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5篇

时间:2022-12-08 作者:Brave 备课教案

要知道教案的制定是能够将设计者的思想和经验都表现的,教案在拟订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满井游记》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案5篇

《满井游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秒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将虽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鬟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答案: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错音。

4、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出示试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多媒体显示)

① 解释加粗的实词:

冻风时作 (起)

土膏微润 (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打开、指镜匣)

娟然如拭 (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使沙飞、使砾走)

② 判断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a、冻风时作(经常)

b、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a、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b、娟然如拭(的样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始、初)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a、冰皮始解(开始)

b、髻鬟之始掠(刚)

a、欲出不得(能够)

b、悠然自得(得意)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a、一室之内(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b、脱笼之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c、倩女之靧面(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翻译下列句子:

游人虽未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⑴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⑵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⑶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松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教师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2、修辞:

提问:本文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明确: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镜比喻新绿水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研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3、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和修辞的句子,增加语言积累。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课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前三课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七、课堂小结

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八、布置作业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 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略)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说明】

?满井游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九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授本课我设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与本单元前三课的比较阅读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习文言文如果处理的不好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的枯燥,因此我在翻译课文的环节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比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重点词句的记忆。本文的重点是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此处设计通过对文章优美意境的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而不是老师直接确定为某种感情的抒发。学生既体会了文章的优美意境,又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答案会不一样,但都会集中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上。本文学习的难点是对写作方法的体会理解。这里我设计由老师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找出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这样不至于学生直接找时不理解白描是什么而误导。其它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发现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满井游记》教案篇2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篇3

一、古今异义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

二、一词多义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②呷浪之鳞(指代鱼)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词类活用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

四、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的河冰面刚刚开始融化,水波才闪烁发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层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澈的光辉突然从镜匣子中射出来一样。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鬣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五、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

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3、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a“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c“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的感情:描写中无不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是找出一句进行赏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以物比人)

c“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脱笼之鹄”,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一般。比喻形象贴切,具有强烈感染力。

《满井游记》教案篇4

同课研读 异构呈彩──我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比较谈。

我的老同事要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定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一文。前天来电说此文一课时设计难度较大,叫我出出主意。设计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对于一节课来说,文本的驾驭能力即教学设计乃是决定一节课的质量如何。为此,我在认真研读了本文后给出了ab两种教学思路,仅供我的老同事参考。现写出希望批评斧正。

a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扣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最后用自己的习得体验来谈谈本写景文的情感内蕴。

二、学习步骤

1、情境引入:

“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这个她是谁呢?

(万事开头难。老师用这样一句话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猜猜文中的“她”是谁?以此来亲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学习冲动,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走进课堂,并这一情景与本文的刻画的早春景象吻合,形成很好的文本内容铺垫。)

2、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朝辄廿乍妍靧髻鬟鬣茗罍曝蹇浃堕恶,请学生根据工具书和注视下已经提供的.拼音快速从文中找到并结合所在语句读准。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本文是不可忽略的,本古文生字词较多,如果没有这一铺垫,学生是无法顺利进入文本正确朗读的。至于要用什么方式更快速有效的把握还需考虑。)

3、读懂文意:

播放录音或范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读并完成两步骤要求:

⑴ 独立看注释翻译,

⑵ 不懂处小组内合作解疑。

(这是文言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步骤,疏通文本文意是基础,是为文本的内容赏析搭好脚手架。)

4、读赏美景: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景最美的句子。

⑴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⑵ 谈谈作者的写景手法。

(这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落点。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入手,让学生找美句,描美句,赏美句。)

5、读出自己:

你认为本写景文想表露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老师再用一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品赏后谈谈作者在描写北国满井的美丽景象时是本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的。

(其实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由文本的内容解读拔高到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也很好的凸显本文的主旨,让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喜好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很好的熏陶和强化。)

补充作者材料,增强认识:袁宏道,不愿意做官,却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在文学创作上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灵”,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

b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由于a种思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也比较好,各方面落实也扎实,不过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传统,在优质课评比中很难以巧妙驾驭文本的特色取胜,为此,我在考虑是不是有一种更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来重新设计。我又回归文本继续探究。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北国早春景致。由此,我想到何不用本学期我倡导并尝试的“专题教学法”来设计呢?

本文新的设计思路由此而生: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来进行设计,由回忆写春诗句导入到“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把整篇文本解读下来,既集中又挖深一点学有所得。

二、学习步骤

1、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老师出示早春诗典范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请学生领会诗中描绘早春的词句“初”“早”“新”“渐欲”“才能”等。

(这一导入让学生背熟知的诗歌,一下子就能达成师生互动,学生有了发挥才华的时机,他们喜欢,积极性也来了。)

2、找春:

在听读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时,请学生拿笔划出描写满井春天的词语句子。

(这是初识文本的行为。)

3、读春:

让学生把划出的描春句子读出来。这一步骤着重解决生字读音,疏通写春句子的意思和正确朗读个别难度句子的节奏停顿。如:山峦为晴雨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些句子的确不易读顺。

(这一环节是下环节“品春”的基础,只有会读并懂其意了,才好品出其中美之所在。)

4、品春:

请学生根据找到读出的写春美句从作者蕴含的情感和采用的写法角度进行品赏。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关键。这是语言品读赏析和作者情感的解读的着力点环节。我重锤敲击,从中也探究作者之所以能把早春美景写得如此之美是因为在写景时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如白描的笔法: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有比喻的妙用: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在这一环节还可以通过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进一步谈及袁宏道其人形象: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5、写春:

要求学生运用文中修辞:比喻和拟人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春天。范例:“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

(这一环节我的设置出发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了本文写景手法后能学而致用。因为现在的课堂过于注重口头上的“头头是道”,反而让学生在动笔时往往词不达意的现象而有意安排的。)

以上两种教学思路殊途同归,共同达成文本的内容解读和作者心灵世界的领悟。一是,整节课扣准一个“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等四步骤从字词句到思想内蕴层层深入、由表及里进行研读;一是,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进行设计,以“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构架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见,一篇看似无从下手的文言文,只要紧扣新课标的有关精神,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那也一定能上出精彩的课!

《满井游记》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