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课教案7篇

时间:2022-10-27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我们的课堂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教案材料,提前制定教案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数学课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数学课教案7篇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 “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小百科: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学名:coccinellidae)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虫,这是一种害虫)、金龟,甚至因为某些种其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过去,我们老师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无视儿童的兴趣、认识规律及发展水平,幼儿只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管跟着老师思路走,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而《纲要》中要求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原则,所以我们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育方法,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这次学习序数1—10,我首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买东西的游戏情景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当他们从不同颜色的货架格子里买到了所需的物品后,就请幼儿根据格子的颜色特征猜一猜他们是从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物品,而从不同方向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大家发生争论时我就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

2、通过活动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布置小货架超市。

2、扮演各种角色的服装。

3、强调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创设超市小货架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

师:今天,我们来玩超市游戏,你们想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自由讨论准备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儿参与活动。

2、请个别幼儿告诉大家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货物,并请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是在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东西。

幼1:我在红颜色的格子里买的是娃娃,请大家猜一猜在第几个格子?

幼2:第二格。幼3:第九格。

幼儿争论。

师: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二、交流讨论

1、师: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幼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幼2:我是从右数到左的。

师: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再次思考。

幼1:老师货架有高有低还可以从上往下数。幼2:从下往上数也可以的'。

2、师:引导幼儿发现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3、幼儿分组交流。

幼儿讲讲自己是在从左到右数第x格,从右到左数第x格,从上往下数第x格,从下往上数第x格中买的东西。

4、集体交流: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所买东西的序数位置,请大家猜一猜他说的东西是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的。

三、游戏巩固

1、幼儿分成两组,根据老师要求,依次把不同的物品放回两个货架,比一比哪一组放得又快又对。

2、相互检查放得是否正确,如有放错请幼儿自己改正。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以往,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结果是,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本次国培学习,我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因此,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从而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贯彻《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2、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活动重点:

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活动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人手一份镂空纸制小路。

3、ppt。

活动过程:

一、熊宝宝摔跤了

(价值分析:情境导入,激发帮助小熊的情感)

1、出示手偶小熊胖胖:(幼儿向小熊问好)

2、播放ppt:小熊摔跤(音效)小熊怎么了?为什么会摔跤?

重点提问:原来路上有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洞洞是什么形状的?那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洞洞的形状、大小,并想到要修路)

二、一起帮小熊修路

(价值分析:复习巩固图形,根据图形的不同和大小配对)

1、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2、修路(出示背景图以及有洞洞的路面、与洞洞相应数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石头"若干。)

(1)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

重点提问:你搬的是怎么样的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2)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 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重点提问:说一说你搬的石头是怎么样的,你的是什么形状的,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

? 可能出现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3)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大家一起看看路修好了吗?(引导幼儿观察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进行检查)

三、结束活动

小熊说:"谢谢你们!帮老师把路修好!现在老师可以和老师的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啦!"

活动评析: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动物花花衣"主题中的" 熊"这一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其实,老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老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背景,以及将主人公小熊会声会色的表演融于ppt的音效及视频的直观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老师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首先,老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其次,将主人公小熊摔跤的可怜形象以及急切需要帮助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在ppt的制作中,采用形象直观画面,以及生动的音效,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帮助小熊修路的情感。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4

活动设计背景

让小朋友数一数每个人有几只耳朵,几只手,几只眼睛,几条腿等等,并让幼儿在家中找出数量为2的物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2的实际含义,会手口一致的点数2,会从多件物品中取出是2的物品。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初步感知2的实际含义

活动准备

贴绒教具:两个苹果,两朵花,数量为1,2实物卡片,

学具 :小塑料球每组一筐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一出示苹果,带领幼儿反复练习,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2.按实物卡片取物,教师出示数量是1或2的实物卡片,幼儿从筐中取出相应数量的塑料球,边取边数,(重点练习取2)

3.讲解2的含义,

4.按教师的语言指示取出1或2个塑料球

5.启发幼儿自己身上或活动室内找找那些物体的数量是2.要求幼儿能大声的回答。(至少1种)

教学反思

1、我感到应反复举例说明,让孩子由浅入深进行理解。

2.对活动课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由适度的自由空间,可以互相找出相应数的实物。孩子可以理解和接纳,因为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在玩中学习,感到学习是快乐的,而不是一种压力。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通过平时教学时对孩子们的掌握,可以知道每一位小朋友掌握知识的快慢从而进行因材施教,以至于达到用自己最小的支持达到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节课堂气氛,比如:有的孩子上课爱打瞌睡,讲一些小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

通过活动过程,孩子们快乐的学会了要学的知识,但有个别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不牢固,今后在讲课需要反复的训练,以达到每位孩子都能掌握住新知识。

4.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应该反复的做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游戏,以加深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地点数1个~4个物品,并说出总数。

2。在感知、操作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钻圈4个(可做山洞)。

2。各种数量是4的小动物画片若干。

3。可正反面两用的教学板4块,正面是大森林背景,反面是4棵大果树。

4。废旧泡沫圈做成的果子若干(果子可粘在果树上,也可套在小朋友的手指上)。

5。立体教具动物楼房一座(楼房是4层,每层有4扇小窗户,有4个面可供幼儿同时操作)。

活动过程

一、游戏“钻山洞”学习点数(本环节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点数)

1。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放音乐,“开汽车”出发。)

2。师:小朋友快停车,前面几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你们注意安全,我去探探路。(“探路”回来神秘地告诉幼儿)山上有山洞,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个山洞。(老师提示幼儿伸出右手食指,从左数向右,点一个数一个,不遗漏、不重复。)同时鼓励幼儿勇敢地钻过去。

3。幼儿钻山洞,边钻边数,一共钻过4个大山洞。

4。钻过山洞后再次点数,让幼儿记住山洞的总数是4。

5。请几个小朋友自己去数一数,教师个别指导。

二、自由发现,点数物品(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数量是4的物品,尝试自己点数。)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汽车继续郊游(让幼儿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游戏环节)。

2。出示4块大森林背景的教学板,上面有各种可以取放的小动物卡片,每种动物排在一起,共有4只。

师:前面有一片树林,风景真美,咱们下车到那儿去玩吧。小朋友们去找找草地和树林中都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幼儿自由观察、点数,教师适时指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4。出示立体教具楼房。

师:小朋友快来看,前面有一座楼房。我们来看看楼房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自由数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扇窗,再次练习点数。)

师:这座楼房是小动物的家,我们把刚才在树林里发现的小动物送回家吧。(要求(1)同样的小动物住在同一层楼;(2)每扇窗口送一只数一个,在进行点数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

5。幼儿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送进动物楼房并点数,引导幼儿发现自己送回的每种小动物总数都是4只。

三、游戏“摘果子”(本环节再次巩固点数,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汽车继续郊游(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游戏环节)。

2。出示四棵大果树(果树上粘满了可以取下来的果子)。

师:前面有几棵好大的果树呀,小朋友快来数数有几棵。咱们一起摘果子吧,注意每位小朋友只能摘4个果子。

3。教师利用个别小朋友把果子套在手指上的现象,引导其他幼儿把小手变成小刺猬,把取下的果子套在4个手指上,数一数小刺猬扎了几个果子。

4。结束部分:请幼儿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口袋,自由交谈,分享郊游的乐趣。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6

目标:

1在游戏中,尝试有规律排列材料。

2能手眼协调地进行操作活动;学习按规律说说自己的排列方法。

3有兴趣地参加活动。

准备:布娃娃一个;吸管,长纸条,蜡光纸若干;胶棒若干。

过程:

一、出示娃娃,引起幼儿兴趣

1.老师以娃娃口吻说:“小朋友你们好!我要开一个商店,需要你们帮我加工一批项链和腰带,你们愿意帮我吗?”

2.出示范例腰带“我需要这种样式的腰带,谁会做?”“这是怎么做的?”

引导幼儿说出排列规律。

二、介绍材料,幼儿操作。

1.老师:“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这边一排是做项链,那边是做腰带的材料;胶棒用完,盖子要盖上。做好后送给娃娃,要说:“娃娃,我给你送项链了……”

2.幼儿上位操作,老师指导。

三、结束。

“小朋友,谢谢你们,为我们加工了这么多漂亮的项链和腰带,下次,我再请你们帮我加工好吗?

小班数学课教案篇7

活动目标:

通过触觉感知圆形的特征,知道圆形没有边,没有棱角。

活动准备:

1、 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小饼干若干,托盘若干。

2、 活动前,请幼儿把手洗干净。

3、 自制圆形卡片(可以用硬纸板剪成圆形)

活动过程:

1、 出示圆形卡片,请幼儿触摸,感知圆形的特征。

——圆形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圆形摸起来没有愣,没有边。(教师帮助幼儿圆形的特点)

2、 请幼儿观看课件,引导幼儿看图,找出圆形。

——盘子里有许多好吃的饼干,请用笔把圆形的饼干圈起来。

(让幼儿在学具上操作,然后老师用ppt演示对照)

3、 将小饼干分到若干托盘,请幼儿找出托盘中的圆形饼干。选择正确后,可以让幼儿吃掉该圆形饼干,本环节可以重复进行。

提示:

1、 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把剩下的饼干吃掉,给幼儿温开水。

2、 将玩具卡《形形色色》投放在益智活动区,请幼儿找出各种颜色的圆形图片。

3、 在日常活动中,请幼儿找一找教室中的圆形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