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活动教案7篇

时间:2023-07-05 作者:Indulgence 备课教案

教案的制定是能够让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有好的发挥的,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预先整理的文字报告,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大象活动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象活动教案7篇

大象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沙锤、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并能在了解大鼓和沙锤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帮助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的理解,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引发大班幼儿倾听的兴趣,培养倾听的习惯,能在倾听的基础上培养对乐器的兴趣以及体验与同伴共同演奏乐器的快乐。

活动重点:

认识沙锤、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并能在了解大鼓和沙锤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活动难点:

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物质准备:

大鼓、沙锤各一个,小鼓若干;大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每人一个串铃。

经验准备:

活动前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过程:

1、听风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沙锤,(教师悄悄发出沙锤的声音,请幼儿猜这是什么声音,学一学,然后出示,认识。)

2、教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沙锤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这个声音像什么?谁来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种乐器的名称。

师:咦?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啊?快点来仔细听听这个声音像什么?谁来学一学?(幼儿回答)

师:(出示沙锤)刚刚的声音就是这个沙锤发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叫什么?(沙锤)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出示鼓让幼儿认识)

师:今天小鼓要来给我们唱两首歌,但是小鼓偷偷的告诉刘老师,它今天要考考我们小朋友,那就是要我们听仔细了,听听小鼓唱的两首歌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手腕上带的是什么?(小铃)。今天小铃、小鼓、沙锤都来到了我们班级里,我们把它们一起请出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三种乐器出示,认识后,简单小结,让幼儿巩固对这三种乐器的认识并区别声音的轻重。

教师:小鼓、沙锤、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

3、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

出示提线纸偶大象,伴随三种乐器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的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子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出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纸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的响声),他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来叮叮他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沙锤晃动三次代表大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刮——刮——刮”(沙锤晃动三次),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儿,蚊子又来了,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地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了!(蚊子纸偶纷纷落地)

4、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线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大象和蚊子)

师:(摇动小铃)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一群小蚊子)

师:(敲奏小鼓)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们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晃动沙锤)刮——刮——刮的沙锤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它)

大象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以小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童话的生动有趣,体验角色表演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钢片琴、鼓、串铃各一个,小铃铛人手一份;森林的背景图及大象、蚊子的图片若干。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难点:

根据乐器提示为线索能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背景图及大象蚊子图片。

2、听故事“大象和蚊子”

利用背景图,教师边演示图片,变伴着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讲述故事。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1)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

(2)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

(3)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

(4)大象发现蚊子在屁股后是怎么说的?

(5)呱呱呱的琴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6)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

(7)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样子?

4、师幼共同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

(2)评价幼儿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次表演提出要求。

5、再次表演。

请三位幼儿扮演大象,教师和其他幼儿扮演蚊子。

6、结束。

请幼儿带着小铃学蚊子的样子飞出活动室,和其他伙伴一起游戏。

大象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并理解掌握故事内容。

2、能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会尊重、欣赏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出示花格子图片,请幼儿观看后提问:“图片中有什么?你觉得这会是什么?

2、教师提问:原来这是一只大象,刚才你们为什么没猜到啊,来看看这只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啊?”(五颜六色的、花格子的)

二、分段欣赏故事

1、出示图片2(艾玛跟其他大象在一起)教师提问:你觉得会怎样?

2、出示图片3(艾玛跟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是大家的“开心果”)

教师提问:你觉得“与众不同”是好还是不好?(好)什么是“开心果”?(让大家感到开心)你们中间谁是大家的开心果?

3、出示图片4(艾玛睡不着觉,想心事)教师提问:艾玛在想什么?

4、出示图片5(艾玛在森林里行走)教师提问:艾玛跟动物们打招呼时说“早上好”,可为什么天却灰蒙蒙的?幼儿回答:因为艾玛心情不好。

5、出示图片6(结果子的树)教师提问:看到这棵树后,艾玛心里是怎么想的?

6、出示图片7(改变之后的艾玛)教师提问:此时的艾玛心情是怎么样的?

7、出示图片8(艾玛往回走,经过森林)教师提问:同样是这个森林,为什么艾玛回来时就变得绚丽多彩了呢?幼儿回答:因为艾玛高兴了。

8、出示图片9(跟大家一样的艾玛)教师提问:变得跟大家一样后,艾玛的心情怎么样?幼儿回答:很无聊。

9、出示图片10(下雨了)艾玛身上的颜色被雨水冲走了,大家最喜欢花格子的艾玛。

三、教师小结:

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自己最特别的地方,我们大家都有自己最特别的地方,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自己。

大象活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感知动词:叮、赶、跺。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大象、蚊子图片各一副。

2.大象、蚊子的手套偶各一个;蚊子指偶若干、大象头饰三个。

3.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4.录音:大象和蚊子的叫声。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学习动词:叮、赶、跺脚。

2、活动难点: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指导要点:通过手套偶表演,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活动过程:

一、用角色声音导入,激发孩子听故事的欲望。

1.师:(播放大象叫声)听听看谁来啦?

师:(出示大象图片)原来是一头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大象啊,大大的大象走起路来是慢慢的。来我们一起学学大象走路。(引导幼儿学大象走)

2.师:(播放蚊子叫声)这又是谁来啦?那小蚊子是怎么飞的?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蚊子飞。

师:(出示小蚊子)小蚊子长得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说出蚊子的特征:尖尖、长长的嘴巴)

师:(出示小蚊子)小蚊子师:蚊子的嘴巴会干什么啊?(叮人)

小结:小蚊子长长、尖尖的嘴巴是用来叮人的,那爱叮人的小蚊子和大大的大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称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二、看木偶表演《大象和蚊子》,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出示手套偶大象,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这时,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蚊子的叫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大的屁股呀!我们去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啪—啪—啪—”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蚊子的叫声),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

(伴随着音效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为后面的故事表演做铺垫。)

提问:

1.故事里面都有谁啊?(大象和蚊子)

2.大象和蚊子发生了什么事啊?(蚊子叮大象的屁股)

3.小蚊子发现睡着的大象时说了一句什么话?那我们再来听听小蚊子是怎么说的。

三、再次操作手套偶,边讲述边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在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知动词:叮、赶、跺。

1.师: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

这时,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小蚊子的叫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大的屁股呀!我们去叮叮它吧!”提问:小蚊子说了什么啊?

2.师: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怎么样啊?(用尾巴来赶蚊子)来伸出你们的小手来帮大象一起赶赶蚊子(“啪—啪—啪—”)。

3.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这次大象怎么样啦?(生气了),大象很生气,它就怎么做啊?

小结:这次大象很生气,就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两下,“咚!咚!”。来我们也来帮大象跺两下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

四、幼儿带上指偶,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故事情境表演。

师:现在请羊老师来扮演大象和我们一起来玩玩蚊子叮大象的游戏吧。两个幼儿表演大象,其他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表演小蚊子。

孩子们戴上指偶小蚊子。

(指偶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不但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他们理解、记忆。

大象活动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乐曲的旋律,能借助图谱感知乐曲结构。

2、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象和蚊子的角色,体验表现音乐的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图谱。

2、音乐磁带。

活动内容:

一、激起兴趣,初步感知乐曲。

二、教师讲述故事《大象和蚊子》,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内容。

提问故事内容。

三、欣赏乐曲,借助图谱感知乐曲结构。

1、教师出示图谱,幼儿根据图谱听音乐感受乐曲。

2、看图谱,引导幼儿发现乐曲结构。

3、幼儿倾听乐曲,在座位上自由想象动作表现乐曲。

四、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的提示,大胆用动作表现大象和蚊子的角色。

2、教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用动作表现乐曲。

3、交换角色用动作表现乐曲。

3、幼儿分角色表现乐曲。

4、与客人老师互动表现乐曲。

活动反思:

活动运用图谱的演示,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视听欣赏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乐曲美好的境界之中。利用与动作相符的动作感受理解乐曲,让动作使乐曲更具体化、形象化,并加深幼儿对乐曲的印象。

大象活动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对乐器缺乏了解,《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并通过故事情节尝试让幼儿来运用打击乐配音。

活动目标:

1.认识并区分大鼓、串铃和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音色。

2.尝试使用乐器,并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大鼓、蛙鸣筒、串铃每人一个。

2.《大象和小蚊子》故事,课件。

活动过程:

1.敲打乐器,引起兴趣

教师敲大鼓“咚—咚—咚—”,请幼儿闭上眼睛听,猜猜是什么动物走来了,引出《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2.欣赏故事,师幼交流

(1)大象和小蚊子之间发生了什么?

(2)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3.引导幼儿发现故事情节,打击乐器的配合

(1)认识几种乐器,玩一玩,听听它们的声音。

(2)教师讲述故事,在有声响的地方暂停,请幼儿选择一种合适的乐器配音。

(3)教师分别用三种乐器为故事配音,请幼儿感受三种乐器的不同特点: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连续刮蛙鸣筒表示大象赶蚊子,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跺脚。

4.请幼儿为故事配乐演奏

请幼儿分组,进行演奏。教师用故事情节提示幼儿,在合适的地方为故事配乐。

5.教师和幼儿共同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玩玩乐器,说说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还像什么。

(2)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说说自己还认识什么乐器。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大象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图片,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装饰活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大象。

3.感受艾玛的与众不同,体会快乐的情绪。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ppt。

2.大象图片,油画棒。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能够感受到艾玛的与众不同,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给客人老师打招呼。除了客人老师,我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那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观察ppt,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大象。

提问:

(1)这是什么动物?

(2)它们长得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3)哪里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等)

小结:它们是一群大象,有的年轻,有的年老,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这些大象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全是一种颜色的。

二、基本部分:引出主人公艾玛。

1.艾玛也是一只大象,可是它和其它的大象不一样。你们猜猜艾玛是一只怎样的大象?他跟其它大象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幼儿观察ppt。

提问:

(1)你们看,艾玛是一只怎样的大象啊?(彩色的大象)

(2)艾玛身上有哪些颜色?(带领幼儿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各种颜色)

(3)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艾玛身上的颜色,叫五颜六色。

小结:艾玛是一只有着五颜六色的花格子的大象,它和其它大象的颜色不同。

3.观察ppt。

(1)这是谁?它们在干什么?(这是艾玛,它们在玩游戏)

(2)“开心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大家是怎么把艾玛当做开心果的吗?(它们把艾玛抛起来了)

(3)艾玛特别的与众不同,其它大象会怎样看待和对待他呢?(艾玛就好像它们的开心果)

4.观察ppt。

(1)大象们都睡了,艾玛睡了吗?猜猜它想干什么?(没有睡觉。想偷偷的走掉)

(2)艾玛是怎么走的?(艾玛轻轻的走,怕走的太吵了,吵到别的大象)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它走路的样子。

(3)它会去哪里呢?

5.观察ppt。

(1)现在的艾玛变成什么样子了?(和其他大象一个颜色)

(2)然后它就回家了。又遇到哪些动物?

(3)想想这次动物们会怎么跟它打招呼呢?(早安,大象)

(4)为什么会这么称呼呢?(因为他们也不认识他是谁了)这时艾玛的心情怎么样呢?

涂上果汁后的艾玛回到象群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一起看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大家发现了艾玛吗?为什么?

6.观察ppt:

大家发现了艾玛吗?为什么?

小结:对呀,艾玛是个开心果呀,他忍不住笑了出来,还是被大家发现了呢。

7.观察ppt:

(1)发生了什么事情?艾玛怎么会被大家发现的?(下雨了,让艾玛的花格子又露了出来)

小结:没想到,一场大雨,让艾玛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2)“艾玛化装节”是什么意思?大象们是怎么说的?你们听懂了吗?

8.观察ppt:

(1)这张图片里,你们找到艾玛了吗?他在哪里?

(2)那其他的大象呢?(其他大象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

小结:在化妆节那天,其他大象变成和艾玛一样五颜六色,艾玛成了一只普通的大象。

三、结束部分

1.“艾玛化装节”到了,普通的大象都想成为一只特别的大象。孩子们,你想把大象打扮成什么颜色呢?

2.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大象图片,现在还是一张普通的大象图片,你愿意做设计师吗?把他们变成一只特别的大象,去参加艾玛化妆节。

四、活动延伸:

阅读区投放图书,

美工区投放大象图片,让幼儿进行装饰。

活动反思:

故事在活动中应该提前设想到幼儿的各种回答,做好相应的回应。讲述故事时,应注意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语调的起伏,吸引幼儿兴趣。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这种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在活动中我提供了一些帮助幼儿想象的材料,例如鲜明的绘本图片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能让孩子们更加愿意去想象,而大象的轮廓则是让幼儿可以将自己先前的语言表达展现到画笔上来进行表现。并通过绘本引导幼儿有针对性的进行想象而不是毫无目的的乱想。通过实践使我懂得利用创造性提问推动孩子创造性思维同样离不开教师用心地思考和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