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精选7篇

时间:2022-11-17 作者:lcbkmm 备课教案

教案在制订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只有将教案写得更加出色,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精选7篇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小黑板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2

一、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ac,bo=bd.

∵ ao=bo,

∴ ac=bd.

∴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bc=(cm).

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加减消元法;

2、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材中例4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重点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复习提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2、播放动画《西游记》场景,配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

请一名学生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千里。逆风返回时4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学生思考,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分,则

你会解这个方程组吗?引例生动活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知识.

探究新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级里交流解法。

解法一:①+②,消去y,得8x=1600

∴x=200,代人①,得y=50

原方程组的解为

解法二:①-②,消去x。以下略。

解法三:整体代入。由①得:4x=1000-4y,代入②,消去x。

同理,也可消去y。

解法四:化简原方程组为,再利用加减消元,或代入消元均可。

反思:试着从各个角度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是1或一个方程的常数项为零时,用代入法较方便;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或成整倍数时,用加减法较方便。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根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减少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复杂数量关系?

练习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8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习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生1:摸起来挺硬。

生2:滑滑的。

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6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6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温固引新。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师:到底同学们掌握得怎样呢?老师想通过一个练习来检查同学们公式灵活运用的情况,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柱体木块的体积是90立方米,用他削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模型,被削掉的部分是多少立方米?

(3)一根圆柱形状的木料底面直径16厘米、高20厘米,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师:同学们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现在出现了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帮忙解决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最佳设计方案。

师:问题是这样的:面粉厂准备要招收仓库保管员,领导们打破了常规中只面试就招工的办法,而采用数学考试的方法,出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们有兴趣来应聘吗?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三、深化应用。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四、课堂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其他同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有疑惑或问题吗?

五、补充题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2、一辆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8米,直径是1、5米。如果车轮每分钟滚动5周,10分钟压路面多少平方米?压路机10分钟前进了多少米?

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3米,高2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10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