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写教案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规划,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教案大班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篇1
音乐游戏:
猫捉老鼠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旋律,能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老鼠走路、吃米、睡觉的动作。
2、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按规则进行游戏,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猫头饰一个,老鼠头饰一个,老鼠胸饰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故事。
二、出示老鼠头饰,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位好朋友,它会这样叫的(吱吱) ,猜猜它是谁
幼:小老鼠。
师:小老鼠说今天要跟我们玩一个游戏,你们想不想玩?那我们要先跟小老鼠学了本领再玩,好吗?
幼:好。
师:我们来听听小老鼠教我们什么本领。(播放磁带)
四、幼儿熟悉歌曲,创编动作。
师:歌曲里有谁?小老鼠在干什么?
幼:跑来跑去、吃米、睡觉。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播放磁带),记住小老鼠在干什么(跑来跑去找 米吃,吃饱了就睡觉)
三、创编动作。
师:小老鼠是怎样走的?请小朋友来学学
小老鼠是怎样吃米的?请小朋友来学学。
小老鼠是怎样睡觉的?请小朋友来学学。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好不好?
幼:好。教师教授音乐节奏,模仿老鼠的步子。
师:如果这时候大猫来了,小老鼠怎么办?
幼:跑回自己的家。
四、讲解游戏规则,进行师幼游戏。
师:我们听到老鼠跑来跑去的音乐,我们就做跑来跑去的动作, 听到老鼠吃米的音乐就做老鼠吃米的动作,听到老鼠睡觉的音乐就做老鼠睡觉的动作,当听到大猫来了就跑回自己的座位上,会玩吗?请你们来当小老鼠,我来当老鼠妈妈,胡老师当大猫,我们出去找东西吃吧!
(播放磁带,进行游戏)
师:好险 啊点被大猫捉住了!可是妈妈还没吃饱,小老鼠吃饱没有?
我们再去找东西吃吧!
五、请幼儿当大猫再进行游戏。
六、结束
师:这回我们都吃饱了,让我们开火车回家吧!幼儿随音乐退场。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体会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心情。
2、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和节奏特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3、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秋天丰收的风景图,歌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图画,引导幼儿听歌曲。
师:图中有谁?老师这里有一首它们的歌。
2、放音乐感受乐曲。
师:小朋友听候有什么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3、再次听音乐,感知乐曲旋律。(幼儿可拍手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现乐曲的节奏)
4、介绍歌词内容,幼儿感知歌中的内容,体会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5、教师弹唱歌曲,幼儿表演动作。(第一段歌词)
6、用自己的画笔画出秋天的美景。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篇3
设计意图:本活动选自大班主题活动五《有趣的动物》。《啄木鸟》这首乐曲属于三段体意大利民歌音乐,a段乐曲节奏平稳(针对大班幼儿欣赏,可理解为啄木鸟检查树木);b段乐曲节奏跳跃(理解为啄木鸟捉虫);c段乐曲优美流畅(理解为啄木鸟跳舞)。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采用《苹果树找医生》的故事作为欣赏线索;利用“欣赏图谱”帮助幼儿分辨乐曲结构;选择听觉(耳听音乐)、视觉(眼看图谱)、运动觉(创编动作)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使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乐曲的内涵及旋律的美。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激发幼儿爱护啄木鸟的情感。
2、初步感知乐曲的三段体结构,辨别音乐的不同性质。
3、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幼儿的经验准备:课前听故事《苹果树找医生》,初步了解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具准备:欣赏图谱一幅、画有不同线条的卡片若干、幼儿表演用道具(树叶、啄木鸟鸟嘴)、磁带、录音机。
重点难点:
活动过程:
1、利用有关啄木鸟的谜语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用简短的谈话帮助幼儿回忆啄木鸟的特征。(尖尖的嘴巴,细长的舌头,又短又粗壮的脚趾可以紧紧的抓住树皮,又硬又有弹性的'尾巴可以支撑身体。)
2、初听乐曲(1"2遍),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出示欣赏图谱并讲述故事“苹果树找医生”。(苹果树生病了,啄木鸟医生仔细地为它们检查,发现原来是坏蛀虫在捣乱,“咚咚咚”啄木鸟把虫捉完了,苹果树的病好了,又长出了茂盛的树叶,啄木鸟医生高兴地跳起了舞。)
4、结合图谱和教师动作,复听乐曲。
a段(共四句):每乐句由上而下均匀地抚摸一棵树干,表示啄木鸟在为苹果树作检查。
b段:第1、2、3句中每句三个跳音,第4句一个跳音,每个跳音一个洞,表示啄木鸟捉虫。
c段:每四小节划半个树冠,表示果树恢复健康,茁壮成长。
5、分段欣赏,了解乐曲结构和音乐特点。
教师分别清唱a段、b段、c段的旋律,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每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并引导幼儿积极地感受,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线条来表示每段音乐。
6、幼儿耳听音乐,眼看图谱,手按音乐结构随着老师的手在图谱上“书空”一次,完整地感受音乐。
7、创编动作随音乐表演,体验表演的乐趣。
(1)幼儿随音乐集体创编啄木鸟的动作。
(2)幼儿随音乐表演苹果树生病的样子和恢复健康的样子。
(3)分角色(苹果树和啄木鸟)合作表演。
活动延伸:
将扮演啄木鸟和苹果树的道具放入表演区,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表演。
自评反思: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幼儿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组织本活动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三个策略:
一、借助故事情节,初步感知理解音乐内涵,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欣赏不同于歌唱和韵律等其他形式的音乐教学,它更侧重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而建立语言故事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就好比给幼儿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可以更好的引导幼儿理解和感受音乐。
二、借助图谱,加深幼儿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图谱”(即四棵树)来帮助幼儿分辨乐曲结构,用不同形式的线条来帮助幼儿辨别音乐的不同性质,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幼儿学会具体的音乐技能,而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从而更好的感受音乐。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表达能力。
通过听觉(耳听音乐)、视觉(眼看图谱)、运动觉(创编动作)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使幼儿充分的体验和感受乐曲的美,并能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创造和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锻炼。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激发幼儿对摇篮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基础上,学习仿编摇篮。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创编所需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摇篮,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出示摇篮,师问:看,这是什么?摇篮的什么用呢?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起来看看吧。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初次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
(要求幼儿要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
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师提问:星宝宝怎样的睡的?
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2)播放诗歌中第二、三、四小节的课件,师提问:鱼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花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
(3)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看着图把这首诗歌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3)用好听地声音来读一读。
师: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和小宝宝都睡着了,不能把他们吵醒,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朗诵呢?
我们就用轻轻的、好听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三、发挥想象,仿编诗歌。
1、蓝天里的星宝宝以外,还会有谁?
师:那我们试试,把太阳编到好听的诗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来诗歌中的白云图片替换为太阳,连贯地看图朗诵整句话。)
2、大海中除了鱼宝宝,还会有谁?
3、花园里除了花宝宝外,还会有谁?
把创编的内容看着图完整地朗诵,提醒幼儿用轻轻地、好听的声音进行诵读。
[活动延伸]:
将图片放在语言供幼儿自己练习诵读诗歌。
小百科:摇篮是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婴儿睡在上面会很舒服。还有一种专为婴儿睡觉的时候唱的歌,名为《摇篮曲》。通常十分轻柔,演唱者一般为女性。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3、尝试用不同的节奏表现歌曲,培养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歌曲内容相关图片、若干节奏卡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1、倾听《三只猴子》音乐。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词中描述的是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有几只猴子?三只猴子在干什么?(三只猴子在床上跳)后来怎么了?(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妈妈怎么啦?(妈妈急的大声叫)叫它干什么?(赶快下来别再跳)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帮助幼儿清楚歌曲内容。幼儿每说一个内容,教师就唱出这部分歌词,直到播放的内容全部用图片表示出来。
二﹑节奏游戏,感知歌曲
谈话:小朋友们知道小猴在床上干什么?为什么猴子的头上会摔了一个包呢?怎样跳头上才不会摔出包呢?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有节奏地跳,头上就不会摔出包了。
1、播放音乐一遍,幼儿站在原地,跟着节奏尝试跳。
2、刚才,我们是按自己的节奏随意跳,教师出示小卡片ⅹ,出示节奏︳ⅹ ⅹ ⅹ ⅹ︳要求幼儿按照每一句跳四下的方法跳一跳。配班老师给出前奏,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约定前奏不动,音乐起才开始跳。
3、幼儿三人一组,扮演三只猴子,根据节奏︳ⅹ ⅹ ⅹ ⅹ︳手拉手跳。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
4、更换节奏跳。
更换节奏︳ⅹ ⅹ ⅹ ⅹⅹ︳观察xx这个一拍要跳两下,就要比前面的快一些,教师唱,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师:哪只小猴子想来试一试?
幼儿三人一组跳出节奏︳ⅹ ⅹ ⅹ ⅹⅹ︳再次更改节奏型︳ⅹ ⅹ ⅹⅹ ⅹ︳请一名幼儿上前示范,再次出示︳ⅹ ⅹⅹⅹ ⅹ︳和︳ⅹⅹⅹ ⅹ ⅹ︳。
5、分组练习。
幼儿三人一组,自己编一个节奏,跟着音乐(三段)跳。教师每组进行指导。
6、分组练习后,教师把幼儿练习的节奏类型都放到了黑板上,进行集体练习。此时要求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进行伴唱。
7、合作练习。
一句歌词有四拍,有三只猴子,每人跳一拍,还多出一拍怎么办?老师让孩子们商量出怎么分配跳拍子,得出最后一拍大家一起跳,幼儿自己商量谁跳每一拍,幼儿集体三人一组跳节奏︳ⅹ ⅹ ⅹ ⅹ︳。教师主请三只跳得好的幼儿上前示范跳︳ⅹ ⅹ ⅹ ⅹ︳,教师再次挑选三名跳的最好的幼儿上前跳︳ⅹ ⅹ ⅹⅹ ⅹ︳。
8、教师小结:小猴子要是向我们这样跳的话,头上一定不会摔包了,因为我们会按节奏跳,才会比小猴子跳得更安全,头上才不会摔出包,我们一起唱一唱。幼儿听音乐,和音乐一起做动作唱。
三﹑听歌曲的第四段,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提问:孩子们,最后这三只猴子都到哪里去了呢?(医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第四段音乐)为什么小猴子都有去了医院了?(是头上摔包了)为什么会摔包了?(从床上摔下来)那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以后你别在床上跳了)我相信小猴子听了你们的话,再也不会在床上乱蹦乱跳了。
在床上乱蹦乱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想玩跳跳床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也可以像我们今天这样有节奏的跳。当然还可以和小伙伴们边唱边跳,这样一定会比小猴跳得安全,安全了我们才会开心。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们了,要学会保护自己。好了,小朋友,我们一起去跳跳床上玩了,和大家说再见吧。
教学反思
?三只猴子》这首歌曲是由台湾著名歌星张帝演唱的曲调进行改编的,歌曲幽默诙谐,曲调活泼,趣味性强,叙述着猴子在床上跳,妈妈焦急的有趣事件,深受孩子所喜爱。歌曲共有四段,曲段中十六分音符xxxx xxxx∣的节奏与部分歌词的演唱,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唱好其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并通过图谱、肢体动作、有趣的指偶表演等重点练习,让幼儿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效果,进而学唱歌曲,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通过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1、深入分析教材和幼儿是组织好歌唱活动的前提。
我从歌星张帝的演唱风格入手,分析《三只猴子》的歌唱风格,认真处理歌曲前、后两部分的因果关系,加以引导。本歌曲前半部分变化少,重复多,便于幼儿记忆,但幼儿对旋律中十六分音符与歌词的配唱较难。因此,我采用难点前置的方法加以练习,采用设疑的方式把歌唱活动和练声融为一体,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借助简单的图谱、动作练习节奏,以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目的,进而轻松地学习歌曲前半部分,这一环节我安排了20分钟;后半部分虽然只有一个自然段,但歌词风格与前半段截然不同,可视为独立歌曲来学习,但由于前半部分的学习,幼儿对歌曲的旋律已熟悉,后半部分只需对歌词的处理,我注重借助图片,分析后半部分的住院结果,所以幼儿对学习此段也就不存在很大困难,这一环节我安排了10分钟,最后安排游戏,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可长可短。
2、采用有趣的教育手段是幼儿唱好歌曲的保证
对《三只猴子》歌曲的学习,我始终贯穿着幽默、诙谐的这条主线,为了达到其效果,我从引入开始,采用出示图片设疑→分段重点学习所采用的图谱及教师肢体动作→最后的游戏,“红色创可贴”的画龙点睛,以至于开着救护车送受伤的猴子到动物医院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无不体现出“趣”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唱,玩中来表现。
3、教师的情绪渲染是幼儿学习歌曲的动力。
?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为了让幼儿达到乐学状态,我利用老师自身的优势,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和身体等肢体语言感染幼儿,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大胆、风趣的表现带动孩子学习,使孩子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兴奋点上,从而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快乐地学唱歌曲。
不足与调整:
1、前后两部分的时间安排上,预计较合理。但在实际操作时,后半部分幼儿比较不能完全地掌握,可作为延伸活动将材料放在音乐区角进行延伸,巩固加强练习。
2、在练习唱好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大部分幼儿比较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速度,要使幼儿速度快而不乱,可增加几次边拍节奏边有节奏地念歌词,感知歌词的节奏,也可以把十六分音符独立提供,配合歌词边拍手边念或边拍手边唱歌曲来重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