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数学集合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集合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从许多同类物品中取出10以内的物品。
2、能根据物品的数量取出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教学ppt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按指令正确操作;
2、难点:能根据物品的数量选择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活动过程:
故事:《蚂蚁搬豆》
1、观看ppt,让幼儿猜谜语,和谁做游戏?(幼儿回答和小蚂蚁)。
2、观看ppt,让幼儿设想小蚂蚁排队去做什么?(蚂蚁去找食物,去搬豆子)。
3、观看ppt,蚂蚁搬了几个豆子?(幼儿回答,并说出总数,用数字表示)。
①请幼儿将蚂蚁搬的6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1行,并用数字表示;
②请幼儿将蚂蚁搬的7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2行,并用数字表示;
③请幼儿将蚂蚁搬的8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3行,并用数字表示;
④请幼儿将蚂蚁搬的9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4行,并用数字表示;
⑤请幼儿将蚂蚁搬的10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5行,并用数字表示.
4、请小朋友把小蚂蚁搬回来的豆子储存到棋子盒里。
5、请幼儿观看电子白板,仔细观察画面,每只蚂蚁搬了多少颗豆子?
请和相应的`数字连在一起。
①请个别幼儿上台动手操作;
②请幼儿打开自己的书翻到同上图一样,进行连一连。
活动延伸:
1、活动区可提供按数取物和按物取数的练习卡让幼儿练习巩固概念;
2、完成幼儿用书上学期第1册第10页。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习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大班数学集合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 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
学具:
(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 小组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1.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大班数学集合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数字1——10,小朋友们已经认识并能够书写,但是对于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孩子们了解不多,可是数字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本次活动,我和幼儿共同搜集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一起探寻、了解各种数字的含义,通过引导幼儿看图,发现数字的有趣和给我们生活提供的方便,最后引导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数字,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观察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初步了解各种数字的意义。 2、能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创造性的运用数字。 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收集生活中各种有数字的物品: 1. 食品类(饮料瓶、食品罐、食品包装盒等) 2. 生活用品类(沐浴露瓶、挂历、手机等) 3. 测量类(弹簧秤、卷尺、直尺、额温仪等)
活动过程:
一、用特殊号码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1、教师出示火警图片,提问:这时什么数字?它表示什么意思?打了119,谁会来呢? 2、出示110、120数字,提问:这些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看看拨打这个号谁会出现?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字,探索各种数字的不同含义。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教师:在生活中数字是无所不在的,今天就有许多数字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你在什么东西上发现了数字,它表示什么意思?谁愿意大胆到前面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挂历上的日期、门牌号、额温计等)。
3、结合已有经验,创造性的运用数字。提问:你觉得还可在什么地方贴上数字标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班级门牌号、杯架上贴数字)等。
4、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和幼儿共同搜集了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一起探寻、了解了各种数字的含义,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思维灵活,但是在完成练习时,幼儿大部分掌握不好,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教师在提问幼儿时语速过快;另外,教师在引导幼儿探寻实物上的数字时,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造成幼儿不懂练习题怎样做,通过这次活动,我又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今后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了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科学合理的促进幼儿愉快发展。
大班数学集合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由于孩子们对于枯燥的数学一直不感兴趣,所以学得也不是很好,通过看电视抢答题目,使我不由的想到何不利用这一形式来上数学课,孩子们在这么轻松地环境下学习,肯定会学得轻松,并能增加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目标:
1、复习6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土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6以内的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3张。
2、抢答器三个,统计牌,山羊、小熊、小猴图片各一张。
3、水果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
(1)师:小朋友欢迎你来到欢乐大本营,我是快乐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 让幼儿大声的喊出口号。 (2)教师介绍三个方队:山羊队、小猫队、小猴队。
(3)介绍游戏的奖品(三种水果)。
2、快乐数学第一关必答题:
(1)教师讲解比赛规则: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个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答错不奖励也不惩罚。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拿到水果贴到自己的英雄榜上,看哪一队的硕果个数最多,请各队的一号选手作好准备。
(2)答题开始,请听题2+3=?
幼儿:2+3=5? (师出示正确答案)回答正确,得一个水果。
(3)请各队的二号选手答题。(依次进行)
(4)观察英雄榜,数数哪队的`水果个数最多。
3、进入快乐数学第二关“我说你算”。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上有几只小动物?小朋友请你算一算。
(1)我这里还有一张图片,谁能像我一样给它编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幼儿自由讨论,请幼儿口述。 教师完整讲述,并板书:2+3=5
(2)我这里还有三张图片,每个方队各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放在心底。
(3)挑战开始,山羊队可以选择小熊和小猴队队当中的一队接受挑战,答对了,就得到一个水果。
(4)关注英雄榜上各队的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
4、进入快乐数学第三关
(1)第三关抢答题,我说题目,你们用数字算出来。
(2)各队推选一名幼儿为队长,请队长拿好抢答器,教师讲述抢答规则:我说题目,然后说抢答开始,队长必须在我说开始之后才能敲响抢答器。
(3)抢答开始。
(4)各队关注英雄榜,统计各队总得水果总数。
(5)给优胜的一队发奖。
5、“快乐数学,快乐无限!”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
活动反思:
这节课选材比较地新颖,幼儿对此非常地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较高,在第一回合必答题中,每位选手表现都不错,每队都得到了相同的水果数,但第二回合由于我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太少了显得有些薄弱,但孩子们之间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因为水果得数有了差异,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抢答题,是体现幼儿之间的荣誉感、灵活性、反应能力最强的部分,孩子们的精神都紧崩着,小猴队的选手反应非常的灵敏,回答问题也非常的准确,致使他们的总成绩第一。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还是犹意未尽,其他两组一点都不服输,说下次再来,由此可见,孩子们对这样的形式非常的喜欢,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可多采取这样的形式。同时对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敏捷性等的培养都有利。
大班数学集合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硬纸片钟
2、动物手偶
3、实物钟
活动过程:
一、引入并简单认识钟及其作用。
1、引入并简单认识钟的种类及其作用。
教师调闹钟闹铃引入
提问:
⑴你们猜猜是什么声音?(闹钟的闹铃)
⑵家里还有哪些钟?是什么形状的?
(有闹钟,手表,挂钟和大座钟)
⑶钟有什么作用?
(钟不停的走,告诉人们几点了,人们就按照时钟上的时间进行学习休息)
2、简单认识钟面。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总结:有两根针和12个数字。
提问:
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长度不同)
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我们在看看数字,
提问:
(1)正上面的是数字多少?(12)
(2)正下面的是数字多少?(6)
二、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摘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回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钟表)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总结:分钟走一圈,时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认识整点。
教师:那么分针和时针指的数字又表示几点呢?别急,老师来告诉你。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在看分针。当时针正指着一个数字时,分针有正指着12时,就表示“几点了”边拨钟边和幼儿一起“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六点钟”
拨钟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拨,顺时针的方向就是钟面上的数字从小到大的方向。
四、请个别幼儿练习。
练习拨7点,8点,9点,10点……12点。
五、全体练习。
请幼儿按照一日生活时间表“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饭,下午4点放学,晚上9点睡觉”另外请小动物来检查。
六、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1、讲游戏规则:老师扮演老狼,请小朋友来当小羊。老狼在前面问“小羊,小羊几点了?”老狼呢就双手拿着一个钟,然后拨的时间,小羊一起说几点了。如果老狼拨到6点,那就要吃小羊了。
2、请几名幼儿和老师先示范一次。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大班数学集合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多种二等份的方法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
2、体会二等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美化作用。
活动材料;
教具:小蚂蚁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小蚂蚁邀请你们到蚂蚁王国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
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
第二组:毛线、彩带、吸管、尺、剪刀。
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
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
4、游戏“看谁说得对”
小蚂蚁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试试四等份、五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