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书写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强调联系实际,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我们就能够写出优质的教案,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__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 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掌握14个生字及18个生词(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饿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适宜、知趣、饥肠辘辘、依依不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书、对知识的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
4、学会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设计过程】
一、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找形近字。
2、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14个词语。
3、审题,“窃读“是什么意思?
4、跳读课文,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窃读,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5、联系3、4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默读课文,勾画“我”如饥似渴读书的动作的描写及心理描写的句子,批注自己读书的体会。
7、赛读难句、难段,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8、质疑问难。
二、深学提纲
1、本文作者用细腻的行动描写及心理描写刻画了作者“我”如饥似渴地窃读的特殊滋味,请默读课文,抓住相关句子细细体味并批注自己的感受,你认为作者读书时有哪些特殊的滋味?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 )的人。
2、为了表达中心,作者在写作思路、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及新词。
2、读背文中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的佳句。
3、仿写:
我()后(括号里可填考试、偷吃蛋糕……)注意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借鉴。
一、整体初读,初识作者窃读滋味
1、引导正确读写生字新词,注意难字书写
2、抓住3、4、5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用四要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3、注意反馈勾画人物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情况,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体会──窃读的滋味。
二、细读探究,体会作者读书滋味及人物特点
1、行动描写与人物心理交织,写出了作者担忧、紧张、惧怕、快乐、高兴、喜爱、满足──热爱读书,求知若渴。让学生在比用语中体会窃读的滋味。
2、指导读出窃读的各种滋味。
三、研讨写作思路特点
(急匆地)赶→担忧
↓
(急切地)找
↓
(贪婪地)读 →惧怕、快乐
一本书读几家书店;藏身读书;雨天读书
(依依不舍地)放→满足、快乐
四、研讨开头、结尾特点
1、理解文章结尾含义深刻句子“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⑴交给体会句子含义方法:
读句子,找重点词,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的言外之意。
⑵体会句子含义:
吃饭长大:长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2、研究开头,结尾特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叔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奇怪在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感受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词语。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交流回报:按照“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记叙的。
写小标题:发愁——回忆——讨论——邮寄——读信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
(2)从奇怪的圣诞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能否换成“与众不同”?
2、全班交流,边理解边有感情地朗读,并解决问题:
(1)第17自然段:“故乡的泥土。”
(2)第20自然段:“祖国的泥土。”
(3)第24自然段:“内容价值——无价之宝;”“中国药材——令人奇怪。”
(4)第27自然段:“最合我心意。”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能体现叔公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叔公对祖国深深地眷恋。
五、拓展阅读
师生朗读《乡愁》一诗,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
板书设计:
叔公
奇怪的圣诞包裹泥土和菊花种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学生不难理解课文内容,我就让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体会,重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过本课生字中有些书面语,平时比较少见,我就给足了学生时间自学并交流。比如“蹂躏”“玄虚”学生不是很理解,我们就一起交流,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
2、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重点语句,根据胡笳曲所表现的情感,动笔写家书,体会家人的思亲之情。
4、拓展古诗《登幽州台歌》和《春望》,感悟诗的意境,体会刘琨的心情。(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经典的力量)
教学重点:
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对刘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资料——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让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一、一座孤城
1、齐读课题
释:胡笳
孤城:孤,孤立无援。课文中的“孤城”就是晋阳城
2、晋阳城是怎样成为一座孤城的?(板书:一座孤城)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节
交流(兵力悬殊、援兵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3、出示相关的句子,指导朗读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
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二、一声声长啸
1、眼看守城即将被攻破,作为总指挥的刘琨怎么不急呢!(板书:急)
2、刘琨急得寝食难安,一天晚上,他登上了城楼。
(出示: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登上城楼,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课文的描写交流朗读)
然而他看不到______、看不到______、看不到______……(交流)
3、出示比较: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月亮、沙漠、山丘、晋阳城……
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课文的用词简单凝炼,但用意十分深刻。这些景物其实是刘琨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此情此景,大将军刘琨怎不伤感、怎不忧郁啊!再次指导读好句子。
4、刘琨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板书:一声声长啸)和“啸”搭配的词一般有“虎啸、海啸、北风呼啸”,此情此景,刘琨要像虎啸一样喧泄,像海啸一样呐喊,像北风呼啸一样表白——那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叫声。(出示:似乎在说:“ _______”。)
(交流)一声声长啸,就是一阵阵“忧”啊(板书:忧)
5、此刻的刘琨,正所谓报国无门,有家无回,他怎么不郁闷,怎么不忧愁,怎么不伤感啊!结合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大将军刘琨的心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三、一曲胡笳
1、一声声长啸,把匈奴兵惊醒了,也启发了刘琨,他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朝匈奴兵营地吹奏起来。(板书:一曲胡笳)
出示: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轻声读读这句话,曲能传情,胡笳曲里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
(交流,变换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
(音乐起)听,这就是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的胡笳曲,那声声乐曲就像是——那声声乐曲又像是——
匈奴兵听到那些悦耳动听,哀伤凄碗的胡笳曲,就好像听到了——又像是看到——
2、一曲胡笳寄深情,一封家书传亲情,假如你是匈奴兵的父母,你会说——假如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假如你是匈奴兵年幼的儿子,你最想说——(分别出示)我亲爱的儿子:____
我久别的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慈祥的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请你选其中的一个角色,为远在他乡的匈奴兵写一封家书吧,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
交流(再次指导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3、是啊,这胡笳曲就像是这一封封情深意长的家书啊,那是一份思乡念亲的深情啊。正如杜甫在《春望》中写到(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四、千古佳话
1、齐读第7、8节,体会千古佳话的含义(板书:千古佳话)
2、根据板书谁能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34一曲胡笳 救孤城
一座孤城急
千古佳话 一声长啸忧
一曲胡笳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誊写竞赛,引导同学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同学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效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俺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俺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学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同学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同学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同学课后将自身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板书: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初步自学(出示课件5)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2.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
3.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板书: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4.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5.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四、复述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熟悉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出示课件6)
复述时应注意:首先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时尽量口语化;复述尽量简化描述,只把重要内容突出即可,文章略写部分可以省略或简化。
生练习复述,师随时点评。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复述做得很好,看来我们掌握了复述的要点。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练习。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默写生字词。
2.继续阅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是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0)
1.复习生字词。
2.再次邀请同学复述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出示课件11)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他是多令人羡慕哇!怎么,为什么只有他能有这奇遇呢?
(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出示课件12)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牛郎的段落,体会对牛郎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①牛郎勤劳。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有集中体现。
②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③牛郎十分乐观豁达。爹娘都死了、兄嫂不喜欢、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不仅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还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板书:心地善良吃苦耐劳)
4.织女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13)
师:我们可以先在文中找到关于织女的描写,再进行总结。
生总结:织女是个善良的、追求自由的人。
(板书:心灵手巧渴望自由)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出示课件14)
预设: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真诚的关爱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
“幸福靠自己创造。”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不怨天不尤人,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
三、拓展活动,自选其??
1.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请爱好古诗词的你背诵这首词: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搜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田螺姑娘》等,准备参加故事会。
3.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并抓住老师最突出的特点写。
2、能选择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突出特点。
3、关注人物细节描写,抓住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将事例写具体。
教学重点
能结合所要凸显的教师特点,选择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
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抓住教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写出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过漫画吗?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漫画最吸引的地方是什么?(人物特点非常突出)
(1)课件出示一位“漫画”教师:
①学生交流,举手发言,猜出是什么老师,教师评议。
②引导学生说出猜出人物的理由:漫画中凸显了人物的强壮,与体育学科关系密切,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体育教师。
(2)如果要给你自己的一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别说出名字。请大家画一画你的一位教师。当然,我们是语文课,不是美术课。我们得用文字“画”出这位教师。一段话也可以,几句话也可以。
①学生自由准备、(学生试试水)
②指名交流。(意图:点出学生描写的好的地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以及所选的事例;了解学生基础,及时调整下面教学的侧重点,及突破口。)
(3)小结。
二、互相交流,掌握写法。
1、审题指导: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讨论:我们如何能“画”出教师的特点?(学生交流发言)
①教师的特点有: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
②选择典型的事例。
抓住典型事例中体现老师特点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2、思路导航:
(1)要想哪位老师的特点,你最了解?
(2)写出老师的特点,应该选择哪件事来写?(选择的事例要能体现人物特点。)
(2)这些事例中,老师哪些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最能凸显老师的特点?(要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
3、技法点拨:
(1)、抓特点,选人物。
独特与夸张是“漫画”的突出特点!要用文字“画”漫画老师,选择有突出特点的人物很关键!将我们的所有老师在脑中一个个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如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哪一方面你觉得特点最突出的一位就是你写作的对象了。写作时要抓住最有特点的一个方面写,比如外貌描写,每个人的外貌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描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点,所以描写人物外貌不可面面俱到,只需抓住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进行重点、具体描写。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2)、定事情,显特色。
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所以选择一两件典型的能够突出老师特点的事情就是我们选定人物后首先要考虑的。事情的选择一定是与人物的特点一致的,比如上面觉得喜好独特,此处事情选择也要突出喜好独特这个特点,不能前后不一。
(3)、重描写,表情感。
通过具体的事情突出一个人的特点,必须对事情进行细致的描写,通过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使它构成整个情节的最典型的部分,突显人物的特点,使文章显得生动真实,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比如动作描写要准确运用动词,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能突出人物的特点,表达老师可爱又有趣的一面。
三、范文引路,掌握技法。
1、出示范文。
我的幽默老师
我的幽默老师姓林,全名叫做林小勤,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瘦瘦的,偏偏戴着一副超大的黑边眼镜,与他时常穿的灰色西装很不搭调,但是与他的幽默性格却保持了高度一致。他总喜欢做一些搞笑的事来逗同学们开心,每次上课都把同学们逗得开怀大笑。就连让同学们打起精神来上课的方法也很搞笑呢!每当这时他总是用手扶一扶他的黑边眼镜。
记得有一次,林老师上课时,看见陆俊正在望着窗外发呆,便笑着问陆俊:“陆俊哥啊,你是不是该改名叫做‘呆哥’啊?”听了这话,全班同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呆哥”也从同学们爽朗的笑声中惊醒过来,也在下面害羞地笑。林老师用手扶了扶黑边眼镜继续上课,后半堂课同学们都听得很专心。还有一次,在数学课上天才般的我,因一时疏忽而写错了最简单的一道题,林老师看见了,便问:“黄若龙啊,你到底是天才还是懒人啊?”这下,同学们更是笑得合不上嘴了,看到林老师伸出手扶眼镜,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这就是林老师的逗人方法之一——取外号。
除了取外号,林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既能让同学们打起精神来上课,又能让同学们开心呢!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学们因为没有午睡,所以都无精打采的。林老师扶了扶眼镜框,一脸严肃,看着我们问:“你们是不是没兴趣听我这个‘痴婆’的课啊?用不用找个乌鸦嘴上来帮我讲啊?”听了这话,同学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完后,个个精神头十足,林老师开始继续上课了。
怎么样,你觉得我的林老师够不够幽默?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
(1)范文从抓老师的哪个特点来写的?是如何介绍的?
(2)为了能更突出特点,老师用了什么具体事例?
(3)在具体事例中,哪些人物描写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开篇交代老师姓名,点出老师的特点是幽默。
(2)写老师的外貌衣着觉得很有个性,与后面幽默的特点一致。
(3)概括描写人物的幽默性格,对人物的突出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4)两件具体的事情体现林老师上课做一些搞笑的事情逗同学们开心。主要从老师语言、神态描写,特别是扶眼镜框的动作,突出了人物的幽默性格特征。
(5)通过老师的语言描写写出老师的幽默特点,表现了老师的可爱又有趣。
(6)总结全文,通过反问句与短文开头呼应,点出老师的特点——幽默!
5、总结交流:定好特点、选好事例、抓好细节、凸显特点。
四、“画”老师。
1、小组同学玩“画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自主练说,互相评议,提出合理的建议。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抓住事例是否典型,学生遗漏的细节给出建议。
设计意图:习作之前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口语表达,通过交流,打开了思路,为更好地完成书面习作奠定了基础。
五、学生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选对事例、抓好人物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习作。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品读欣赏。
1、请写相同教师的学生围坐一圈,互相分享自己的习作
2、小组里推选1—2位学生进行全班分享
七、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写作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体现了“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的教学思想。
板书:
写典型事例方法
1、选典型事例。
2、叙述事情过程。
3、要把事情写具体。
4、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的突出特点作简要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