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和醋的应用教案参考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在教案中,教师可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案的适切性还包括了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教师需要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糖和醋的应用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参考8篇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1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具

羊角铁锤、木板、铁钉。天平和砝码。杠杆实验器和支架、钩码、弹簧秤、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二、进行新课

1.三种杠杆

(1)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3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点或b点或c点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0.5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杆。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1.5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3)组织学生画出课本图135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缝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以课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长。省了力,费了距离。

2.天平和秤

(1)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教师指出,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提问: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要求学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板书:“2.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2)看课本图136。

指出: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秤盘离支点近,砝码离支点较远,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三、总结本节重点知识,三种杠杆及特点,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本节后1、2、3题,其中3题要求答出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并说明理由。

注:教材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作者刘崇灏。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m,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m?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软件的应用与发展,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掌握常用获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2、通过对项目内容的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多媒体带给我们的精彩世界;掌握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难点: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教学准备

课前分配好合作小组。学生在课前到ftp下载学习资源包,新建文件夹,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教室、ftp服务器。制作好的助学资源包,为学生提供的制作素材,ppt课件、学习任务单,综合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央视《动物世界》精彩片头,这一经典视频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此时会有一种制作起来很困难的感觉,但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这样一个丰富的作品。接着教师展示一幅自制的作品《最是一年春好处》旅游宣传片,告诉学生其实并不难。在观看两段多媒体作品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包含哪些元素?作品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出何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等理论性内容。同时配合课件展示。

(二)新课展开

情景重现:《最是一年春好处》宣传片播放

?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包含了哪些多媒体素材呢?

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出有: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继而引出本节课就以这四种素材的获取作为四个主要的任务。

1、任务一:采集文本

?问题1】一般来说我们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文本信息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上网找,自己写文章)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问题2】如果要我们自己写需要的文字信息,我们都是通过键盘进行输入的。那么,如果我不会使用输入法进行文字的录入,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设备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手写笔)

?学生自学】考虑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键盘输入没有问题,手写笔应用不多,所以提供助学视频或说明文档,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任务二:采集图片

?问题3】网络上有些图片是允许下载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一些图片无法下载,那么此时若要想获取图片怎么办?——引出抓屏软件的使用。

?教师示范】

要点:用 【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屏幕内容。(.1mi.net)

用 【alt+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窗口的屏幕图像。

用hypersnap截图软件截图(提供助学视频)

?问题4】若要进行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的作品,那么就需要活动的照片,这不能从网上搜索得到满足,怎么办?——引出数码相机的使用。

?教师示范】要点:取景对焦,拍摄照片,照片输出

有些图像需要我们亲自动手进行绘制,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其中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就可以用来绘制和编辑图像。我们这就动手来绘制一幅图画。

?动手练习】用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绘制一幅指定的图画。

?探究与合作】针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内容。

探究问题:若所需要的文字素材存在于书籍、报刊或纸张中,怎么进行文字的素材?还有以前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老照片,怎么把冲好的照片变成能在电脑中处理的图片文件?

合作内容:利用扫描仪和ocr软件组内同学共同合作完成。

3、任务三:采集音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音频(了解常见音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问题5】往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音频不是是已经合成的音乐,可能是自己的一段旁白,或者是经过编辑的一段。

音频,这时候网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怎么办呢?

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制旁白(教师示范为主,配以助学视频)

4、任务四:采集视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了解常见视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一):记录正在进行的活动,记录有意义的一刻,都离不开摄像机,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

(二):了解windows xp自带的movie maker的使用(教师演示,提供助学视频)

?动手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练习使用movie maker制作简单的短片。

?探究与合作】组内用摄相机拍一段视频录像,然后将其视频输出,选择的采集软件为windows movie maker,利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

课前分配好合作小组。学生在课前到ftp下载学习资源包,新建文件夹,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教室、ftp服务器。制作好的助学资源包,为学生提供的制作素材,ppt课件、学习任务单,综合评价表。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习: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平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习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平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习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习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3、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习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7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以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要铺边长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是整块数,引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重要性,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2.鼓励自主探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可以选择的地砖,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种可以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当设计师?老师在装修房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要给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铺地砖。

生2: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

生3: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

2.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用长方形方格纸代表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地面,每个方格可以代表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呢?(学生操作)

(2)学生组内交流。

①边长是1 dm。

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16块,宽边12块,能铺满)

②边长是2 dm。

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8块,宽边6块,能铺满)

③边长是3 dm。

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5块,宽边4块,不能铺满)

④边长是4 dm。

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4块,宽边3块,能铺满)

……

(3)各组汇报。

生1:我发现只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符合老师的要求。

生2:我认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是12和16的公因数,也就是1,2,4,所以可以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 dm。

(4)教师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出12和16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糖和醋的应用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确定单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

2、(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①生口述: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②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③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

数量关系相同。

④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⑤出示例7。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a、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

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

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为什么?

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

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

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

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a、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b、反馈提问

c、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74页1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