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好教案之后是可以让自己在上课时减轻负担的,不管写什么学科的教案,我们都要先明确好自己的教学目标,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秋节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秋节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
2、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通过给月亮设计衣服,体验节日的快乐。
3、体验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
一幅中秋节夜景图 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图片 蜡笔 35张月亮图样的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中秋节夜景图,让幼儿观察。
提问:图上有什么?你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二、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三、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四、你愿意为月亮姑娘设计一套合适的衣裳吗?教师讲解要领。
五、幼儿为月亮姑娘设计漂亮的衣服。(在已画好的月亮上,通过点、圆、线等形式进行装饰,并涂色)
六、教师巡回指导。
月亮姑娘做衣裳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上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教学反思:
中秋节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漂亮的月饼盒,体验中秋节的快乐
2、玩月饼盒,有发现探索的欲望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月饼盒
活动过程:
1、展示月饼盒
(1)请幼儿说一说,我的月饼盒是怎么样的?是哪儿来的?
(2)说一说我的月饼盒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
2、讲述月饼盒
(1)我的月饼盒象什么?
(2)我要让我的月饼盒变成什么样的?
(3)我和谁一起玩月饼盒,我和谁的月饼盒做朋友?变成了什么?
3、玩月饼盒引导幼儿用各种各样月饼盒进行搭建,玩月饼盒节日的由来(班)。
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感受节日的恢气氛。
2、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在家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图片。
2、教师收集的有关中秋节的电子图片及网络资料。
活动过程:
1、中秋节的由来请幼儿讨论中秋节的习俗。教师讲述中秋节的来历。
2、结合录音磁带讲述请幼儿观看图片进行讲述。
3、活动结束,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秋节教案篇3
一、 活动指导思想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我们开展此次班会,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从中国传统佳节中秋中体会中国结——福禄寿喜财安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情结,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关于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三、 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月到中秋分外圆
2、活动对象:全班学生
3、活动时间:班会课
4、活动形式:观看资料片、知识竞赛、歌曲竞猜
5、活动准备:
l 挑选两名主持人主持活动并注意记分和计时
l 收集相关的中秋灯谜和歌曲
l 全班分成四组,选出答题代表,组长做好组员沟通工作,准备组内节目表演以备惩罚之用。
l 竞猜规则宣读
l 准备书签
四、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主持人开场白(2分钟)
主持人男女:各位老师、同学,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月到中秋分外圆”的主题班会。
女:提起中秋,大家会想到什么吗?像中秋的诗歌,古人关于咏月畅怀的诗歌何其之多呀。
男:那就让我们来考考大家。举头望明月
同学们:低头思故乡
女:海上升明月
同学们:天涯共此时
男: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茶是故乡浓
男:看来大家对于中秋佳句都了解得较深啦。那么,中秋节的来源不知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女:这个我知道,是跟“唐明皇梦游月宫”有关的
男:没错,这个故事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请大家欣赏短片《中秋节》
第二阶段:女主持人放短片(5分钟)
第三阶段:竞猜 (15分钟)
l 必答题:猜灯谜,每组两道,由代表抽题
l 抢答题:月亮与歌曲联姻共八首歌曲
第四阶段:总结颁奖(5分钟)
五、 活动经费
糖果:3元
六、 附录
(一)竞猜规则
1、每组原始分为100分,各组最后所得分数为各组得分和扣分后的成绩之和。
2、比赛分两种题型:
必答题:共有八道灯谜
(1)每个组必须回答2道灯谜,只能由本组同学回答,其他组的同学不得帮忙回答;
(2)每组作答之前,由组长在讲台先抽题,决定本组作答的题目;
(3)必须等主持人念完题目才能开始作答,否则视为答错处理;
(4)每个组的回答时间为10秒,回答正确得10分,弃权或回答错误不得分。
抢答题:一共有8首与月亮有关的歌曲,每首歌曲最多播放30秒。
(1)每组先选出一个代表作为举手代表,只有他(她)才有举手的权利,其他人不得举手,否则做答错处理;
(2)每首歌曲在开始播放时即可开始作答,但每首歌曲的播放时间不会超过30秒;
(3)此环节采取倒扣分的形式,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倒扣10分。
(二) 竞猜题目
1、灯谜
谜面 谜底
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花好月圆
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中秋节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
2、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现场调查、讨论等实践性活动让学了解中秋节自古以来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会与人相处,分工合作。
二、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其它地区小朋友过中秋的风俗。
2、准备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诗、故事、儿歌等。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节日气氛的季节。星期二,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和中秋节有关的话题。板书课题。
(二)问题与思考
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月饼、赏明月、叙亲情、享欢乐。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生:我们家总要吃月饼。
生:还要赏月。
生: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吃饭,晚上一起赏月。
生:中秋节的时候,我妈妈会买很多月饼,然后带着我去奶奶家一起过节。
师:那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会在中秋节的时候买月饼吗?
生:我从书上看过,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所以,很多人在中秋节的时候都要买月饼。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再来说说?
生:我们家的中秋节晚饭会有好多好吃的。吃完晚饭,我们会全家人一起坐在外面,边吃水果,边赏月。
生:我们家在中秋节的时候不但要吃月饼,还要吃好多好多的水果。
师:为什么要吃水果呢?
生:因为中秋节是在秋天,而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我们全家会吃一些丰收的水果。
师: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看来大家还是对中秋节了解一些。课前,我们已经确定了四个研究主题(板书: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诗词、月饼文化),老师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做得怎么样了?看着同学们的表情,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多多,想不想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搜集中秋来历的小组坐这边,习俗、诗词、月饼文化分别制定座次)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交流。
(三)实践与活动
活动一:组内交流
师:刚才每个小组讨论的都非常热烈,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搜集到很多资料,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看哪个小组最积极,最先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活动二: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1、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出示课件:嫦娥奔月动画)
2、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3、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他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了这些资料?
生:自由说。
师:你听得仔细,总结的也很到位。通过请长辈、伙伴讲故事,网上查询等方式搜集资料,是学习的好方法,要想体验得更深刻,就得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
活动三:月饼的文化
1、师:说到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给大家介绍介绍?现在,有请()小组汇报有关月饼的文化。
2、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月饼,可以从月饼的起源、种类、味道等方面去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问别人,上网查)
a(原料 制法)冰皮月饼 果蔬月饼 海味月饼 纳凉月饼椰奶月饼:
茶叶月饼 保健月饼 像形月饼 迷你月饼
b我国月饼品种繁多,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
3、教师展示:
(1)月饼大看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款月饼,想见识见识吗?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月饼的种类、口感以及包装都越来越好。
同学们请看 课件图片欣赏:各色月饼图片
(2)品尝月饼小知识
师:欣赏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月饼,此时你的心里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想吃)不过吃月饼也是有学问的。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些品尝月饼的小知识,一同送给大家。
课件示,师再稍作解释:
吃月饼伴茶水,先吃咸后吃甜,不贪多要适量,变质的不可尝。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试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谈
生: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啊!俗话说:美食不可多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吃月饼的时候一定不要太贪食。
活动四:中秋节的诗词、歌曲、对联
1、师:中秋,是一个容易引起人们思念之情的节日,也是一个意寓团圆的节日,每到中秋佳节,有多少文人墨客有感而发,落笔成文,所以中秋节的诗词,歌曲,对联更是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有请()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吧!
生1: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生2:歌曲:《十五的月亮》 《花好月圆》《月光光》
2、师:听了他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资料想展示一下,你们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
a诗词: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老师还找到了几幅对联,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读。
对联:
1、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2、一天秋似水;满地月如霜。
3、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4、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5、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6、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7、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
8、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活动五:地方习俗大家看
1、通过欣赏中秋节的诗词,歌曲,对联,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那如诗如画的中秋景色。虽然说,中秋节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节日,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各个地方,又有各个地方的节日风俗。下面,我们就有请()小组的成员向我们介绍一下中秋节里的地方习俗。
2、汇报各地的习俗:
a、广东省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b、江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
c、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秋夜要烧斗香。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d、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e、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吃南瓜、吃田螺、饮桂花酒等特殊风俗。
通过他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3、评价。
(教师资料袋:中秋节的地方习俗)
(四)研究与讨论
师:吃着月饼,赏着明月,诵着诗歌,唱着歌曲,听着故事,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中秋节啊!可是有些亲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咱们班有哪些同学的亲人没有回来过节?
生:老师,我爸爸在外地打工,中秋节不能回来。
生:老师,我的妈妈到外地去旅游,不能回来。
生:老师,我的姐姐在国外读书,不能回来过中秋节。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人不能回家过中秋节?
生:解放军叔叔,台湾的亲人。
师:他为什么不能回家呢?
生:解放军叔叔为了保卫祖国,过节还不能回家。
生:台湾很远……
生:祖国还没有统一。
师:是呀,就因为祖国还没有统一,海峡两岸的同胞们至今还不能和亲人团聚。同学们,让我们在此默默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同学们,如果他们是你的亲人,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呀?
生:可以写贺卡、写信、寄月饼、打电话、发短信……
师:心动不如行动,课下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吧!
(五)收获与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月圆话中秋”的实践活动,你都有哪些收获?谁来谈一谈?
(六)拓展与创新
1、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被称我国三大传统佳节。同学们,让我们再度携手,走进春节,走进端午节,用心去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吧!课后同学们可以和父母商量,设计一个新颖而有意义的“传统佳节庆祝会”。也可以做一份以“月圆话中秋”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 月圆话中秋
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诗词、月饼文化
中秋节教案篇5
一、背景描述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但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寄宿性质的,学生寄宿在校,中秋节也在校度过。早在几日前,就有学生向我提出能不能在中秋之夜赏月,又有学生在日记中流露出思念的情绪。如丁威在日记中写道:“又是一个中秋节即将来临,回想起在家的日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一起‘工作’,一起外出。太多太多的一起。今年的中秋节,我多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一起观西湾潮。”宋昌飞写道:“中秋节那天,人们会提着月饼回家去,街上是一片回家的喜悦,我将在学校中度过中秋节,那天,我要把祝福送给爸爸妈妈,送给朋友们。”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课标强调“内容真实、感情真实、自主表达”。中秋节让学生思念亲人,怎样把这种情感真实、自主地释放,诉之于笔下呢?
由此,我设计了《月到中秋》作文指导课,培养学生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真实的生活,抒发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描述和设计意图
(一)、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黑板中间写着“月到中秋”四个大字,左侧画着柳条,其中隐约可见一轮黄色的圆月,古筝曲《汉宫秋月》轻轻荡漾。一切显得是那么富有诗意。
师:八月中秋桂子飘香。今晚,我们未能和家人共度这个团圆的日子。但我们将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度过一个别致而难忘的中秋节。古往今来,月亮使得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把前几日收集的关于月亮、中秋的诗句、文章片段献出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教室的布置,古典的背景音乐,深情的语言,创设了一个比较富有诗意的,能引人遐思的情境,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为下面的教学铺设情感基础。)
2、学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学生将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不但要大声朗读,而且要读得有感情,其他同学注意听,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引发了你的共鸣。
(设计意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诗句、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将材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行交流,耳闻目睹心思,能使文字的意境再现眼前,为写作提供情感上的依据和一些文字材料。)
学生非常兴奋,比赛式地展示材料,收集到的材料分三类:
⑴词语。如“春花秋月”、“清风明月”、“烘云托月”、“众星拱月”。
⑵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⑶文章片断。如“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羞答答地从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窥视,一扭身,出现在空中。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
3、布置观察任务
4、师生赏月
学生在接触了文字材料后,非常想去亲眼目睹中秋月,领略中秋的意境,这时赏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情趣。来到操场,月亮升上来了,在学生的欢呼声中,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景色。陈平说:“看,月亮悄悄地从楼顶上露出光净洁白的脸,把银色的光辉撒向大地,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陈加威说:“月亮真调皮,我走,它也跟着走,你们看,它害羞了,躲到树枝中间去了。”
学生安静地谛听周围的声响,他们听到了风吹过树木的呜呜声,墙角秋虫的鸣叫,远处传来的淡淡的音乐声?
学生坐在长廊上品尝着月饼。师:在这充满了思念的夜晚,说说你想对在远方的亲人、伙伴说的话。学生杨盈盈说:“爷爷,上个月您的脚摔坏了,不知现在怎么样了,我在学校里很想您。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多想您早点康复。”徐文纬是班里的小诗人,她说:“中秋的晚上,月光皎洁。我把祝福送给父母,祝他们身体健康;我把祝福送给昔日的伙伴,祝他们时刻快乐;我把祝福送给老师和同学,祝大家万事如意。”余慧说:“我唱支歌给爸爸妈妈,祝他们中秋快乐。”清脆的歌声在操场上荡漾?
(设计意图:中秋之夜进行赏月活动,能积累学生的生活感受。文发与情,情出于境。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刺激作者的思维器官,即客体对主体产生或正或负的作用,才能使主体产生情。要使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面对景、物,还应激发情感。)
5、协商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
(回到教室)师:如果要以今晚的活动来写作文,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说,可以写中秋夜景,献诗句的活动过程,对亲人的祝福,同学们吃月饼的样子?至于用什么方式表达,学生更是喜形于色,有的说写记叙文,有的说写诗歌,擅长于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郑哲一脸得意地说:“我可以编写一个跟中秋有关的小品,再演出来。”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柳斌)”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选择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有利于开启他们的心灵,激发写作兴趣,展示个性。)
6、学生写作
7、讲评和修改
8、延伸
师: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写真实、富有情感的作文。
(二)、设计总意图
多年来,学生习作基本上是遵循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的,是按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初稿、讲评、修改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成文的。学生虽然也在参与,但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对作文不感兴趣。《月到中秋》作文指导课,想在学生自主表达真实生活、真情感上做一些尝试。
在教学设计上,先安排学生献关于月亮、中秋的诗句和文章片段的活动,摆脱枯燥的审题惯例。活动的进行并不是让学生就活动写活动,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学生收集的材料可以为赏月、习作提供材料上的准备,积累写作素材,体验中国文学的美和深远的意韵。
努力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赏月、吃月饼,都是学生喜欢的事情,能激起学生的“内心的感兴”,在感兴之际,老师顺势引导,提出把所见、所闻、所感即时表达的要求,其“内心的感兴”就会形成表白的欲望。
设计中,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学生习作前,老师不圈定习作内容,只是提示学生以今晚的活动可以写哪些内容。至于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的体裁,从而打开学生思路,又达到了展示学生个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