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优秀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4-04-10 作者:Cold-blooded 备课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用的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教学的启发性,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音乐教案优秀教案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优质8篇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一首生动可爱、幽默诙谐、朗朗上口的儿歌音乐,让幼儿充满了表演欲望,歌词的替换能帮助幼儿锻炼思维与表达的协调性。

活动目标

1.在情境表演中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唱出歌曲幽默的情绪特点。

2.尝试替换歌词演唱,感受创造歌词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活动难点:尝试替换歌词演唱,感受创造歌词的快乐

难点形成原因:思维替换与表达协调性的薄弱

难点解决策略:以图示支架支持幼儿尝试

活动过程

1.熟悉认识小乌龟。

2.熟悉歌词,边用语言和动作创设情境,学做小乌龟爬山坡的动作。

3.熟悉歌曲旋律,边感受节奏,边模仿动作。

4.学习演唱并表演歌曲。

5.尝试替换歌词演唱。

6.完整演唱与表演。

设计依据:歌曲学唱主要运用了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的情境表演支架为辅助,学做小乌龟,富有生动性和情感体验。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活泼富有童趣的歌曲,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音乐中感知乌龟动作变化,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

运用游戏的方式直接进入教学内容,在说说、做做中理解歌曲的`内容,同时使用图谱支架,为后面的学唱整首歌曲做好了铺垫。在表演歌曲中,我引导幼儿学习乌龟慢的,同时也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

通过表演演唱使听众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运用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2

活动背景

幼儿小班的孩子社会性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他们很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像水中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欢快的乐曲中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

2、使幼儿体会“忧愁”和“快活”的不同感受。

3、领会一,二,三条鱼的含义。

活动重难点

1、幼儿对歌词的咬字发音,尤其“愁”字。

2、舞蹈过程中1,2,3,数的互换角色上。

活动准备

音乐,小鱼缸,三条小鱼

活动过程

故事讲述:有一条小鱼,它没有朋友,每天都是孤孤单单的游来游去,没有别的鱼儿和它说话,没有鱼陪它做游戏,它很伤心,(哀伤的音乐)。取出鱼缸,小朋友发现一条鱼在水里游真的'很孤单。老师开始唱第一段歌词边做动作: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一条鱼很孤单,他为什么会发愁呢?"来;自。屈;老师;教。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它呢?

幼儿思考引出:小鱼需要朋友。

老师取出第二条鱼放入水中,老师提问,第二条鱼放进去以后会怎样,鱼的感受是什么,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得到关键词,快乐,高兴,开心。老师唱第二段歌词并表演动作: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

老师提问,如果想让小鱼更加开心我们可以怎样做?

老师再在鱼缸里放第三条鱼,一起数一数,如果小朋友是最开始的那条鱼,你会开心吗?小朋友回答完,老师接着唱第三段歌词:三条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做朋友。歌词随着游戏的展开更加深刻,教师引领小朋友以表演的形式熟悉歌曲,在中间画圆,小朋友依次表演,可分组进行。

活动反思

1、过程中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很到位,也能准确地感受不同的情绪,但感染力欠缺。

2、老师将这个活动完成了,但没有关注到孩子想象的空间,比如,孩子还会选择更多的鱼,4,5,6,7,8,100,1000,等等,孩子们还可以说说平时职到的鱼类。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奏,体验歌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2、初步尝试用连贯、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图谱提示理解记忆歌词,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快乐。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1、课前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

2、图谱一幅,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练声:向风儿问好]

“美丽的春天来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小朋友,让我们来向风儿问个好吧。”

2、引导幼儿倾听、感受歌曲。

(1)完整欣赏音乐。

“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猜一猜,风儿在唱些什么?”

“它会唱些春天的哪些变化?”

“风儿唱的这首歌曲《小篱笆》真好听,让老师也来为你们唱一唱。”

(2)教师清唱歌曲一遍。“听到了什么?”

(3)教师随音乐范唱歌曲。

“歌里还唱了些什么?”[请幼儿用歌词来回答。]

3、看图谱学说歌词。

(1)出示不完整图谱一张。

“图谱上有什么?”

“每一张小图片代表歌曲里的.哪一句歌词?”[幼儿学说]

“这张图谱完整吗?“

(2)教师边指图谱边演唱,请幼儿填补图谱。

出示小图片四张,将幼儿分成四组,每一组负责一张图片,将它填在图谱上相应的地方,并说出相应的歌词。

(3)有节奏的集体朗诵歌词。

4、幼儿学唱歌曲。

(1)轻声学唱。

(2)好听的声音学唱。

(3)学习不同风格的演唱。

“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微风吹进小篱笆给人的感觉很连贯、很优美,当小篱笆上的积雪融化成小水滴往下滴时,应该怎么唱呢?”

[个别幼儿学唱,集体学唱一遍。]

(4)个别幼儿做小指挥带领大家演唱。

(5)集体表演唱。

5、延伸活动。

“春风除了给小篱笆的周围带来了许多变化,还会给我们的周围带来什么变化?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把它们也编到这首歌曲里来,一定也很好听的。”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1、乐清民歌《对鸟》

2、介绍山歌及特点

3、创编歌词及表演

二、教学目标

1、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三、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及创编歌词

四、教材分析: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分发挥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风格。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大歌纸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二)基本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念一念。

“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试念来趋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师无伴奏范唱

b师对学生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绿鸽夹嘴这几个字)

c学生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

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学生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传唱以及学生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分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及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固定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曲调:粗犷有力

b师:通过今天学唱的山歌《对鸟》,你认为山歌是怎样的?它与劳动号子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听《对鸟》和《打夯歌》(出示幻灯片)劳动号子山歌节奏固定自由演唱形式一领众和对唱曲调粗犷有力高亢嘹亮悠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了解山歌与劳动号子的区别,从而达到了既巩固了劳动号子的内容,又能加深对山歌特点的理解

5、齐唱《对鸟》

师:我们知道山歌应用高亢,嘹亮,奔放的声音来唱,那么让我们再来齐唱《对鸟》,唱出山歌的特点。(学生无伴奏唱,有教师来指挥)设计意图:加深印象,起到巩固的作用

6、创编歌词与表演唱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每组有由两名学生来表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学生“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对鸟》,再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鸟》的学唱和表演,我们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点及与劳动号子的区别,还学会了几句乐清话,以后老师还会带着你们去熟悉更多的温州乡土音乐。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活动是一个歌唱活动。《郊游》这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aba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活泼欢快,中间第二段比较柔和,唱了郊游的风景。活动开始我以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说说郊游地的风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从而引出第二段歌词。接着我用动作引导幼儿说出了第一、第三段的歌词。歌词理解后,让幼儿通过听教师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钢琴伴奏,一句句学习歌唱。等唱了两到三遍后请幼儿编动作,边表演边唱,这样比较能帮助幼儿记住歌词。虽然大多数幼儿能大概将歌曲唱出来,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兴趣缺缺;而且后面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轻,应该在幼儿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再加动作比较好。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尝试用说唱结合的形式演唱歌曲。

2、体验买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录音、货架、各种菜的`图片做成帽子。

活动过程:

一、节奏火车:菜场里的菜

价值取向:经验交流。

1、师:你去过菜场吗?菜场里都有什么菜呢?

2、教师用节奏语言进行提示:菜场里有| 什么菜?|

3、幼儿开节奏火车进行节奏练习

小结:这个菜,那个菜,菜场里有各种各样的菜。

二、学唱歌曲

价值取向:在买菜的情景中,理解歌词,能够跟着熟悉的旋律介绍菜名

1、看情景表演

1)提问:哎,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刚才我和奶奶买了哪些菜吗?

2)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和奶妈一共买了多少菜呀?

3)师:哪些菜是唱出来的,哪些菜是说出来的呢?

小结:原来奶奶篮子里的菜要唱出来,小朋友篮子里的菜要说出来。

2、 完整欣赏歌曲

1)刚才我和奶奶先买了什么菜,接着买了什么菜,然后买了什么菜,最后买了什么菜呢?

3、幼儿演唱

重点练习说唱的部分

三、游戏“买菜”

价值取向:能够跟着音乐一起唱歌玩游戏,体验活动的乐趣。

幼儿、教师一起玩玩买菜的游戏。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7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进行故事引导

冬天的天好冷啊,宝宝着凉感冒了,只好在家休息,他的布偶玩具小熊、兔子、松鼠、青蛙都在身边陪伴着他,宝宝想,要是这些玩具能动起来,来陪他一起玩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宝宝睡着了,梦见一个小仙女手拿魔棒轻轻一点,哇!动物们真的'动起来了。

2、听辨音乐,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

分段放音乐(师分别一段一段放音乐,让生感觉听到的音乐形象是什么动物。若幼儿听辨有困难,师还可变化语气,代表小动物说话,提升幼儿识别能力。由此,幼儿会知道,缓慢笨重的音乐代表的是体型较大的动物,比如熊、大象等,在本音乐情境中是指狗熊,欢快轻巧的音乐可能是兔子、青蛙、松鼠等小动物,以此种方法类推出其他五种动物形象)

你听音乐中是哪种小动物呢?

这种动物怎样走路?请你来学学它们的走路。

3、情景带入

小动物好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那样一定会很开心。

给幼儿分发头饰,请他们模仿动物走路。听音乐,根据音乐律动。

4、活动延伸

根据听到不同的音乐,想象出其他的动物进行模仿。

音乐教案优秀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数蛤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节奏和表现歌曲的情绪。

(2)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3)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歌曲并把握歌曲的情绪。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木鱼、三角铁)、哨子、音乐记号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动一动:

师:小朋友们好!生:郭老师你好!师:首先,我要和大家玩一个节奏游戏,看谁拍的最准确。(板书x 0︱x 0︱)这里有我们学过的一个音乐符号,它的名字?生:休止符。

师:见到休止符,我们要用什么表示呢?生:握拳。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拍拍我们的节奏呢?生:。

师:太棒了。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两个小乐器,你们认识他们吗?生:木鱼和三角铁。

师:那谁想来用小乐器打我们的节奏呢?生:。

师:真不错,那小乐器就有你来保管了。师:那过了这一关,老师要带领大家乘着我们的音乐列车去参观一个小动物的家,那请你打着拍子,乘着我们的音乐列车,准备出发吧。(放音乐伴奏)

师:好了,到目的地了,那让我们看看是哪个小动物吧?哎,它先我们来猜,满身一头绿疙瘩,眼大嘴大肚更大,此君若是张大口,哪个虫儿不害怕。生:青蛙,蛤蟆。

2、算一算:

师:小蛤蟆真是的,还不让我们参观它的家,还要让我们算数。(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睛、几条腿)

(板书蛤蟆嘴眼睛腿)我先来问你们,打着拍子来告诉我。生:一只蛤蟆一张嘴。

师:都过关了,小蛤蟆愿意让咱们参观它的家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蛤蟆的世界吧。(范唱音乐加图片)

二:新歌教学

师:这些小蛤蟆可爱吗?生:可爱。

师:小蛤蟆经过自己的努力,都骑上摩托车了,那老师就看看你们今天能不能把这首歌唱好?

师:下面老师来唱,然后你告诉我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蛤蟆”怎样的心情?

生:活泼。

师:那你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想。

师:那首先要过我们的歌词关,按我们刚才打的节奏,一起来读一下歌词。生:(跟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伴奏来读歌词,注意速度。我们的小乐器手准备。生:读歌词。

师:刚才我们说了,歌曲的情绪是活泼,怎么用声音表现活泼呢?生:声音有弹性,跳跃感。

师:那我们再跟着伴奏来读一遍,注意你们的声音,要有跳跃感。生:读歌词。

师:读歌词时你有哪些地方听不懂?生:“荷儿梅子兮,水上漂”

师:解释:“荷儿梅子兮,水上漂” 。因为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所以它采用了地方方言。这句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任何意义。有了这个“衬词”以后,歌曲就更加的生动,形象,更有地方特色和民歌的味道。生:蛤蟆不吃水,太平年什么意思?

师:蛤蟆不吃水,它是因为吃害虫了。庄稼没有了害虫,自然就是一个丰收的太平年。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范唱来一遍,你可以选择默唱,当然也可以小声唱出来。生:演唱。师:再来一遍,把你会唱的地方大声一点,不会的地方或者唱不准的地方小声点。生:演唱。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小眼睛,歌曲中的旋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生:水上漂、一只蛤蟆。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来唱一唱相同的地方。生:演唱。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遍。生:演唱。

生:好,接下来我们再跟着里面的小朋友一起唱一遍,我们就跟伴奏自己唱了。生:演唱。

师:好,那我们跟着伴奏来一遍。生:演唱。

师:下面请我们的小乐器手准备,你们来给我们大家伴奏,我们再来一遍。生:演唱。

师:接下来,我更要考考大家的智慧。为歌曲加伴唱,当我们唱到“嘴”“腿”“水”的时候,我们加一个小伴唱——呱呱。下面你们先唱,我来伴唱。

1、师生合作。

2、生生合作。

三、歌词创编

师:一只蛤蟆、两只蛤蟆我们都知道它们有几张嘴、几条腿和几只眼睛了,那3只呢、4只呢、5只呢?

下面老师放着音乐,同学们就用你们的数学知识进行创编吧。生:分组合作。

师:下面我要找学生把你们的答案写到黑板上来。生:每组一人去黑板上写答案。

师: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的数学非常过关。那我们一起来唱唱吧。生:演唱。

四、德育渗透

出示图片:被捕捉的蛤蟆,餐桌上的蛤蟆。点题: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反思: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和四川民歌丰富、幽默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能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平时对蛤蟆的观察,并结合图片、音像等资料来使学生加深对蛤蟆形象、特征的认识,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歌词,特别是很直观形象地认识蛤蟆在跳水时扑通扑通活泼的样子,使学生很自然的模仿了蛤蟆跳水的可爱动作,为本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本课中,我请学生对《数蛤蟆》进行了充分的聆听,通过听赏、律动、歌词创编、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演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准确地找出了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和四川民歌的特色。

总体来讲,学生在本课的中学习兴趣高,对这首歌有好奇心,喜欢听,喜欢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旋律,唱的很到位,声音嘹亮,并且能按提示的要求创编两段歌词甚至更多段落的歌词。本课中的不足是缺少评价。本课设计内容教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歌词创作这一环节,我没有做到让学生为自己或别人的创作做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修改。这样不仅少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创作过于形式,学生不易理解。在以后设计本课时我还要设计到这样一个环节,在为学生介绍四川地理位置时应该结合“汶川地震”对学生进行一下爱国的思想教育,而且告诉学生在地震到来之前,像蛤蟆这样的动物就会出现反常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