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3篇

时间:2022-06-25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前撰写的书面文稿,教案在准备的时候,教师肯定要考虑联系实际,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音乐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音乐教案3篇

高中音乐教案1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 “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 (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 (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 “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 (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 (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 (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 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 (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 (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 (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 (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道朴实。 (10)复听歌曲。

2、《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 (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 (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 (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 (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 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4)复听歌曲。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9页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 (1)《一无所有》。 (2)《黄土高坡》 (3)《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 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高中音乐教案2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三、课堂练习

在我们欣赏和了解《祖国颂》之后,同学们也一定喜欢上了这支气势宏伟的颂歌,下面我们就来练习《祖国颂》的合唱片段。

带领同学联系主旋律声部,然后逐步加入其他声部。

四、总结

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提高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今天同学们与老师配合的很好,出色的完成了今天的教学内容,请大家再课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节课共同回答,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钢琴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目录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

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2、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课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高中音乐教案3

记录:音教101班 卓乐静 35号 课题:《学堂乐歌》

对象:高二

教师:实习生

学校:金华市二中

前提准备:

音乐:《送别》《祖国歌》《校园夕歌》《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

《童年》《光阴的故事》《外婆的澎湖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歌声与微笑》《同桌的你》《那些花儿》

视频:罗大佑演唱《光阴的故事》

资料:学堂乐歌,李叔同,沈心工,校园歌曲

模块一:<课题学习>

① 老师: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送别》是由我国早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在1898年创作的。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着歌词唱一遍。

学生齐唱《送别》。

老师问:“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淡淡的忧伤,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老师:《送别》是一首结合音乐与文学的歌曲,在当时的校园里传唱度非常广,就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它是‘学堂乐歌’里非常经典的一首。

③ 况及代表作《祖国歌》。

A听《祖国歌》回答“这首歌表达的感情和歌词的特点”

学生回答:爱国之情,庄重肃穆,一字对一音,文白兼用。

B听《校园夕歌》回答“这首歌表达的感情”

学生回答:欢快的心情,反映学生青年的面貌。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齐唱两遍这首歌的旋律,一遍歌词。

C 唱前两首歌的主旋律,对比发现不同。

2/433 62/1 -/56 1/32 16/5 -// 校园夕歌

4/43 3 6 2/1 - 5 6/1 - 3 2/1 6 5 -// 祖国歌

1/433/62/1/56/1/32/16/5// 老六板

学生回答:音高相同,节奏不一样,感情表达也不一样。

④ ,的基本情况以及代表作《男儿第一志气高》。

A 听《男儿第一志气高》回答“这首歌表达的感情特点”

学生回答:有志向,有目标,要求身体强壮的高昂斗志。 B 听《黄河》思考“本乐段可分为几段,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2段,表达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老师介绍《黄河》的创作背景:内忧外患,中日战争,1905年。

a 特点:拿来主义,简单易唱,通俗易懂,体现时代性

b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时代要求,社会背景。

模块二:<音乐欣赏>

‘校园歌曲’是‘学堂乐歌’的延续。

欣赏:a 台湾传入 《童年》《光阴的故事》《外婆的澎湖湾》

b 大陆本土创作《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与微笑》

c 90年代流行 《那些花儿》《同桌的你》

模块三:<引导创作>

A 学生填词创作: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生命与告别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象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生命与告别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学生尝试用《蝴蝶泉边》《小星星》为其填谱,老师用《同桌的你》献给全体同学。

B 导入视频:罗大佑‘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