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4-04-02 作者:pUssy 备课教案

一个灵活的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在书写教案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教案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教案优质5篇

《赤壁》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用典的贴切自然

诵读本词

三、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

1

六、教学步聚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不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 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生谈对苏轼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唐宋八大家 ” 词“苏辛” 诗“苏黄” 书、画“宋四家”

(三) 反复朗读本词(正音,生多读)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

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四) 生分小组表达阅读感受,派代表发??

(五) 讨论要点:

1、总领全词,江山如画,英雄可敬,而“淘尽”二字与篇末功业无成的感慨也相呼应。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

2、分析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

强虏(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景物特点:气势宏大 雄奇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为何写人物周瑜

周瑜: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六) 生反复朗读本词

(七) 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要对词的豪放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体会情景结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贴切自然。

(八) 教后感:

《赤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 “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squo;乐squo;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squo;乐squo;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的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squo;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squo;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squo;山高月小,水落石出squo;,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squo;东坡赤壁squo;中的squo;二赋堂squo;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squo;化妆squo;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见《东坡文论丛》,第39页)

探究活动

前、后《赤壁赋》中的修辞及其比较

前、后《赤壁赋》中,有相当多修辞辞格的运用,使得两篇作品意象更加鲜明,描写更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计有:譬喻、设问、对偶、象征等等。请针对这些辞格在文章中运用的情形,及其与全篇的关系,加以比较。

《赤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品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

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下片: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冈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

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赤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老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己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积极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老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表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己读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赤壁风景的描写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内容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老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内容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知道哪些信息?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爱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情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面对呢?从他在这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知道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老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老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内容不同,但同样可以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可以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能力,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形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老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能力和语文应试能力。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老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来知道的作者信息,现在还想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老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判断、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己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可以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点评、纠正、补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己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可以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面对问题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老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责任,容易游离。老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集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同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可以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老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起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积极、快乐。老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老师后面,被老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老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能力、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特别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赤壁》教案篇5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有气势“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起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苏轼:“知音如周瑜”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