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写好教案,那这个课堂是不完美的,优秀的教案都是我们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写出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5年级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5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认读“鹦”“鹉”“惶”“怔”4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体会作者劝告人们真心爱护鸟儿的情感
重点难点: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的知音
教具收集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
2.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板书课题
4.质疑:到底谁是谁的知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
2.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弄清分别是谁说的话。
三.自学交流,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2.交流讨论: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
找出下列不同的句子,比较朗读:
1)面对养鸟老人的问题:我这鸟叫的怎样?围观的观众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
2)养鸟老人和围观者听到少年背古诗前后不同的表现。
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少年才是画眉的知音。
3.读句子,体会文中标点的用法。
1)我这鸟儿叫的怎么样?
2)我怎么听着着鸟唱的不是美歌呀!
比较明确,第一句的问号表示疑问,需要回答,第二句的问号表示反问,不需回答,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3)第二组
真实美鸟唱美歌呀!
唱的是忧愁的歌,痛苦的歌!
两句的惊叹都表示语气强烈,但第一句是赞扬的语气,而第二句是申诉的语气
4.感情朗读
朗读1`2自然段时,要读出清晨公园的热闹,画眉的惹人喜爱。
分角色读时,读出画眉对笼外世界的向往和渴望,读出围观者从哄笑到没做声的情感变化。
四.拓展
1.教师
2.拓展想象:老人最后会怎么做呢?为什么?
5年级教案篇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5年级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家蚕和蝗虫、青蛙、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重点)
3、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表演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辨证的认识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二、导学过程:
1、生物界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2、昆虫的生殖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殖场所:
3、解释蜻蜓点水和了解玉米螟的防治
阅读p43昆虫的发育过程,回答列问题
1、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那几个时期?
2、幼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有何异同?
3、蝗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共蜕几次皮?
4、从食性、生殖特点、发育时期几方面分析,控制蝗灾应采取那些措施?
5、结合蝗虫特点,说说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
6、何谓不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7、何谓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8、比较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异同。
9、作茧自缚是蚕由什么时期吐出的丝,进入了什么时期?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否科学,若不科学,如何改动。
10、青蛙为什么成为两栖动物?
11、鸡卵的结构。
12、鸡卵的发育过程。
三、当堂达标
1.蚕蛾是家蚕发育过程中的()。
.com/jiaoan/html/jiaoan_20200831163313_">《生物圈中人》八年级生物教案08-31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篇07-26
八年级生物教案10篇07-25
八年级生物教案九篇07-24
八年级生物教案四篇03-14
八年级生物教案五篇03-12
八年级生物教案三篇03-09
八年级生物教案9篇02-26
八年级生物教案7篇02-26
5年级教案篇4
[知识目标]
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
[能力目标]
从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体会树立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意识和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必要性
[本课重点]
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本课难点]
在实践中如何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引课]
提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是“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第七课第一框标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因此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生产的社会产品、社会财富不断增多,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消费方面的问题。
[授课内容]
1、杨洲的“烦恼”说明了什么?(p96)——人们消费选择的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消费方式类型的转变及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p96)——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3、如何安排好零花钱(p97)——树立合理理财观念
4、影响选择商品的主要因素(p97-p98)——帮助学生分析出自己做出选择商品决定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在消费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
5、遇到难题怎么办?(p98)——在实践中做到适度消费(具体来说如何做?)
6、如何看待郑蕊与林眉的行为(p98)——节俭是一种美德;消费中讲究环保,既利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
第三框学会合理消费
一、消费面面观
1、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
二、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1、学会理财,学会消费
2、适度消费,提倡节俭
[作业]
初三政治《学习先锋》相关章节习题
5年级教案篇5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5年级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
教学反思:
5年级教案篇7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