喝水;喝豆浆)
猜猜小哥哥的豆浆好喝吗?(好喝)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哥哥笑眯眯的)
他长得壮吗?(小哥哥又高又壮)’
谁知道为什么?(小哥哥爱喝豆浆不生病;小哥哥不缺钙)
分析: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喝豆浆不再排斥,进一步理解喝豆浆有益健康。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观察和理解画面内容的方法,逐步培养幼儿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能力。
一起说儿歌《豆浆好》
师:咱们一起来听听小哥哥是怎么说的。
教师指图有感情地示范朗诵儿歌《豆浆好》。
幼儿分组说儿歌,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
分析:提问和儿歌层层递进,激发了孩子们自己制作豆浆的兴趣,鼓励幼儿尝试喝豆浆,灵活巧妙地加以引导,没有勉强的说教形式。
3、大家一起磨豆桨
出示泡好的和没泡过的黄豆,激发幼儿的兴趣。
比较两种豆子的不同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比比泡好的黄豆跟没泡过的有哪些不同?
幼儿分组仔细观察,并用洗干净的手摸一摸,充分进行感知,比较泡和未泡的黄豆的区别,自己得出结论(泡好的`——大、软;没泡过的小、硬),进一步了解把黄豆“泡开’’是磨豆浆的关键。
分析:让幼儿通过看和摸,充分感知,自己观察、比较豆子的不同,从而记住磨豆浆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泡豆。
尝试磨豆浆
出示提示图,引导幼儿分成三组按步骤动手操作。
用量杯装豆——按照机身上指示的刻度线加水——打开豆浆机开关。
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与活动,亲历磨豆浆的过程,给每一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品尝豆浆做好铺垫。
观察豆浆机内黄豆和水的变化
加热后,豆浆机转起来,嗡嗡响(孩子们兴奋地拍着手喊起来:机器转啦)接着,黄豆粒被打碎,越来越小,产生许多白色的泡沫,透明机身一杯里的清水变成白色,泡沫浮上来又沉下去,过了一会儿,提示音响起来(豆浆熟了)。
分析:磨豆浆的过程让孩子们兴奋——太奇妙啦!眼看圆溜溜的豆粒一点点变小,变成白白的掺杂着泡沫的豆浆,不断浮上来又沉下去,孩子们目不转睛地仔细观察,终于看到豆浆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
教师拔掉电源线,请两名幼儿往豆浆里加适量冰糖,把豆浆端到旁边晾凉。
说一说,豆浆是怎样磨出来的
先装泡好的豆;再加水,不能过线;打开豆浆机开关磨豆浆,等机器咬吱一响就熟了,再拔掉电源插头。
分析:利用豆浆晾凉的间歇加以总结,减少时间的隐性浪费,孩子亲自动手做,才能了解得淸楚,记得牢固,印象深刻,说得明白。
4、品尝自己磨的豆浆
猜一猜
师:请小朋友猜猜大杯子里的豆浆是什么味儿的?
幼:是甜的,我看见刚才放冰糖了。
师:好喝吗?(一定好喝!我们自己做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分析:猜想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品尝豆浆的积极性,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激起不爱喝豆桨的幼儿品尝的兴趣。
尝一尝
幼儿拿水杯,每人分小半杯,一边喝一边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流。
请平时不爱喝豆浆的小朋友说说今天的豆浆好不好喝?自己高兴吗?
(好喝,我也有点儿喜欢喝豆浆了;回家我和妈妈一起做豆浆,告诉妈妈其实豆浆挺好喝的,还有营养)
分析:自己亲自动手磨出的豆浆,品尝起来乐趣无穷,自然味道香甜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孩子原来对豆浆的看法,解决了不爱喝豆浆的问题,有些孩子甚至还要说服家长来尝一尝。
5、给小伙伴送豆浆
教师端着豆浆,带幼儿边走边说儿歌:生黄豆,磨豆浆,小朋友们快来尝……请小一班的小朋友品尝我们的豆浆!
好喝的汤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茶事一种饮品,喝茶能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2、初步感受中国的茶文化,产生自豪感。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调查家里的人最爱喝的茶,收集关于茶的知识(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图片、各种茶叶,布置茶叶展览。
2、沏茶用的茶具1套,收集各种茶具。
3、幼儿用书:《香香的茶》。
活动过程:
1、幼儿交流调查经验,了解各种各样的茶。
幼儿相互的交流家里的人喜欢喝的茶。
教师:你知道中国盛产哪些茶?
幼儿欣赏茶叶展览。
教师小结:中国有许多种茶叶,中国人很喜欢喝茶。
幼儿讨论:为什么大家喜欢喝茶?
教师小结:喝茶不仅能解渴,还有去多作用,如能帮助消化、提神、解毒,夏天喝菊花茶能防止长痱子。
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让幼儿看制作茶叶的图片,让幼儿标出制作过程。
教师总结茶叶的制作过程。
2、幼儿品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教师:你看过人们是怎样喝茶的?需要什么?
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茶具。
看幼儿用书《香香的茶》,了解沏茶的过程。
幼儿选择一种茶叶,尝试自己泡茶。教师帮助幼儿倒水,引导幼儿关注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幼儿品茶,相互说说茶水的味道和自己喝的感觉。
参考资料 茶叶的起源古代有一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以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都凭借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燥起来,便寻找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之前多次的教训,也不由慎重起来,看看叶子,颜色青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该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种繁多的茶叶家族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始料未及的。
活动反思:
垃圾分类是一个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却又往往被忽视,因此,我认为必须再给孩子准确、清晰的概念,决不能含糊其词,但要想说得清,道得明却并不容易,我登陆中国环境网,浏览了大量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自己先搞清楚了垃圾如何分类,然后再开展整个活动。
活动中,我与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起讨论垃圾的来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利用教学图片及光盘让幼儿观看垃圾的分类及处理;通过生活实践让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解决餐巾纸、卫生纸属于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时,我先是利用情境表演导入,再引发孩子们的讨论,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孩子们在讨论中萌发了问题意识,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接下来又利用垃圾分类的操作活动,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更加直观地体验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活动结束时,我把活动延伸到了班级环境及孩子的家庭中,让他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泛化到周围人的身上,这也是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
这次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垃圾分类操作时最好让幼儿带上一次性手套,还有在讲解垃圾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过程时,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能更加深孩子的感性认识,效果会好一些。
要说这次活动让我收获到了什么,那就是:
1.关注身边的事,不要畏惧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只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精心的设计准备,一样能呈现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2.今后我会不断磨练自己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对出现的问题应有预见性,对他们的回答能及时地给予有价值的肯定和开放式的引导。
一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是其他教育活动的引子。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更多地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生存的环境,这是本次教育的潜在效应。活动的延伸在于激励幼儿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个环保宣传员,如何做好这些留给幼儿非常大的创造空间,从而也生成了许多其他环保教育活动,体现了活动的可持续性。
好喝的汤的教案篇6
一、研讨意图
1、新手老师与能手老师创造性使用教育用书的比较研究。
2、活动内容和要求对中班幼儿的适宜性。
3、幼儿从不会到会做豆浆的学习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
二、活动研讨实录
新手老师林碧缘(中3班)和能手老师陈宁(中1班)一起选择了省编教师用书中的《我会做豆浆》为活动内容,而后两人分别独自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了《我会做豆浆》系列活动,本园课题组对两个班级的活动进行跟踪观察,开展反思与研讨。
三、活动目标
了解工具的变化过程,学习制作豆浆的方法,体验制作的愉快心情。
四、活动准备
浸泡过的黄豆,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电暖锅。
四、活动过程
(1)介绍工具的'名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这几种工具制作豆浆的基本方法。
(3)教师示范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的方法。
(4)幼儿分组尝试用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
(5)组织幼儿讨论:哪一种工具做豆浆又快又方便?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省编教材学习包中的“看图说一说:4种制作豆浆工具的演变过程,并在图旁写上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